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酒与健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郑云郎 《生物学教学》2004,29(10):34-35
世界各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酒不仅是我国人民的一种传统饮料,也是久销不衰的全球性饮品,为众多的人所喜爱。不仅逢年过节,亲友相聚,人们的餐桌上离不开酒,就是日常生活,也有很多人天天以酒相伴,以酒为乐。酒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中到底有多少重要?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酒的分类和组成、乙醇的代谢过程、饮酒的利与弊以及饮酒的注意事项4个方面介绍酒的有关知识,重点阐述酒与健康的关系,旨在帮助人们对酒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让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扬其利,避其害,为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支。我国历来也有"无酒不成宴"的说法,酒文化在社会上的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与酒有关的诗词为切入点,深入研究酒诗中的酒文化。研究表明中国酒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3.
明代邵宝诗云:"相看莫谓人间味,一滴先天万古情。"说酒具有超越人世的非凡魔力,哪怕仅仅一滴,也蕴含了漫漫古今的无穷情韵,正道出了人们对酒的由衷礼赞。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变成一种流动的文化,是一种文化象征。中国古代文人借酒抒怀寄意,留下了大量描写饮酒的诗文,从而构建了一个独特的酒文化体系。【酒之德行】  相似文献   

4.
饮酒作为一种行为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内蕴,体现在陶渊明身上更有着它独特的形态、性质和蕴涵,陶诗往往呈现一种“中和之美”。本文认为,酒对于陶渊明起着一种缓冲淡化的作用,诗人的激情往往在将醉未醉之际得以冲淡,反映在创作上就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很显然,酒与陶诗的“中和之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情结。本文就将在给陶诗中酒的意象与陶诗的审美特征定性的基础上,论述它们之间的这一种情结。  相似文献   

5.
    
自从杜康糊里糊涂地把醋弄成了一种叫“酒”的液体后,酒便成了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宝贝。庆典时少不了它,祭祀时不能没有它,大军远征,犯人起解,两国谈判,皇帝祭天,红白喜事都少不了它。古人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这人生三大快事都得痛饮一番。就连古时行刑之前,也要让死囚喝上一碗“断头酒”。王右军醉书《兰亭序》;李青莲斗酒诗百篇;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白娘子酒后现原形……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几乎没有一处不与酒有关。酒,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绵流淌,生生不息。酒是一种奇妙的液体,它可以壮胆。武松景阳冈痛饮十八碗,…  相似文献   

6.
酒,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饮料;饮酒,是中国人民一种古老的爱好。早在殷周时期,人们就有了饮酒的兴趣:有“腆于酒”者,有“湎于酒”者,有“群饮者”,有喜庆用酒者,祭祀用酒者,酒成了一种生活需要。其后,诗人们把酒写进了诗中,《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都有是作。魏晋时期,以酒入诗之作数量大大增加,然创作诚如林庚先生所说:“酒与诗还是两件事情,酒往往是概念的做为诗的题目”。这种情况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手里才有改变。陶诗借酒为迹,以省净冲淡的风格受到后人称赞。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是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饶有意味又内蕴丰富的课题。酒之于古代文人,一个普遍的、重要的作用就是浇愁、销愁,化解胸中块垒;与此同时,酒也激发了他们的豪情、豪性;由于特殊的时代社会原因,历史上饮酒最甚的是魏晋文人与元代文人;而最得酒中真趣的是陶渊明和苏轼。另外,酒之醉境与艺术创造和虚静状态有某种相通或相似之处,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8.
酒来     
"酒来"这个词原本是出自古代骰子上的点数,最早出现是在秦始皇时期。那时的骰子有十八个面,其中十六个面是由一到十六的数字组成,其余的两个面分别是汉字酒来和骑马。其中的酒来就是最小的点数,一旦掷出这个点数意思是就要喝酒了,可见古人对待酒与生活的情趣。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各种的米酒、黄酒,以及酿酒工艺的传承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接触最多的是啤酒或是红酒,受着西方文化的影响。根据考古学家考证,人类在一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葡萄酒的酿制。通常认为葡萄酒起源于公元前六千年的古波斯,那时有了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葡萄美酒夜光杯,早在唐代就有这样浪漫情趣的记载,那时候我们也会酿造一些葡萄酒或是其他果酒,作为日常饮品。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退休后的我也过上了这样的生活。在乡间租了块小地,养些花  相似文献   

9.
汉代酒杂识     
中国本土确有野生葡萄,但在葡萄酒传入之前未有以野生葡萄酿酒事,汉代内地葡萄酒有两个来源,从西域长途贩运或是来自中原经商的西域人在内地酿制。马酒是一种基本局限在宫廷中的奢侈食品;"苦酒"并非劣质酒;"旨酒"是对美酒的通称,而非专指某种酒;"恬酒"与"醴"是一种酒,酒味甜,酒有米滓,与今天的醪糟相类;"桂浆"就是桂酒,"椒酒"则是当时常见的酒类,都非普通饮料;"酴"酒之得名大约也与以小麦为酒母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酒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诗与酒的不解之缘。而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他爱诗若痴,嗜酒成狂,有"酒圣"、"酒中仙"、"诗酒英豪"之称。李白的诗酒文化,是他人生体验的最好记录。他一生用酒当墨,写下了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诗篇。一、酒色清亮,尽显自然率真之风采李白有一颗赤子之心,天真烂漫,晶莹透明。人生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认为,道德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情”“文”在碰撞中实现的统一。“情”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文”主要指礼仪文化。礼仪规范缘依人的内在情感生活而制定,同时又有人文化的提升,能够对民众包括情感在内的生活起规范引导作用。“情与文的结构性平衡”的道德教育模式不仅是个人道德成就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2.
枕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从开始无意识地使用,到有意的制作,再到基本功能的扩大,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枕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除了枕的实用性,人们的心理感受、审美情趣和礼制观念等,也都通过这一载体有所表现。枕兼容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三重属性,属于文化范畴,可称之为枕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从"面子"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耻感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性格方面的体现,乐观精神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精神生活方面的体现三个方面,论述了孟子伦理的基本内容。认为孟子伦理不仅在理论上决定了中国文化的风格和发展方向,而且对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为一个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交错互动的国家,正确定位其文化身份对于美国人来说显得特别重要。亨利.詹姆斯作为精英文学的代表,早在20世纪初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文化身份的重要性,其作品《奉使记》中主人公斯特莱塞对自我身份的追求深刻的反映了这一主题。文章基于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通过分析斯特莱塞对身份探寻的过程,得出斯特莱塞对身份的追求不仅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大美国人民对文化身份感到模糊的现状,同时也传达了詹姆斯对于美国文化该如何发展的的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15.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在描述古典感伤凄美爱情的背后,传达的其实是一种绵延不断的文化乡愁。这既是台湾文化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寻根和认同,也是现代人处于物质/精神冲突中矛盾心境的一种精神突围和归隐。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呈现的是台湾新生代所承传的永远无法断裂的古典与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16.
08年春晚,"苏格兰情调"式的小沈阳的高调亮相,宣布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当下语境中的初步成型。当小沈阳的"阴柔之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笑文化"也终于呈现出了以赵本山为代表的"黑土地文化"、郭德纲领衔的"德云社"和周立波独挑大梁的"海派清口"这样一种三足鼎立之势。在当下商品经济的语境下,"笑文化"在其单纯的外表下必然孕育着对历史的无知和健忘、知识获取的无能和思辨能力的退化。在其所标榜的"快乐的承诺"背后隐藏着的是力量强大的商业推手,它们共同将"笑文化"包装成一件时髦的商品,并在与语言的不断调情中更新换代,通过不断的否定当下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乌托邦"。虽然他们声称"笑文化"是以娱乐大众为目的的,观众可以从中获得单纯的快乐,然而问题是,我们不可能指望大众在欣赏小沈阳表演的同时可以思考一下——哪怕是认识到——当今社会的"都市阉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社会普遍提倡文化多元共存的今天,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路径,实现真真意义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大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植根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是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是一种由主体民族全民参与的、自发性的村寨式教育,在传统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加强发展适合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时代活力,持久繁衍的时代需求,而且也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自身需求.  相似文献   

18.
刘畅 《学科教育》2014,(3):56-61
不同于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中“权力集中”和“见事不见人”的管理理念,现代管理学改变了把人视作手段或工具的观念,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它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与人的地位的提升.也是学校管理应然的本质所在。我们所倡导的人本化学校管理以促进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为核心,提出“管理走向引领”、“标准走向个性”、“行政走向学术”、“制度走向文化”、“资源走向开放”五个学校管理的品质追求。  相似文献   

19.
老舍的文学创作与宗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将这种关系纳入艺术视野,塑造了许多"教徒"形象。通过表现各种"教徒"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揭示了宗教文化对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也反映出他热情爱国、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体现了他改造国民性、反思传统文化和重塑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它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意蕴,其民生思想的核心是“保民”,“爱民”.同时,毛泽东民生思想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实践形成的.既在“革命”中践行“民生”,又把“民生”的履行作为“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进而达到“革命”与“民生”目标的融合与实现.毛泽东民生思想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关怀的一面,又体现出与时俱进,超越前人的一面.因此,深入研究毛泽东民生思想,对于我们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