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播音的有声语言既不同于口头语言、文学语言,又不同于某些行业语言、社会语言。准确、规范、严谨、简洁、通俗、综合等特征,赋予新闻播音"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稳健、讲究分寸、节奏明快"的表达样式。而其中节奏明快是对其节奏的规定性要求,新闻播音语言的节奏要求就是明快。新闻播音如何体现明快清楚明白,通畅自如。  相似文献   

2.
新闻播音的有声语言既不同于口头语言、文学语言,又不同于某些行业语言、社会语言。准确、规范、严谨、简洁、通俗、综合等特征,赋予新闻播音"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稳健、讲究分寸、节奏明快"的表达样式。而其中节奏明快是对其节奏的规定性要求,新闻播音语言的节奏要求就是明快。新闻播音如何体现明快清楚明白,通畅自如。  相似文献   

3.
辛红 《记者摇篮》2012,(8):25-26
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就要在新闻写作上下功夫。新闻语言不仅要准确,符合事实原貌,又要使语言鲜活生动,有所创新,具有时代感。新闻语言要突破定式。诚然,新闻语言要遵守语言的基本规范,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新闻语言也要随之变化。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我们更要有所突破,否则我们就很容易犯"假、大、空"的弊病,尤其是在正面宣传典型的报道中,新闻语言的把握和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有些记者经常把先进人物写成是不管家庭,不顾身  相似文献   

4.
在媒介变迁的大背景下,我国新闻语言的变迁已不可阻挡。具体体现在新闻语言传播主体"三元化"、传播渠道宽广化、表现形态多样化、构成成分融合化、受众多元化、传播效果进步化等方面。新闻语言的多元化变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活跃了新闻语言,对新闻语言的发展、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给当今的传媒语言规范带来了挑战,增加了规范的难度系数。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变迁中的媒介环境谈传媒语言规范,并实行分层规范,防止"一刀切"。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延安(陕北台)为代表的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系统的形成,既有其内在动因,又有其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电台、电视台正广泛以"说新闻"方式报道新闻,但"说新闻"目前存在着语言不规范、新闻选材的流俗化、辅助语言的自然主义等问题.新闻从业者对此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让"说新闻"更成熟、更完善.  相似文献   

7.
王倩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31-132
作为影响最广泛的大众传播载体,新闻传媒在语言规范及其教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大众传播已成为当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语境.基于大众传播语境的新闻语言,带有很强的互动性特点,这不仅促进了新闻语言用词语、角色定位以及运用方式的与时俱进,而且还加快了新闻语言的创新.本文以“给力”现象为基础,对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新闻语言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真实性规范了新闻写作必须作到语言的科学、准确,无论是叙事、状物、描写,都要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但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又明显发现,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以及不同事物间的交叉性、包容性,记者有时又难以确定某事物的性质、范围、时间等,因此在新闻写作中便应用了一些模糊语言。比如:1992年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的《保镖女俏傲金陵》中写道: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真实性规范了新闻写作必须做到语言的科学、准确,无论是叙事、状物、描写,都要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但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又明显发现,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以及不同事物间的交叉性、包容性,记者有时又难以确定某事物的性质、范围、时间等,因此在新闻写作中便应用了一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该杜绝语言暴力,减少不规范的用语,使用规范化的新闻语言,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全面准确地进行信息报道,减少因语言暴力带来的"次生伤害"以确保新闻的规范化传播。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一句名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同样,列宁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体,也受着语言总体规范的制约,但同时又由于它肩负着向受众传递信息的特殊使命,因而决定了新闻语言具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我们如何规范社会新闻写作,讲究社会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便成为编采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新闻在媒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语言的运用最灵活,最丰富多彩,有时最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社会新闻不同于政治性、政策性、科技性的新闻,因为后者以说教或解释为主,其语言的政令性和规范程度相对来说较高。所以编采人员要研究社会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雅与俗的关系“雅”即“典雅”是一种蕴藉华美、文雅脱俗的语言风格。穆青曾主张新闻可以用诗话、…  相似文献   

13.
语言文字属于人们可以直接通过感官感知的艺术作品,而新闻语言是指新闻写作者根据新闻事实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的新闻写作规范化语言。从这个角度讲,新闻语言也是审美艺术的一种形式。新闻语言的审美主要体现在真实、视觉、简约等方面,要想做到新闻语言上的审美,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说的新闻语言,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或新闻写作时采用的语言。它以使用者的本民族规范化了的语言为基础,又以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方面显示出与法律、科技及其他行业语言有所不同的一些特点。有人把这一特点概括为新颖、真实、精练、活泼、通俗等。笔者以为,语言“逼真”是新闻“报道”最核心的语言原则。 一、新闻语言“逼真”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军事新闻强调准确客观,运用模糊语言似与此项背。然而,人类的语言具有天然的模糊性,军事新闻又因自身保密性、预测性、谋略性等特质,它又不得不降低语言的精确度,做适当地模糊化处理。本文以模糊语言学理论为切入点,以实证为基础,剖析了军事新闻报道中使用模糊语言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运用模糊语言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理性之美:新闻语言的不懈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它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新闻以再现事实为主,但有许多新闻作品又离不开说理,因此新闻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理性的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白岩松在《新闻1+1》中评论性的主持语言为范本,分析白岩松的电视语言观及新闻评论主持语言表达风格,即具有贴近性、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引导性和记者化,并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既符合大众传播规律又具有正能量的新闻评论主持语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白岩松在《新闻1+1》中评论性的主持语言为范本,分析白岩松的电视语言观及新闻评论主持语言表达风格,即具有贴近性、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引导性和记者化,并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既符合大众传播规律又具有正能量的新闻评论主持语言。  相似文献   

19.
“说新闻”节目的语言形态与“播新闻”及日常口语存在明显区别,呈现混合性与复杂性的特点。语言形态的差异使得“说新闻”节目的语言规范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在与“播新闻”语音评价重点的分歧、词语选择的不同及句式使用倾向的差异等方面。此外,方言类节目的规范宜采用“限时限量限域限倾向”的限制性引导。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语成为大众文化一部分,在新闻语言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分析了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的使用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