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两位四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三味书屋》一文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教者简介课文内容后,一个学生问: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为什么叫“书屋”不叫“学校”?“三味”是哪三味? 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答道:“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就跟你们的名字一样,爸妈给取的呗!”听了老师的回答,有的同学若有所知,更多的同学则觉得老师的回答里似乎缺少点什么。另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略思片刻后微笑着说道:“哎呀,你真聪明,问题问得多好啊,谁能给他解释吗?”学生受了老师的鼓励,立刻有人举  相似文献   

2.
上课如烹饪,科学课有怎样的“味道”才能“吊起”学生探究学习的“胃口”?成功味“甜”、挫折味“酸”、失败味“苦”、批评味“辣”,除了这“甜酸苦辣”之外,教师还要“精烹细调”以下三味。  相似文献   

3.
读了《教师之友》(小学版·1995·5)封三中的《“三味”三说》一文,我也想把自己对“三味”的理解说出来,以求指正。窃以为“三味”者乃“三昧”之误也。“三昧”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佛教用语,意思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借指事物的诀要,深得其中。”我们不是有“静以修学”之说吗?取“三昧”作书  相似文献   

4.
有位教师讲《三味书屋》,简介课文内容后,学生问: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为什么叫“书屋”,不叫“学校”?“三味”是哪三味?听到这些提问,教师皱起眉头,说:“这没什么研究的!就跟我们每个的名字一样,爸妈给取的呗。”课后,教师抱怨道:“这些学生真怪,尽提些怪问题.把我的教学计划全搅乱了!”我认为学生提问题是他们思维活跃、观察细致、想象丰富、好奇心强的表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的观察越  相似文献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其中“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读书的地方。每每讲课至此,总有学生提出:何为“三味”?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现整理如下,希望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三味书屋”原名为“三余书屋”。所谓“三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教《三味书屋》一文时,学生问课题中的“三味”指哪三味?备课时没想到这个问题。我略加思索,这样回答:“三味”,并不是三种味道,不是味觉器官能感受的,它仅表示某个私塾的名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语言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颂扬激励,轻松愉悦,使学生听着倍感亲切;第二种境界是声情并茂,传神动听,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第三种境界是幽默风趣,魅力无限,使学生知情知理,矫正行为。而要达到以上三种境界,我们教师的语言必须有三味。一、暖味教育是润心的教育,语言是润心的工具,要使人的心暖起来,必须要有暖味的语言。只有暖味的语言,才能让孩子们的精神变得轻松愉快,才能在  相似文献   

8.
一个秋日的下午,阳光像顽皮的孩子在绿叶上跳动。刚把《三味书屋》教完,我靠在走廊的栏杆上小憩;虽然离开了课堂,但仍然玩味着“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书屋“三味”。庄义姗同学走了过来,腻在我的身边,东摸西嗅的。突然,她对我说:“你是三味老师。”“你这孩子,不能乱说的,我哪三味了?”我问。“烟味,酒味,香水味,”她有意伸着鼻子向我身上嗅,“这都是你身上的,你不是三味老师吗?”  相似文献   

9.
关于“三味书屋”的“三味”,有三种说法。据许饮文先生说,是把经书比作米谷,史书比作蔬菜,子书比作点心,这是一说。(见《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第二说是:“读经书味如稻梁,读史书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是寿镜吾先生亲人寿洙邻先生所述。据此,有人将“三味”释为“米饭、肴馔、调味品”;亦有人将“醯醢”释为鱼肉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包含性极强,既是学习其他知识学科的入门工具,也是唯一包含作者情感的一门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楚地看待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语文课的教学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如何看待自然事物的出现以及教会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价值,而是要把语文课堂上得更有价值一些,更能凸显语文课的特征。小学语文课教学内容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教学生学习说话,让学生将这些学以致用。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意境呢?笔者认为,要想变得更有意境,就要把“三味”学科味、学习味、学生味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是否冲淡了语文味”,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一个注定无法取得一致意见的话题。在本期“讨论吧”中,你说,“多媒体,语文课离不开你”,“多媒体丰富了语文味”;我说,“有比多媒体更好的……”,“让学生拥有理解、感悟语言的空间”;他说,“运用多媒体贵在恰当”,强调取舍有度而不“越位”。何谓“语文味”?其实无非就是人们印象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既然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是崭新的、开放的、生成的,既然多媒体也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那么,我们还有必要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对立起来吗?虽然角度不同,理解不同,结论也不同,但我们总认为,围绕课程目标,只要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师自己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配合教材最适宜的,就是最好的,您说呢?11月话题:自由式回答能得到教师的推崇吗?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只要教师一个手势,便有十多个学生同时站起来抢着发言。大概因为是公开课,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这一教学行为,受到了很多听课教师的推崇。这让我们看到了师生地位已悄然发生变化,教师由课堂提问的主宰转为一个倾听者,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但也有个别教师认为: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来说,他们只能听听算了,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回答。自由式回答能得到教师的推崇吗?请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来稿请寄《小学青年教师》编辑部李争或电子信箱qnjiaoliu@yahoo.com.cn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你知道学习中的“三味药”吗?著名文学家、教育家胡适先生当年学习时就常吃这“三味药”。第一味是“问题丹”在学完某一方面的知识后,必须留一两个有趣的问题,一有时间,就把问题拿出来研究。胡适先生认为,这样人就不会懒惰了,因为问题是  相似文献   

13.
三部分     
儿子也搞起公文来了。爸爸干这一行已经几十年了,算是真正摸清了写公文的规律。一天,儿子问爸爸:“我要写一篇单位开展理论学习的汇报,怎么写好?”爸爸回答:“你最好分三部分。”儿子又问爸爸题目怎么做。爸爸嘱咐他:第一个题目叫“抓认识”,第二个题目叫“抓组织”,第三个题目叫“抓领导”。儿子一听,觉得这“三抓”确实不错,写完稿子就送办公室主任审,主任夸奖写得好。局长照着这份材料去汇报,县长听了也满意。过了几天,儿子又要写一份单位开展行风建设的简报。儿子又向爸爸请教:“开展行风建设的简报怎么写?”爸爸告诉儿子:这份简报还是…  相似文献   

14.
教师味道,犹如一部《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细嚼之,最基本的有"三味":即。人文味、个性味、境界味。其一,"人文味"。指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一种生命的厚重蕴含其中,这是教师学养人格的支撑。生命因阅读而精彩!一个教师较之普通人,就要  相似文献   

15.
听了两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课,对于假分数的引入,第一位教师先运用下图左来说明什么叫真分数后,接着用小黑板出示下图右,问: “图中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多少?”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7/8”,教师问:“对不对呢?”学生齐答“对”、“不对”,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这时教师说:“在这个图里,一个圆表示单位1,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呢?”(4份)这阴影部分共有几份?”(7份)“那么应该是多少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背景下的不少语文课总觉得有些“变味”:语文的外延在不断扩大——语文中有德育,有美育,有哲学,有生活,等等;语文的人文性在不断地张扬——诗意语文、深度语文、情意语文,各种流派各种口号层出不穷。细细品味这些语文课,笔者觉得缺失了作为语文课最本质属性的“语文味”。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还能叫语文课吗?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言意融合的独特韵味。它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是文本的“言”,通过语言本身的内在魅力震撼学生。第二,是文本承载的“意”,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的东西打动学生。第三,“言…  相似文献   

17.
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颇有名望的一所私塾,是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现在,三味书屋占地约35平方米,是鲁迅故里景区的一部分。“三味书屋”的牌匾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山舟写的。“三味”指哪三味呢?解释至少有五种。第一种,三国时的学问家董遇曾说过:冬天是一年中多余的时间,夜晚是一天中多余的时间,阴雨天是晴天多余的时间,劝勉人们应当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来努力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对董遇的这一说法极为赞赏,曾作诗说:“此生有味在三余。”后来,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认为,学习中就要凭借“三余”精神努力进取,并据此将“三余书屋”…  相似文献   

18.
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  相似文献   

19.
三个理想     
在莱茵河畔,一位青年正垂头丧气地来回走动着,他心烦意乱,真想跳进河里一死了之。他舍不得这个世界,正在犹豫不决,一位牧师经过他身边,停下来问道:“小伙子,你有心事吗?”青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我叫莱恩,但上帝从来没给我来恩,年近30岁一事无成,一文不名,家里还有个叫人看了恶心的黄脸婆,这样的日子我真受够了。”牧师听了微笑着问道:“莱恩先生,那么你的理想是什么呢?说出来,看看我能不能帮你实现。”莱恩说:“我曾经有三个理想,做像怀特那样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教学应有“三味” :生活味、文学味、文化味。《语文课程标准》认为 ,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主要体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决定了语文必须有生活味。人文性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逐步形成健康人格”。语文的文学味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