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一部曲:“这堂课你想学到些什么?“   --自定目标意识的培养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目标这一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此,我把“今天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改为“这堂课你想学到些什么?“.……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上常识课,我问小朋友都想学些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这个说想学写字,那个说想学画画,但说得最多的是:“我想学洗衣服”,“我想跟妈妈一起拣菜”,“我想和妈妈一起学做饭”。我又问小朋友想知道些什么?孩子们更活跃了。有的说:“我想知道桌子是怎么做的。”有的讲:“我想知道铅笔是怎  相似文献   

3.
第一部曲:"这堂课你想学到些什么?" --自定目标意识的培养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目标这一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此,我把"今天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改为"这堂课你想学到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一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手拿两本年历画,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年、月、日,并板书年、月、日。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从这节课上学到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给打开了,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月又有多少天,还有的说,我想学到季度是怎么回  相似文献   

5.
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一提法,我们早已熟悉。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听的是《避雨》一课。板书课题后,教师问:“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分别提出了六个问题:我想知道谁避雨,我想知道课文内容说了什么,我想知道雨下得怎样,我想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避雨,我想知道她是怎样避雨的,我想知道避雨中发生了什么事。此时老师说:“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交叉,但却都属于了解课文内容方面,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尝试,让学生动脑去想,动手去做,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1 自主选择探究内容自主、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假设、无拘无束地探究。例如,在教《耳朵的科学》一课时,我提出:“关于耳朵的科学,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有的说:“想知道耳朵有哪些器官?”有的说:“想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有的说:“耳朵各部分有什么作用?”还有的说:“动物的耳朵和人的耳朵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提的问题自由研究,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到探究中去了。  相似文献   

7.
常有教师抱怨,学生没有配合好自己,从“配合”一词可见,在教师的观念中,仍然把学生当成课堂教学的配角。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告别虚拟的主体性一位老师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上课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于是学生围绕这个课题说出了很多自己真实的想法,有的想知道这株柳树有什么特别之处,有的想知道青海高原的一株柳和其它地方的柳树有什么不一  相似文献   

8.
一、导入——直奔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师:(板书课题)我必须去。生: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我指的是谁?生:我想知道我到哪儿去?生:我想知道我去了没有?生:我想知道必须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9.
《琥珀》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层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鼓励学生大胆设问教学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首先想知道什么?学生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琥珀。”有的说,“我想知道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没有解答,而是放手让学生查找资料、查字典,自己弄明白。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没见过琥珀,我就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几幅琥珀的图片,…  相似文献   

10.
师误一:虎头蛇尾。在某公开课《蟋蟀的住宅》上,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便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知道蟋蟀长什么样?"有的说:"我想知道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教师出示小黑板学习生字词。反思:教师既然让学生质疑了,就应该顺势引导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否则质疑课题毫无意义,这一虎头蛇尾的做法形同虚设,浪费课堂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杨霞芳 《考试周刊》2013,(27):65-65
<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一些教师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12.
师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师 :从课题看 ,你能知道些什么呢?生 :这是一篇游记 ,我从“记”字看出来的。生 :我知道双龙洞在金华 ,属于浙江省。师 :看了课题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为什么叫“双龙” ,那里真有龙吗?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览。师 :看来 ,同学们的兴致一点儿也不亚于作者叶圣陶爷爷。这节课 ,我们就陪叶老一起游洞 ,大家愿意吗?生(齐) :愿意。师 :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 ,看看作者从哪儿出发?经过哪儿 ,…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教师板书“心愿”,引导学生理解“心愿”,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心愿。2.你们想知道月亮有什么心愿吗?3.补充课题,教学课题中的生字。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仔细看老师是怎么把“亮”字写漂亮的。谁来当小老师,告诉大家要把“亮”字写漂亮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书写练习:在书上田字格中描一个,写两个。“亮”字原本读四声,但在“月亮”这个词中读轻声。读词:“月亮”。4.齐读课题。读完这个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月亮的心愿实现了吗?月亮为什么有这种心愿?)(设计意图:从…  相似文献   

14.
<正>一、导入——直奔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师:(板书课题)我必须去。生: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我"指的是谁?生:我想知道"我"到哪儿去?生:我想知道"我"去了没有?生:我想知道"必须"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5.
与花儿攀谈     
我站在一株花面前,这花孤零零地生长在一座被遗弃的花园里。这花园坐落在沙漠中的一个庭院中。这个地方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只有她。我以为她一定渴望有一个绿色的伙伴来陪伴她。我对她说:“早上好!你是此处最美丽的花朵!”她说:“‘最美丽’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她太谦虚了,谦虚到这种程度—不知道自己是美丽的。我又问道:“你在黑暗而沉重的泥土中开辟道路时,想到什么?你感到很痛苦吗?”花儿说:“什么叫‘痛苦’?”我明白了,痛苦只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我又问道:“你现在想些什么?”她说:“我在想给空气送去芬芳的时刻。”我问道:“你为何…  相似文献   

16.
你们、我们     
蒋老师给我们上第一堂课,一上课,她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你们”、“我们”这两个词语。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老师笑着说:“同学们,猜猜看,老师在想什么?”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因为没人敢肯定,自己想的就是老师在想的。  相似文献   

17.
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改革教学观摩交流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河南的席争光老师所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下面我就几个片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片段一:复习导入。师:关于圆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生:圆心、直径、半径、用字母表示、关系、特征……师:还想学些什么?生:圆的周长怎么算?圆的面积怎样算。师:今天这节课,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好不好?生:好!教师揭示课题。(教师短短几句话,带领学生回忆了圆的知识点,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意愿,在亲切自然的谈话中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不但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一、在读题、审题中加强读、说训练民族学生在读说训练方面受母语干扰较大,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特别注重加强他们的读、说训练,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读、说的愿望。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读题目。因为“种”是多音字,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个字还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在哪一课中还学过?这样不仅巩固了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还在说话训练中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再读一遍题目,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很想看看蒲公英的样子,根据学生的愿望,教师随即拿蒲公英的标本,指导学生观察,对处在…  相似文献   

19.
应该试试     
我突然发现说话无益,——说话不是一切。我正在和一位青年谈话,他的考试成绩出来了,他想到河边走走,以避开开罗的喧闹和消除复习考试的疲劳。他对我说:“你给我什么忠告?”我说:“在什么事情上?”他说:“在任何问题上。”我说:“你以为我了解一切?”他说:“当然不,但你懂得比我多。”我说:“不错,我知道的比你多些,但你想叫我给你哪方面的忠告呢?”他说:“我在假期做些什么?”我说:“如果你工作,那就不是什么假期了。我要是像你,——我曾经像你,我就只读书。我读很多东西,慢慢地读,这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但我们并不懂得它。”我们讨论了好多问…  相似文献   

20.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条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导什么?怎么导?现以《少年闰土》为例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导文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对突出文章的主题,表现文章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少年闰土》一文,是以所写的人物作题目,我们从题目知道文章所写的材料是——少年时代的闰土.我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后提出:大家从课题中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想知道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孩子?有的说想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怎样写的?等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课义.他们带着问题学,目的明确,自主研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