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校开放周期间,一位年轻教师精彩演绎了《少年王冕》一课。评课时.干国祥等老师却质疑:课堂上虽然学生小手如林,表现精彩,但没有智力挑战。学生课前已经读懂课文.经过40分钟教学,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发生变化,课堂效果是什么?话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争论,大家强烈要求干老师借班重上。一天后.干老师用示范课对自己的观点作了生动诠释。  相似文献   

2.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篇新课文——《大铁椎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同学们自己课前朗读一遍。不知大家是否都做到了?(学生纷纷点头。)师:那我想请五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一个自然段.谁来试一试?其他同学请注意他们有没有读音和停顿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怎样恰当而有效地对技校学生进行“说”的训练,以提高技校学生的语言能力呢?语文教师各有其法,笔者从事技校语文教学后,一直坚持让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说,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课前三分钟演说,就是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内,按演说轮流表让一至两位学生上讲台讲述、即兴说话或演讲,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浅谈笔者的具体做法。一、课前三分钟演说的准备 要使课前三分钟演说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并贯穿于技校语文教学过程,有始有终,得到学生的喜欢与积极参与,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排出学生课前三…  相似文献   

4.
黄颖   《广西教育》2013,(41):18-19
最近,在我校青年教师优课评比中,有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时、分的认识》,教学“分”时,提问学生:“一分钟有多长呢?”学生举手回答“1分钟有钟面那么长”“1分钟有人的脸那么长”……老师一下子懵了,不知如何处理才好。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在应试教育下形成了教师独霸讲台,学生万马齐喑的局面,课堂缺少活力。怎样激活课堂呢?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1.丰富有趣的课前五分钟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曲戏,课前五分钟便是戏的序幕,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由学生依座位号轮流登台做小老师,要求声音响亮、速度适中,但内容不定,可以是即兴演讲,可以是歇后语谜语广告词,可以是成语故事优秀作文……由于全班学生人人有机会,内容又丰富多彩,可听性强,因而…  相似文献   

6.
黄碧云 《现代语文》2008,(10):76-77
每次课前先由一位或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再由台下学生作简要点评,教师小结,整个过程都由教师引导,历时五分钟左右,这就是语文课前五分钟活动。巧妙而有效地利用这五分钟,可以为学生开辟一个独特的活动舞台,让学生轮流扮演主角,通过创设某种假设的情境,给他们提供开口说话的机会,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开启新的课程学习。要开展好课前五分钟活动,必须重点突出“四性”:目的性、趣味性、指导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一、课前三分钟创设情境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让我们先共同步入每周一次“与古人同行”。(出示课件)师:同学们,看到这首诗,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先出示诗人画像,再出示诗作)生:王维。师:对,这位就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解说)师:了解了王维,让我们走近今天的第二位诗人。(出示诗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杜牧。师:对,这就是杜牧。(出示画像,课件解说)师:让我们走近今天的最后一位诗人———苏轼。(出示画像、诗作、课件解说)【点评:通过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  相似文献   

8.
吴志健 《师道》2009,(10):29-29
几天前,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一堂教研课——《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下课前6分钟,学生们做了一道深化题:用一根长2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上课教师在巡视中发现部分学生有如下错误:  相似文献   

9.
笔者曾在 2000届的高二 (4)班做过这样的尝试:要求学生坚持轮流课前 5分钟演讲。具体做法为: (1)首先,以古今中外的实例,向学生宣传口才的重要性,激起学生的兴趣; (2)由班长与学习委员广泛征求意见,排出课前 5分钟轮流演讲表 (每节语文课前一人 ); (3)教师审阅后,宣布轮流演讲名单,用一节课时间作方法指导,鼓励动员,宣布从某节课开始; (4)上课铃响,教师进教室找一空位坐下,如学生一般聆听台上演讲; (5)学生轮流演讲过程中,教师酌情或鼓励或点拨或作“换位”教育 (师生互换、同学互换 ); (6)起初,放宽要求,可不脱稿,以…  相似文献   

10.
职教英语口语教学初探□兰州市旅游职业中专张秀华一、掌握口语课堂教学要求,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怎样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发展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精讲多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课前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明...  相似文献   

11.
衷永 《教师博览》2005,(11):36-37
第八节课,当我走进高一(4)班教室时——这个有着69位同学的普通班,感觉有点不对劲,他们看上去很疲倦.不少学生将脑袋耷拉在桌子上。今天的教学内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这一课本身的难度就大,又不是很有趣。我预先根据这个班的实际情况,设计采用四段式历史教学法。按惯例:第一段.我先出若干个预习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8分钟;第二段,我精讲25分钟;第三段,出思考题由学生讨论7分钟;第四段,课后练习3分钟。  相似文献   

12.
备课十问     
备课.是教师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需要.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备课,是全部教学过程的基础.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和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生物课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如下"十问"便可能备好每一节课。一问:教学大纲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二间:本节课内容在教材及章节中处于什么位留三问: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突出?四问:本节课的难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手段突破?五问:对于本节课内容学生了解哪些相关知识.哪些问题易使学生产生疑感?大问:引进哪些课外知识能引起学生兴趣、活跃…  相似文献   

13.
课前预备:预先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或上网,或查阅书籍、影碟,或向专家咨询,搜集有关猫的资料(读物、图片、影碟)。课前5分钟开资料展示会,介绍猫的属种、习性、与人的关系,讲述猫的小故事。一、自选目标,展示预习成果课前,教师提供给学生能体现层次性并带有学法提示的“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选目标和方法来预习。课前5分钟,学生对照“预习要求”,汇报自己完成了哪些预习任务。课始,教师相机以“开火车”、“猜词游戏”等形式来检查、巩固预习所得。(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既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  相似文献   

14.
邵锋星 《科学课》2009,(5):18-19
案例一 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设计的材料单元《比较硬度》一课。 一、活动前的准备 (3-5分钟) 1.教师出示两块木头,问:它们的硬度是否一样?谁有办法比较?  相似文献   

15.
课内三分钟效果在课外铜陵师范许湖平一次文选课中,我找了一首与课文无关的诗作介绍给学生,连介绍带简短评价大约用去五分钟。没想到学生很喜欢,学生要求我再找”这样的好诗。起先我有点顾虑:这是否违背教学要求?后来,还是找了一些短小精致的小诗,于每堂课开始后的...  相似文献   

16.
陆建国 《上海教育》2014,(34):77-77
有一次,我请一位考上北大的学生为在校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宣讲前,我问他:"你打算讲什么内容?"他说:"我就讲上课要认真听讲。"我说:"这算什么经验?"他说:"您观察一下,在您的课堂上,有多少同学能全神贯注听讲10分钟,有多少人能认真听讲20分钟……最后,一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一定是个位数,这样的同学,想学习不好都不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一、课前5分钟 1.课代表安排部分学生板演,包括: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的证明过程,氏做一做,P船习题3.2第2、3题,P91做一做,P94习题3.3第2、4题。  相似文献   

18.
杨丽文 《广西教育》2005,(12B):32-33
课前5分钟的“Free talk”,以值日的形式轮流让同学们上台表演。教师从“Who’s on duty today?”提问起。紧接着练习日常用语,然后过渡到创设情境对话。这个阶段可以从教师问、学生答开始,过渡到其他同学问、值日生答。同时,值日生报告内容要与教材同步,由浅入深,承前启后,循环反复。最好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值日报告。比如介绍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介绍身边的事情等。我每上完一节课后,就要求学生用上一课的单词和短语作值日报告。  相似文献   

19.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了三十多年课的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观摩课.课后有人问他:“您花了多少时间准备了这堂课?”他笑着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其实,现场准备只花了15分钟.”  相似文献   

20.
余颖 《江苏教育》2006,(2A):25-27
近日在学校例行的“推门听课日”中,笔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有关“立体图形的体积”的复习课。上课开始,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前一天梳理的关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大约2分钟后,教师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再结合这名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框架,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又一次带领全班同学逐条回顾了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还特别提示了需注意的事项,且作了相应的板书。当以上过程结束时,一节课的时间已过大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