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新 《新闻记者》2006,(11):26-28
新闻报道首先是对语言的运用,因此语言学方面的分析对于任何一个新闻报道来说,都是最基本的。而自索绪尔以来,语言学家的研究一步一步地告诉我们,语言在“所指”之外,还有着丰富的“能指”:而且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一次次的“复制”、“拷贝”能不断地加重语言的“能指”功能。也就是说,语言在除了说明是什么之外,还能表达什么;一个语词在运用的过程中,会被附上表达者各色各样的心理色彩或意识色彩。有些语词的“能指”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被逐渐固定下来,就成为特殊用词,专门指代某类“意识”。换了一个时代,社会背景虽然不同了,但使用者再用这类语词.虽然言者可能无意,听者却可能“听”出言外之义来.因为该语词的“能指”仍会把其所指代的意识明确地表述出来,这是语言隐性功能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
简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语言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精神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谐的心灵、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要实现这一切,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首先要从最基本的素养——语言素质谈起。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知识经验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文化,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文化制约影响着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也制约影响着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3.
我们如何规范社会新闻写作,讲究社会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便成为编采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新闻在媒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语言的运用最灵活,最丰富多彩,有时最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社会新闻不同于政治性、政策性、科技性的新闻,因为后者以说教或解释为主,其语言的政令性和规范程度相对来说较高。所以编采人员要研究社会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雅与俗的关系“雅”即“典雅”是一种蕴藉华美、文雅脱俗的语言风格。穆青曾主张新闻可以用诗话、…  相似文献   

4.
“通过新闻媒体,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即为新闻语言。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曾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正如骏马对于骑士之重要。”语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仪重要而且各具特色,那么,作为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新闻语言应具有哪些特色呢?  相似文献   

5.
新闻语言的弊病与传媒素养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从发 《新闻世界》2009,(12):47-48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的社会影响力甚为巨大。而就新闻本身而言.新闻语言因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而成为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因此,高度重视新闻报道中的语言问题,用准确、客观、公正及规范化的新闻语言以胜任媒体“社会的良心”这一角色,  相似文献   

6.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新闻在媒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语言的运用最灵活,最丰富多彩,有时也最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社会新闻不同于政治性、政策性、科技性的新闻,因为后者以说教或解释为主,其语言的政令性和规范程度相对来说较高。而社会新闻往往出自各种作者之手,特别是一些记者素质偏低,其语言使用上的差距很大,有些不地道、庸俗、格调柢下的语言表述,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要提高对不良语言现象的防范能力,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雅与俗的关系“雅”即“典雅”是一种蕴藉华…  相似文献   

8.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新闻语言的变化也必然是新闻流变的某种外显和表征。“作为新闻的载体,新闻语言伴随着新闻媒介的产生而出现,并伴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而发展。”最早的新闻语言是报刊的新闻语言,接着是广播、电视的新闻语言,现在已发展到网络的新闻语言。当今,人类已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日益多元和强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像新闻语言那样深入到千家万户,拥有数量庞大的受众,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孙金木 《天津档案》2006,(11):44-45
人们在形容环境优美时常常用“蓝天白云,乌语花香”这样的话。其中。“乌语”是比喻和形容,乌其实是不会说话的。一切动物只会鸣叫。没有语言系统。语言唯人类所独有。可以说.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之一,是人类特有的功能,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西方过去二十年来出现的批判现时代的潮流,包括“解构的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或结构主义的批判。它们断言,人类经验中只存在着概念(诸如语言、知识体系和文化)的“社会建构”,语言是建构现实的基石。因此,所谓的新闻真实性只是报道过程中的一种语言游戏。认为新闻真实性就是新闻媒介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的传统观点所具有的严肃性被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11.
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可见,新闻是非常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的,而用模糊语言似乎是一个忌讳。实际上,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近些年,各类新闻文体尤其是预测性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社会认同度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模糊语言现象,了解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恰当性,使之更好地为新闻写作服务。  相似文献   

12.
章是语言的艺术。章有“学”体和“科学”体之分,因而语言则可分为学语言和科学语言,它们的风格、特点虽不同,分别犹如“走路”和“跳舞”,但都建立在基本的语言字修养——字、词、句的功夫之上。公属应用,新闻为记叙类的语体,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尽管不一样,却都属于科学体,使用的皆为科学语言,因此其语言特点是共同的,即准确、简洁、明晰、通俗,并带采,笔试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传播符号。正如某位外国哲人所说:“SpeaksoIknowyou.(说话,使我可以认识你)。”在我国,人们也常用“文如其人”比喻文字和语言可以揭示人们的思想。这些都反映出语言具有直接表达思想的特性,它能使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跃然纸上。语言有三大属性,即社会性、文化性和心理性。这三大属性制约着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同时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又对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的心理或思维产生反作用。新闻媒介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其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无法脱离语言这三大属性。主流媒体的报道语言必定要反映一个国家的主流的、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和文化。从语言的基本属性出发,新闻报道语言在社会、文化、心理上应把握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4.
蒋宏 《新闻界》2007,(1):111-113
21世纪是怎样的世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社会学派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界定。在笔者看来,从哲学角度而言21世纪仍然是一个发展与矛盾并存的世纪,各个国家乃至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对着种种发展中的困难、矛盾与冲突;从政治角度而言21世纪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求有利于自身综合实力提高而不断调整内外战略与战术的世纪,寻找整体平衡与局部突破是一种趋势;从经济角度而言21世纪仍然是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世纪,知识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物质流、货币流、信息流、人才流仍然遵循“马太效应”的法则,但并不否认“和谐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平衡的作用;从科学技术层面而言21世纪是生物化学的世纪,是数字化、网络化的世纪,是学科大交叉与大融合的世纪,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快速融合、又快速更替的世纪;从文化角度而言21世纪是呼吁多元文化、宗教共存、倡导人类和民族文化生态和谐的世纪,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和传媒文化产业从文化产品、传播渠道、版式与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纪;从人类生活角度而言21世纪是更加强调人类生存环境优化的世纪,人类比以前任何一个世纪都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柏松 《新闻世界》2009,(11):98-99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然而新闻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变化,必然推动新闻语言的变革,使之带有深刻的社会烙印和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复兴及学界对领域语言的逐渐关注,我国新闻语言研究类著作的出版经历了兴起时期、缓慢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3个不同阶段,总体上呈现出递进式的发展态势,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相关特点.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语言研究类著作在出版数量、内容、所涉媒介、语种、作者、出版基地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但总体上来看,我国新闻语言研究类著作的出版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出版结构不合理、选题的重复现象、选题量不够、“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不足、数字出版的迟滞等.  相似文献   

17.
“新闻常新”,这是对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它不仅要求新闻报道的内容要“新”,要具有较强的新闻价值,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方式、语言、风格、写作技巧,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关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记者不仅需要报道有关国家政治、战争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要报道科技、文化、人物等其它方面的内容。新闻报道题材的扩大带来了新闻报道方式和语言的大创新。为了让新闻  相似文献   

18.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一种,在科学技术条件甚少改变的漫长的前现代时期,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符号系统主要是口头语言和书写语言。而现代科技所孕生的电子技术创造了一种视听兼备的“语言”即“电视”,即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画面,这种合成性表达语汇,是可以当做一种“语言”来看的。这种语言即可形象直观地“描述”形象,同时解说又能  相似文献   

19.
李明文 《青年记者》2006,(18):36-37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①,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新闻语言的流变也必然是新闻流变的某种外显和表征,一定的新闻语言总是与特定的时代需求和相应的历史条件相符合的。新闻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变化,必然推动新闻语言的变革,使之带有深刻的社会烙印和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20.
展照英 《新闻导刊》2006,(5):28-28,29
“语言”.简单地说就是人类交际时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声音。虽然语言的风格是多样化的.但新闻语言和网络语言由于各自的特点、性质和处的环境不一样.所以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