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在一次集中听课时,无意中发现上课的几位教师在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学生的“意外”问题时,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做法。回忆曾亲历的各种“突发”事件,我觉得这种方法几乎成了我们教师挡住学生突然性问题的不败盾牌,现已被许多教师效仿并熟练地运用着。  相似文献   

2.
在一些有人观摩的课堂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几乎差不多,只有一两个不同的声音。这时,教师会因这少许的异音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程序而显得手足无措,草草地一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去交流、探讨,好吗?”此时的学生没有  相似文献   

3.
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优课评比,在好几节课上都听到“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的声音。看来“,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已经被很多教师当成“盾牌”熟练地运用着,成为教师用来应对课堂中一些突发问题的法宝。反思一下,“这个问题”研究的契机是在课后吗?在“课后”去  相似文献   

4.
曾听说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师范学校的一群学生虔诚地向他们的一位教师请教:“将来我们在课堂上被自己的学生当众问倒了怎么办?”这位教师面授机宜:“你先对他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太不像话!课后自己想想,不会再来问。然后,你赶紧请教他人或查找答案,下次再当众回答,不就成了吗。”  相似文献   

5.
背景资料:案例是苏教版数学第十二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执教者是某校的骨干教师;参加者皆为各中心校中高年级数学教师。课后评价:大多数老师都竖起大拇指,连声叫好,“好,太好了,我们是绝对上不成这样好的!” 思考一:教师是引路人还是主宰者? 课是从老师的谈话开始的:“同学们,再过几天我们就要去春游了,同学们知道去哪里吗?”学生们一  相似文献   

6.
曾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位中国老师为外国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整个课堂学生没有提出什么疑问,教学流程简洁紧凑。课后听课的中国老师赞不绝口,但外国教师却不以为然,说:“学生在课堂上都会了,还要你老师干什么!”是啊,学生都会了,要老师干什么!有学者将中外的教育教学进行对比,发现中国是将有疑问的孩子教的没问题,外国是将孩子教的带有很多问题。那么学生真的是没有问题吗!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的教育方式倒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7.
如何克服“重理轻文”?需要开具全方,进行综合医疗。如领导者的重视,文科教师的努力,社会各界的支持,文科学生出路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正确对待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这里,想着重谈一下语文教师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语文教师要克服“重理轻文”的思想。语文教师轻文,说来奇怪,实则有之。例如,有的老师自己教语文,偏偏不愿儿子学文科。他们说:“老子吃亏,还要儿子倒霉吗?”有的老师主张:“语文要主动向数理化让路。”他们说,三个月不上语文课,学生照样听得懂,写得出,三天不上数理化,学生就跟不上了。有的说,学习语文靠社会实践,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活动的增加,语文水平会自然提高,而数理化则要靠课堂讲、课后练,要善于在“题海”中  相似文献   

8.
实施新课程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课堂上出现许多问题,没法在课上及时解决。这时,教师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对学生说上一句:“我们课后继续研究,好不好﹖”学生热情很高:“好”但下课之后,问题很快就被遗忘了。拿一些老师的话来说,学生不再提,自己也懒得再过问。时间久了,学生也习以为常了,这对科学课改是非常不利的。本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谈一些自己的认识。课后继续研究好吗﹖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好。关键是课后研究要有下文,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进去。如若不能做到,干脆不要提“课后继续研究”这几个字,以免显得老师言而无信。为了…  相似文献   

9.
“金属为什么会导电呢?”“金属一般都是固体,而水银为什么不是呢?”“我还想知道金属都会生锈吗?”“有些食品里含铁,我们要不要吃铁呢?”探究活动始于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提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尤其鼓励学生提出好问题。而当孩子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如果老师只是草率处理,很可能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的思考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呢?1承认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问到教师知识的盲点。这时我们可以很坦率地对学生说:对不起,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清楚。你不必担心这样做会引起学生的嘲笑,相反它能让学…  相似文献   

10.
学从问中来     
如果我们留心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经常给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老师把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都解决了,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一丝不明白的地方。不带着问题进课堂,也不带着问题出课堂,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典型的“去问题教育模式”。难道真是我们老师的教学解决了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吗?学生真的是没有一点问题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  相似文献   

11.
关注学生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公开课前听到这样的语言,学生一脸真诚地对老师说:“老师,这堂课你一定会上好的。”为什么不是“这堂课我们一定会学好的”?还会听到上完课后老师对学生说:“谢谢同学们的配合。”到底是老师配合学生?还是学生配合老师?我们经常在公开课上考虑安排学习内容,考虑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考虑如何把课堂展示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却很少考虑学生的困惑有没有得到解决,学生的思考够不够深入,学生是否得到进步,学生学得是否快乐。这里就有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问题。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考试科目的学习,而不关注与考…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可有意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学习完“M others’Day”一课后,我这样引导:“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母亲节,知道了母亲节的来历及一些庆祝方式,那么你知道父亲节吗?父亲节又有哪些风俗习惯?”教学完“colors”后,我这样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么多颜色,那么请问:greenm eat是指绿色的肉吗?black tea是黑茶吗?M rs.W hite是白夫人吗?如果不是,那么又是什么意思?”这里包含着丰富的西方文化内涵,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牵挂”下课。…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这类问题,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做法。课后交流中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喜欢的方法就是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就是一题多解”,“算法多样化就是算法越多越好”……这些说法对吗?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4.
【情景再现】学完《威尼斯的小艇》中“小艇与人们的密切关系”这一内容后,教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于是,学生纷纷质疑:“人们为什么到教堂去祷告”“、为什么人们这么晚才回家”、“怎么不把小艇都换成机动的”“、如果行驶的小艇坏了怎么办”……教师开始还能勉强应付,到后来,学生提问的角度越来越“刁”,直至教师面红耳赤,无以应对。课堂沉寂下来,几十个听课教师和几十个学生都静静盯着教者,教师慌忙搪塞了一句:“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解决。”于是,学生带着茫然和失望又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诊断】教师本想以课中质疑的形…  相似文献   

15.
每位一线教师都会遇到“问题生”,在对待“问题生”时,有些教师常会出现以下“病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但不利于“问题生”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加重教师的“病情”。用“屡教不改”评判学生教师给学生贴上“屡教不改”的标签。不知这些教师是否想过,假如自己“屡教”了,可学生依然“不改”,那自己对待学生的观念对了吗?自己“教”的方式正确了吗?有些教师可谓天天在“教育”学生,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弄得身心疲惫,但细细分析,每一次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老调子。这样的老调子,三次四次和一百次有何差别呢,无非是让学生越来越嫌你的啰嗦,教…  相似文献   

16.
一次公开课后,上课的教师几乎哭着说:“他们怎么能这样!这样还要我老师干吗。”原来学生手头都有一本参考书。其实,听课的教师也有同感,好多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教师没起到什么作用,课堂上只能以“这位同学回答很好,下面我们齐读这一内容”应付。事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学生能对答如流就表示他们真懂了吗?参考资料唾手可得,我们能禁止学生课前参考吗?虽说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甚至有专家提出提倡学生看参考书,可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为了完成任务会依葫芦画瓢,这样长期照搬参考资料学生还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吗?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全市性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观摩比赛中,一位老师布置给学生的课堂作业是:请你画出一幅参加学校升国旗仪式时的画。课后,评委们对这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其中一位细心的教授却发现,在老师点评的那几个小组的作品中,学生画的“国旗”上都只有四颗星,不知为何偏偏少了一颗。再仔细观察,原来老师自己所提供的范例中竟然也只有四颗星。于是他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课堂上出现如此原则性的失误能算得上是一节好课吗?教授的话引起了一番争论。但最后这节课还是被评上了一等奖。 假如你是评判长,会把这节课评为一等奖吗?  相似文献   

18.
病状教师:“这是什么?”课堂情绪稳定之后,教师很有信心地双手托起了教具,第一句话便提出了问题。学生:“这是铅笔盒。”教师:一楞,“是吗?再看一看!”教师又举高了教具,示意还没有看清楚的学生。对这个结论性回答,教师显然是不满意的。课堂上学生情绪有所骚动,执教者也显得有几分紧张。  相似文献   

19.
实施新课程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课堂上出现许多问题,没法在课上及时解决。这时,教师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对学生说上一句:“我们课后继续研究,好不好?”学生热情很高:“好!”但下课之后,问题很快就被遗忘了。拿一些老师的话来说,学生不  相似文献   

20.
案例中,学生提出了“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并得出了满意的答案。但是,这是对生成性问题的科学建构吗?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对话”理念相符吗?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并不否认学生是在探讨和交流中搞懂了五彩池不能游泳的原因。但是,我们毕竟要问:这是语文课还是常识课或思品课?学生提出的此类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有如此讨论的必要?固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这种“对话”既要有形式,更要有内容,而且内容更为重要。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