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一、“父性教育”是家教的另一半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或者通俗地说,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类似的概念,有“父爱教育”、“父职教育”等。但我认为,用“父性教育”应该更准确一些。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与特性。实施父性教育的前提,是父亲们自己先教育自己。所以,更广义的父性教育,也包括对父亲们自己的教育。可惜,我们许多家庭,实在太缺少父性教育。所以,我们许多家庭教育,都是母性这“半边天”在支撑着,足足少了一半。这,…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一直都是被强调的。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教育孩子的任务大都是由妈妈来完成的。至少从表面看来,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最多,父母的教育理念也由妈妈来实施。所以,重视父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少年儿童研究》杂志  相似文献   

3.
教育感悟321:从本质上说,父亲是帮助剪断母亲和孩子之间情感过于依赖的脐带的人,也就是说,父亲的重要使命就是让孩子从母亲的依赖关系中分离独立出来。男孩有了父教更像个男子汉,而女孩有了父教更有自立精神,这就是父教给予孩子的特别营养,所以仅有母爱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4.
父教是父亲教育、父爱教育或父职教育的简称。而笔者更倾向于父性教育的理解。父性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父亲主动承担、实施或提供具有父性角色特征的教育活动。需要指出的是,父教的主体主  相似文献   

5.
请爸爸多为孩子操点心王宝祥孩子的成长既需要母性教育,又需要父性教育。古语日:“筹不教,父之过。”当父亲的如果前弃教育子立的责任.那就等于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当我应邀为家长学校讲课的时候,台下的听众往往绝大多数是女士─—孩子的妈妈们。有一次,两个班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一直都是被强调的。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教育孩子的任务大都是由妈妈来完成的。至少从表面看来,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最多,父母的教育理念也由妈妈来实施。所以,重视父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相似文献   

7.
郁凤华 《考试周刊》2014,(23):181-182
<正>父亲对子女成长具有关键且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弥补幼儿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我园开展了"阳光父教"体育活动。由于实施时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碰到了许多事情,感触良多,现与大家分享我的感想。案例一:活动开展前,我们在班级博客上对"阳光父教"体育活动进行了宣传,并通过家校通,向家长们公布这个活动即将开展,可是,一整天下来回复报名的爸爸只有寥寥几个,担心家长们有可能没有收到,我在接孩子的时候和家长们说了一遍,请来接孩子的家长相互转告。  相似文献   

8.
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母角色特性的教育。或通俗地说,由父母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类似的概念,有“父爱教育”、“父职教育”等。但我认为,用“父性教育”应该更准确一些。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与特性。  相似文献   

9.
徐思雨 《福建教育》2022,(25):50-52
<正>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中谈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家庭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父教缺位已成为许多孩子童年的缺憾。发挥父亲的教育价值,实现“高质量父亲陪伴”是实现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孔屏 《中华家教》2014,(Z1):60-61
家庭教育的主角是谁?古人云,女人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顾名思义,子女的教育,母亲责无旁贷。而《三字经》中又说:"养不教,父之过。"孩子不成器,父亲难辞其咎。母说母有理,父说父有理。孩子有话说:女孩爱妈妈,男孩爱爸爸初一女生Mickey:身为一个女孩,我认为我的教育,主要还是受益于母亲的。自然,如果是个男孩,那教育的主角应该是父亲。每当我与家长说起学校的事情,总是更愿意跟妈妈说一些"八卦的内容",也更希望妈妈同意自己的看法。当我抱怨起老师时,爸爸总会一板一眼地教育我,每次都以传统的"尊师重教"来对付我,使我感觉和他实在没什么共  相似文献   

11.
西林 《家长》2005,(Z1)
父亲的角色有关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作用和方法,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比较忽视的一个问题倒是: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一项调查研究显示,20世纪初期的父亲,平均每天大约要花费三四个小时在孩子身上,与孩子讨论和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而现在,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每天平均只有14分钟,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属于单向式询问,即警告或斥责孩子的过错,使孩子对父亲感到陌生,甚至可怕,产生畏惧心理,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其实,父教对孩子尤为重要。父亲对孩子人格特征的影响比母亲更显著。孩子从婴…  相似文献   

12.
生育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因而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做父母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孩子生下来了,我们自然就荣升为父母。但是您想过没有,那只是生之父母,而做养育孩子的父母却是一门大智慧。因为它涉及的是人的教育,因此可以说这个角色比起您其他的社会角色任务更艰巨,更需要学习。许多有心的父母用他们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本期的《孙老师话题》讨论的是《男孩到了青春期,爸爸该怎么办》。话题中有两个父亲谈了自己对于父亲这一角色的感受。《我在学习怎样做父亲》一文的作者说:我们可能认为,都是知识分子,什么道理不懂,做现代父亲手…  相似文献   

13.
完整的家庭教育,更客易造就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下一代。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父亲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忙于自己的事业,对抚养教育自己的子女则关注不够,导致许多家庭“父性教育”的缺失现象。社会学家发现,许多罪犯都来自父亲缺席的隶庭之中,心理学研究也认为,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一截,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抑郁、忧虑、孤独、任性、多动、有依赖性等,社交能力受到影响,对婚姻抱一种消极的态度,无法养成健康的性别观和恋爱观,被专家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父亲这一角色,在孩子心中,是力量型、智慧型、充满着人格魅力和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人,他给予孩子力量、安全、心灵慰藉,他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鲜明的性别角色,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做父亲的不能不重视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期特别关注,我们编发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陈建翔同志撰写的文章《应该重视的“父性教育”》,以此提醒各位父亲,你对子女的重要性不可取代,孩子的成长亦不能等待和弥补,幼小的心灵需要父亲的责任,爱和关怀!  相似文献   

14.
女儿长大了,成为国内最知名的大学最理想的专业的一名新生。朋友们都觉得我是一个成功的妈妈,纷纷向我请教“教女秘诀”。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家长总是将自己摆在某种主动的位置,而不能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或许不需要教育,只是需要帮助。所以,我不喜欢用“教”,我认为“养育”更能代表我们做家长的义务与责任。养,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与心性习惯。好的行为与心性习惯是孩子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储蓄,不好的行为与心性习惯则是孩子终生无法偿清的债务。育,就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健康是孩子“革命”的本钱,没…  相似文献   

15.
据《父爱需求》的作者,KylePruitt博士所说,父亲是美国孩子尚未利用的最大的自然资源。“家庭中每诞生一个男孩或女孩,他们都有一种潜在的需求,那就父爱。如果缺乏父爱,会让他们迷茫和失望。虽然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也能让孩子成长;但是一种好的父子或是父女关系会让孩子更健康的地成长。”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需要父爱的这种说法已经消声匿迹。我们已开始越来越少地向爱唠叨的母亲求助,越来越多地建造像拐杖一样的父亲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经常与父亲一起玩耍。父亲可以做很多事情,来把他们自己塑造成像拐…  相似文献   

16.
父教不可缺     
王会华 《宁夏教育》2010,(11):78-78
心理学工作者调查显示,孩子不服管教同“父亲缺位”有关,尤其是在单亲家庭,孩子容易出现逆反、暴力等倾向。父教意识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提供母性的柔和、温存和纤弱,更应该为孩子提供阳刚、力量、勇敢、冒险和博大精深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文汇》2009,(7):9-9
近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专访《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在读者和网友中引起较大反响。中国青年报社通过网络跟进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网友认同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至于父教缺失的原因,调查显示,“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排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8.
毫无疑问,为父者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他是子女生命诞生及其先天素质特征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就后天生活和成长而言,他是影响子女健康、和谐、完满人格形成的难以替代的家庭角色。我今天站在父亲的立场上,阐述渴望能被所有母亲理解的教育观点。说来说去,最令人不解的是为父者教育中的“淡”、“慢”、“粗”、“宽”,而在相当多的家庭中做父亲的都是自觉不自觉地采用这样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就是说,它们是为父者普遍认可的教育哲学。淡在我从小生长的家庭中,我的父亲就是比较典型地使用如上的哲学教育子女的。在家庭…  相似文献   

19.
施胜 《快乐阅读》2013,(30):112
教学相长是教育永葆活力的主题之一,我们的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自己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两件事使我感触良深,受益匪浅。一、转换角色诚心地给予帮助《学会放手》是一篇写关于女儿周岁学走路,父亲从不放手到放手,孩子从依赖不会走到独立行走的事,其父母从中受到了启发。我——一名小学教  相似文献   

20.
十五年前,我父亲给《中学语文》题辞,开头第一句就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怎么才能把学生引进“不需要教”的境界呢?从父亲写的《语文教学二十韵》那首诗里,我找到了可能是最简明扼要的答案,就是“一使需之切”,“一使乐其业”。感到有需要,学生才愿意学;有了迫切的需要,学生才会认认真真地学。在学习中能随时得到乐趣,学生才会高高兴兴地学下去。“需之切”主要是理性方面的事儿,“乐其业”主要是感性方面的事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俱备了,学生就会自己去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