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沈从文的文化选择是“小乡城文化”,它为沈从文提供了最佳的切入角度——把握住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再造问题,从这个角度来反映现实,增强其作品的深刻性。它使沈从文抛开政治的纷扰和人世的污浊,保持着人格的独立和澄澈晶莹的创作心态。同时,它还产生了多种文学效应:首先,它促使沈从文营造起对立的两个文学世界——小乡城和大都市世界;其次,它促使沈从文表现了小乡城人与大自然的认同感;再次,它使沈从文的创作达到了内在的真实性;最后,它促成了沈从文1935年以后艺术风格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作家的创作,向来以书写“湘西”世界中富涵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物与故事而著称,其叙事核心实为人物的人格。代表作《边城》即以人物的人格塑造,展示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此为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解码。  相似文献   

3.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巨大力量。人格作为人的基本内核。与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机制。本文从“人是文化的生物”、“文化对人的设计功能”、“人格的文化差异”三方面探讨了文化与人格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4.
试论沈从文的文化心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文化学、符号学理论方法,以沈从文的文化心理为研究对象,认为苗文化心理、自卑情结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内在动因,也是沈从文小说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风格,只有熟识这一问题,才能对沈从文小说有深层的理解,也才能突破以往沈从文小说研究中只注重形式分析、忽略文化心理分析的陈旧模式。  相似文献   

5.
所谓文化人格,是指“人的世界”或属人世界的历史创造活动在文化深层结构即人类群体和个体意识信念、性格意志、惯常行为和心理状态中的历史沉淀,它表现为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品格。西行求法运动作为佛教文化信息传播现象,一向被佛教史、中西交通史史学工作者们历重视。本文拟从广义文化史学的角度去审视西行求法运动,并以对文化人格的上述界说来具体论述西行求法僧在“丝路世界”中所展现的人格力量、人格风貌和人格范型。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五类,即原始质朴型、蒙昧悲凉型、独立自主型、纯美圣洁型、虚伪病态型。不同类型的女性存在性情、人格差异,寄托着沈从文对不同生命形式的认知与把握。  相似文献   

7.
孙瑛 《教师》2015,(16)
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哲学美学范畴的人格是指对个体人的全部本质、属性和丰富性的高度综合,其发展是有层次性的,即经过两次超越,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再到“审美的人”。社会型人格属于“实用型”人格,当个体行为都以实用功利为目的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总是和谐的。而“审美型”人格追求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和谐、秩序,追求自我知、情、意、行的统一,追求“美”。所以“审美型”人格是一种“完满型”人格。  相似文献   

8.
论沈从文的宗教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义上的宗教精神是指“深入探究人类命运问题,渴望减轻人类苦难,并且恳切希望将来会实现人类美好前景的”一种终极关怀态度。沈从文的宗教精神包括基督教的爱的精神、道家精神和佛教精神。尊重人格、张扬人性是沈从文爱的精神的内涵;贵生命、重自然和尚远古是沈从文对道家精神的认同;实现自我超越、追求心灵自由和面向终极关怀是沈从文对佛教精神的感悟。基督教精神、道家精神和佛教精神互相融合,构成了沈从文的宗教精神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希腊神庙”是沈从文理想的栖息之所,在“边缘身份”意识的导向下,沈从文完成了对“湘西生命”的展现和对“希腊神庙”建构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渗透和自身缺陷的“共谋”下,诗化的湘西生命由“常”到“变”,沈从文开启了现代之思:重造经典,对理想的民族人格进行冥想。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自然的生命形态。这种寻找生命之根的意识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一种想像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个人、自我及其相关话语构成中国现代认同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个体与社会、国家、民族及其他群体的复杂关系。作为沈从文人生词典中的关键词,“乡下人”对于沈从文有着对于其他作家如萧乾、李广田等(他们都自称是乡下人)不同的意义,它不是一种自谦或自诩,而是来自于边远湘西、有着苗族血统的作家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同。它对于沈从文有着根源上的意义。这个有着复杂内涵的悖论性概念,在造成作家内在分裂的同时形成了作家的越界性写作。  相似文献   

11.
从流行歌曲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女性的主体意识大体经历了迷失自我、寻找自我、实现自我、抚慰自我四个发展阶段。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现代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类型发生了飞跃性质变,从而促进广大女性从传统的依附型人格向现代的独立型人格转型。但同时也不可矫枉过正,把“女性歧视”变成“男人歧视”。真正和谐的男女关系应是既保持女性的独立自主,又能做到彼此心心相印,而非互相排斥。  相似文献   

12.
鲁燕 《语文知识》2010,(2):22-24
“乡下人”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经历了“无家可归”的遭遇之后,创作上又重返“湘西世界”,试图找回自我的心理皈依——梦中的世外桃源,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逃路。但情感上的眷恋无法阻止现实湘西人性美的缺失,更何况湘西世界所依存的传统文化本身也未必是完美的,所以理性认识使沈从文又不得不在完美之中置放了人事错位的哀伤。其实,这正是沈从文主观意愿和现实体验的分裂,也是沈从文对传统文化认识上的矛盾心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奥古斯丁、笛卡尔、海德格尔的思想是现代个体人格的重要哲学理论背景,从根本上体现了现代性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奥古斯丁通过自我的“激进反省”实现了思想的一个转向,开启了对内在个体人格的关注;笛卡尔通过怀疑的方式来寻求认识的确定性,把确定性的基础完全建立于内在的自我,奠定了现代个体人格的心理基础;海德格尔则把内在自我的理性确定性转变为无理性的情感,确定性通过内在自我的发展走向了丧失确定性的结局,显示了以内在自我为基础的现代个体人格发展的逻辑终点,最终导致了现代性危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沈从文的理想中的人生,是他用《边城》演绎和诠释的人生态式。这种人生的构想基于他故乡真实的生活,同时渗透着理想化的生活构建,亦真亦幻,以清丽的文笔和优雅的意韵为我们展示出一幅陶渊明“桃花源”式的生活画卷,令人对那种寓言式的返朴归真的生活与人生充满无限的向往。小说《边城》的人生形式首先表现为“真”,人格的“真”。这种人格的真来源于自然之“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既是故乡的缩影,又是他心中构想的优美的生活生态。他对恬美纯净的自然有…  相似文献   

15.
成长的“第二颗种子”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陈会昌教授提出两个心理维度:自我控制和人的主动性。“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人的完整人格。”陈会昌认为,主动性和自我控制力都较强的孩子是“理想型”的;自我控制强、主动性较弱的孩子是“小绵羊型”;如果主动性强、自我控制力较差,就是“破坏型”;两方面都不具备的,就是“游手好闲型”。“我把这两个心理维度比喻为人格发展的两颗种子。”  相似文献   

16.
健康人格塑造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对学生自身的认知和开发,体现了学校教育培养“守成型”人才向培养有生存能力、竞争能力的“开放型”人才的转轨。这种转轨,是对几千年传统教育反思的产物,它意味着我们已经认识到:健康人格是学生走向社会必需的一种素质,而健康人格的塑造必须遵循学生生理及心理发展的规律,把“塑造”作为调节学生自我意象的基本手段。教育环境是开放的,因此,我们应变“外塑”为“内化”,从现代意识、自我认知、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入手,注意社会大文化的制约与影响,使学生在对教育目标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从而形成自身较为稳定的人格特点,以期达到人格塑造的不断完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九型人格是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宗旨是从人格内在的发展需求出发,辩证地分析人格自我发展的期望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九型人格理论引入儿童的人格塑造中,有助于教育者及早发现儿童人格发展中潜在的自我期望、人格发展矛盾等问题,因材施教,促进儿童人格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书法艺术与人格智情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构成部分,“书品即人品”指明了书艺与人格的内在逻辑,而“书如其人”则揭示了书艺与智情的密切关系,在教育学的语境下,书法教育对于学书者的人格和智情两个方面都具有助长作用。在人格方面,表现为书法教育对“三我”人格的助长;在智情方面,表现为书法教育对“智商”与“情商”的助长。据此,论文提出书法是值得开发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素质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9.
以抗日战争为主题或背景的小说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仅占很小一部分,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与抗战相关的散文、杂文一起,共同建构起沈从文抗战叙事的话语体系。沈从文笔下的抗战叙事具有“争国格”和“争民族人格”两种话语维度,不仅强调要驱逐侵略者、争取国家的自由,同时还思考如何实现“重造”国家、“重塑”民族人格的方法与途径,试图探索国家的“生路”。沈从文对抗战胜利抱有信心和希望,他深刻认识到只有集全民族的意志,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振兴。  相似文献   

20.
应用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研究沈从文小说中的苗族形象,便可了解,苗族文化是沈从文作为湘西代言人与外界对话的依据和支撑,“湘西的真正特色是苗族文化;在处于优势的汉文化与劣势苗文化冲突的历史背景中,沈从文在确定自己民族身份时反映出深刻矛盾:中期他说自己是苗族,后期又说自己是汉族。沈从文后期创作中,“隐瞒”民族身份是一个普遍现象,他采取的策略是用地域性消解民族性,用地域的存在瓦解民族的存在。在“五四”东西文化碰撞主潮中。沈从文所呈现的苗汉文化对话的极其复杂的形式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