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雅坤 《文教资料》2006,(21):79-80
《伪币制造者》是20世纪初法国作家纪德唯一的长篇小说,它以崭新的创作技巧开创了法国小说的新局面。本文从其“纯小说”艺术主张、多视角叙事、小说套小说的“纹心”术三个方面探讨了纪德在《伪币制造者》对于处理生活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创作技巧上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其小说的艺术特点:一是快节奏地剪辑生活片断,采用“空间并置”结构方式;二是表现主观感觉,创造主观感觉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图景;三是表现人物心理,着意开掘人物潜意识。  相似文献   

3.
阮朗小说论     
阮朗,本名严庆澍。他的《金陵春梦》曾风靡大陆。他是香港作家中的佼佼。自上世纪50年代至1981年病逝,仅小说就留下数百万字的作品。他的社会写实小说的特色是批判现实意义的现代版、香港版;是爱国主义、民族尊严的凯歌;是“新市民”形象的塑造和老一代心灵的开掘。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理查生是18世纪家庭小说的代表人物,以其作品《帕米拉》和《克拉丽莎》最为著名.他的小说多关注平民百姓,特别是中下层女性的婚姻、家庭问题,将婚姻自主与中产阶级温和的道德说教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模式.他独特的、以描写个人生活和情感、心理变化的书信体的叙述方式,更为其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中充满感伤的情绪,被称为“感伤小说”,理查生也因此是最早将感伤主义文学引入美国,乃至欧洲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特点,对18世纪及后世的英国和欧洲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5.
鬼子的短篇小说《卖女孩的小火柴》叙述了一个如何虚构—个故事的故事,叙述中又不断地对构思的情节加以评论,具有“元小说”体态。但它不是一篇真正的元小说,而是以元小说为题材的小说,是关于元小说的小说,是对元小说进行戏仿的小说。其主观意图是要解构元小说,以达到对流行的文学和社会成规的反省。小说通过双重叙述的争辩,试图启示我们:叙述行为并非不能产生意义,但是现实世界逼得至少应有一部分文学保持及物的叙述;对于文学写作来说,“语言”固然具有本体意义,“经验”也不必废弃。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主流文学谱系中,赵树理的文学史地位经历了从“赵树理方向”到逐渐边缘化的过程。“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指20世纪40—70年代一种以农村阶级斗争、敌对斗争、路线之争为题材,具有主流政治色彩的小说样式。作为被批判的典型作品,赵树理最后一部小说《卖烟叶》是主流农村题材小说的“元小说”和“反叙述”,小说中源于民间的“说故事”叙述模式和写实精神也意味着赵树理对主流农村题材小说形式与内容的潜在颠覆,这构成赵树理被主流文学边缘化的重要内因。因此,赵树理作为新文学主流乡村书写由“乡土小说”向“农村题材小说”转型的重要作家,其写实主义的“民间”色彩蕴含着竹内好所言的“新颖”性,从而沟通并超越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文坛,李锐是一位有着明确的自觉意识,寻求不断超越的作家。20世纪80年代的《厚土》诸篇中高度控制、简洁内敛、井然有序的书面语言及叙述风格成为他难以超越的制高点,而《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中的“口语倾述”成为李锐小说创作的一次整体超越。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坛,李锐是一位有着明确的自觉意识,寻求不断超越的作家。20世纪80年代的《厚土》诸篇中高度控制、简洁内敛、井然有序的书面语言及叙述风格成为他难以超越的制高点,而《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中的“口语倾述”成为李锐小说创作的一次整体超越。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体现了一定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以“元小说”形态来模糊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以文本之间的拼贴和复制取代传统小说的线性叙述,以反讽的形式展示文本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体现出“元小说”、“拼贴”和“反讽”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别具一格,他始终在超越自我,可以说,他是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座高峰。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小说建构不断呈现出新的突破,在由传统的“故事体”向“寓言体”转变的过程中,呈现出深刻的“哲思性”特色。从“自传性”、“寓言性”、“哲思性”三个维度来探讨其小说的建构走向,或许更能窥见其小说创作之轨迹。  相似文献   

11.
李贽是明清时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金圣叹则是明清时代小说理论的集成者。20世纪以来,学者们关于李贽小说理论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水浒》李贽评本的真伪问题;二是李贽的发愤著书说;三是李贽的小说本体观、功用观;四是李贽的小说创作观、批评观。纵观20世纪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初步成熟期(即世纪初到七十年代为前期)、辉煌成就期(即七十年代到世纪末为后期),并在20世纪初、中、末形成三次讨论高潮。描述李贽、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情况,会给今天的小说创作、小说理论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有许多的中学生朋友来信询问,“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鲁迅小说中的“我”有些有他自己的故事,有些则未必,而有的并非以“我”出现的人物则又有鲁迅的影子,但无论哪类作品,鲁迅的小说都有他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下面就从叙述、故事、“意思”(鲁迅语)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情节和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载。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我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具体步骤一般都是抓住“三要素”这样设计的:一、了解分析情节结构;二、鉴赏人物形象;三、分析环境。  相似文献   

14.
《伪币制造者》采用了全知全能叙述视角、依次进行或交替进行的视角和多个视角的共同讲述这三类叙述视角及其转换,呈现出作家写作的探索性和实验性,显示了纪德在小说技巧方面的新探索,给20世纪上半叶危机肆虐、呼唤革新的法国文坛带来了崭新面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批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作家如卫慧、棉棉们的作品,在文学界及普通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褒贬皆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卫慧、棉棉的写作方式及小说中的内容、人物与作者生活经验的关系来探讨其作品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17.
《可怜的KoKo》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一部作品,作者运用元小说的技巧,关注人物的叙述语言,并通过对语言的反省与思考对自我进行不断认识。小说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观和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作品中的时间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时间是小说叙述的最基本层面,又是小说形式中最尖端的操作项目,对时间的沉思是作家人生探索的最高层次。在缺乏具体时间认定的沈从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叙事时间丰富而深刻的把握:对叙事时间的巧妙控制使《边城》的结构成为一个精美的“完型”,其中的人物体现出“自由意志”;其他小说中,时间成为命运的显现形态;“反复叙事”催生出“地志小说”;时间还是沈从文历史思考和生命体验的维度。  相似文献   

19.
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相当出色的长篇小说家。他的三部连续性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渡》无疑是中国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开端。小说在结构模式,人物塑造,风俗特征。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突破。它根植于法国19世纪小说,以“风俗史”、“非英雄”的审美追求,展现出了现代历史小说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0.
哥伦比亚作家阿尔瓦罗·穆蒂斯于1986至1993年间发表的七部小说的总集《嘹望员马科洛尔的事业与烦恼》,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所发表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航海嘹望员马科洛尔的描写,为我们揭示出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这些故事反映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生存现状,穆蒂斯正是以这个人物为切入点,通过他的各种经历,表达出作家眼中所看到的以及他心目中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