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制订和实施交叉科学的重大国际计划已经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些计划以其科学上的先进性和权威性吸引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参与,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经费支持和开展合作研究,从而引起相应科学领域的飞跃发展,例如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和国际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等。由科学发展水平和国力所决定,这些重大科学计划往往都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提出,通过设在这些国家的国际项目处(IPO)组织实施,他们主宰着研究方向的确定和计划制定等重大问题。迄今为止,发展中国家参与这些重大计划的程度还相当低。不少情况下,由于观测…  相似文献   

2.
《科学中国人》2004,(9):10-10
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mmittee on Data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DATA)是由国科联(ICSU)于1966年组建的一个跨学科的科学委员会。现有国家和地区会员共43个。其宗旨是提高所有科技领域内重要数据的质量,增加它们的可靠性,改进这些数据的管理,并扩大科技数据的可获取性。CODATA关心科技数据的收集、管理、处理、访问及开发,提供物质科学、生物学、地质与地球科学、天文学、气候变化和工程方面的数据(处理)知识和技术,在数据科学与技术上有着30多年领导边缘研究、知识开发及数据库建设的经验,是一个国际的、多侧面的、多学科的数据合作中心。  相似文献   

3.
2004年以来,地球科学部先后组织了“地球系统科学战略调研”、“地球科学部‘十一五’发展战略”、“中国与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现状比较与资助战略分析研究”、“国外科学基金地球科学学科资助规律研究”等课题,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国际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我国地球科学的特点、现状及与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的差距。这些课题是“十五”战略与政策研究基础的延续和深化,吸取和整合已有的战略研究成果和资料,深入分析各类资助数据反映的政策内涵、各类项目资助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启动地球科学“十一五”规划提出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骆永明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0):1133-1142
海岸带既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陆海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又是复杂、动态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也是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影响下的空间单元。文章分析了影响我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十大生态环境问题,并以国际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计划(LOICZ)及国际未来地球海岸计划(FEC)为背景综述了国际海岸带科学研究进展与趋势,同时简述了国内海岸带研究进展与差距,进而联系海岸带变化问题,探讨了我国海岸科学与沿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目标和内容,强调了全球变化影响和人类活动压力下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超越传统地理学和海洋学的范畴,基于海岸带自然与人文因素探讨性地提出了划分海岸带为"特征性核心带(最强作用带)—相邻带(较强作用带)—外围带(弱作用带)"的"三带"概念,指出海岸科学是一门研究海岸带自然属性及功能、陆海相互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叉性科学,是认识海岸带规律、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替代的特色学科。  相似文献   

5.
《学会》2015,(9)
我国科学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参与国际科学理事会发起的一系列重大国际科学计划。本文在对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科学计划的历史、现状与参与模式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寻我国科学家未来参与国际科学计划的发展趋向,以期为我国科学家参与民间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国际科学地位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6.
灾害风险综合研究(IRDR)计划是由原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原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发起的为期10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2009年,IRDR国际项目办公室(IRDR IPO)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功申办并落地中国,成为ICSU在亚洲设立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IRDR计划通过10年实施,成为全球灾害风险综合研究旗舰计划,建成广泛的全球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网络,形成有效的国际科学计划管理机制,取得四大成果:(1)我国首次成功落地ICSU国际大科学计划;(2)成功运行IRDR计划10年,确保了计划圆满实施;(3)提升了全球灾害与风险科技治理水平;(4)促成“新十年”IRDR二期计划的设立。同时,利用IRDR计划这一项目平台学习了国际的先进理念,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为我国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提供了经验,为全球综合减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国际科联(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WMO)2007-2008国际极地年(IPY2007—2008)联合委员会(JC)第一次会议于2005年3月7-9日在巴黎召开。JC由ICSU和WMO于2004年11月联合成立,成员由世界上与极地研究有关的14位知名科学家组成,研究领域涵盖气象学、气候学、海洋学、冰川学、地质学、生物学、地球科学、遥感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作为JC成员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审议了各国科学家和研究机构提交的约900份IPY2007-2008项目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数据密集型知识发现方法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联合全球6个大型国际学术组织以及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于2014年6月在北京举办了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国际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对大数据及科学大数据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大数据予大科学研究的知识发现开展了研讨,对大数据予大科学计划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并针对大数据服务科学计划使命提出了未来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9.
《学会》2009,(2):F0003-F0003
2008年12月4日,应中国科协邀请,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ICSU,中文简称:国际科联)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11月26~27日在桂林召开。中国科协副主席符淙斌院士代表中国科协出席会议并致辞。国际科联是国际科学界重要的非政府组织,在促进科学交流、推动科学进步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科联亚太地区委员会由13人组成。在每年召开的两次工作会议上,委员们讨论并制定国际科联在本地区活动的规划,  相似文献   

10.
《学会》2005,(11):10-15
由国际科学理事会(简称国际科联)主办,中国科协、苏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国际科学理事会第二十八次全体大会,于十月十八日晚在江苏省苏州市隆重开幕.来自六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二百三十多名世界科学界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科技创新,必须大力推动开放科学,开放数据成为开放科学的重要组成。开放数据基础设施由物理实体和虚拟系统组成,是支撑开放数据和满足不同领域数据应用需求的基础,其发展是信息技术演进的客观过程。文章分析了开放数据基础设施的要素,阐明了开放数据基础设施对促进开放科学实施的意义和积极作用,分析了我国开放数据基础设施的现状,针对我国开放数据基础设施存在的不足与挑战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我国首轮“双一流”建设中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国际科研合作发展态势,进一步促进高校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利用InCites数据库中国际合作论文数据,运用科学计量、文献计量等方法,从发文数量、合作国别、合作学科、资助机构/计划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着重对比2011—2015年与2016—2020年2个5年间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近10年,特别是2016—2020年期间,42所高校的国际科研合作呈现以下特点:合作规模显著扩大;合作国家集中度较高;主要合作学科领域相对固定;资助机构/计划有所优化。对此,提出高校后续深化国际科研合作的建议:优化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布局;改进国际科研合作学科领域结构;丰富国际科研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多元资助机构/计划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模式在系统性构建方面仍然存在部分薄弱环节,对各类科技计划产生的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工作造成阻碍,且目前学界对科学数据共享生态系统的研究尚较为匮乏。因此,从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分析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的具体内涵,根据相关机构、相关人员、政策法规、数据对象和基础设施等系统要素构成,分析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特征,发现其呈现全要素整体性、全流程协同性、全时空开放性和全制度调控性的特征;并通过梳理发达国家有关研究资助机构对科学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的主要政策和经验做法,分析指出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仍未全面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数据汇交工作,各有关机构尚未制定符合自身要求和特点的、专门的科学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办法,也尚未全面建立数据管理计划提交制度,此外还存在未全面开展科学数据的可信认证工作等问题。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优化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对策,包括强化全面开展科学数据汇交、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前端控制以及构建自主可控的科学数据可信认证标准等。  相似文献   

14.
由国际生物圈计划 (IGB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中人类空间计划 (IHDP)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CRP)和国际多样性研究计划 (DIVERSITAS)等共同组织的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于 2 0 0 1年 7月 10— 1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会议主题是“变化的地球面临挑战”。近 10 0个国家和地区约 2 0 0 0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 ,其中中国科学家近 80人 (含台湾 )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约占一半。大会分为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墙报和特别研讨专题四部分。IGBP主席Moore教授做了“变化的地球面临挑战 :趋向于科学理解全球变化”的大会…  相似文献   

15.
国际科学数据共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数据作为信息时代最基本、曩活跃、影响面最宽的科技资源和一种战略性资源,对于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基础支撑作用.本文描述了科学数据的特征,以美国、英国和欧盟科学发展计划为主,研究了欧美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发展状况;以国际科学理事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为例,研究了一些国际组织推动科学数据共享的发展计划,介绍了世界著名科学数据中心的科学数据共享情况,以此对科学数据共享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6.
吴学周“计划科学”思想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邦红 《科学学研究》2008,26(6):1149-1156
 揭示1942年吴学周拟定的《我国战后科学研究计划刍议》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该计划所反映的思想、思想的来源、背景和实质等。认为:吴学周是坚持“计划科学”的,他的计划限于应用科学并充分考虑计划中的“自由”,计划应该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建立合理的科研机构体系,其次是各方的“合作”。《刍议》的理论来源有贝尔纳的“计划科学”理论,也有波兰尼的“科学自主性”理论,更有国内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作为基础。其实质是完善建制化的尝试,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运用计划理论对科学发展进行“计划”。计划中的机构体系是我国建国初期所采用的体系。其中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广泛运用,在我国科学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开展科学数据汇交,建立完善的科学数据汇交管理机制,目的在于把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长期积累的科学数据有机地组织管理起来。系统研究梳理我国科学数据汇交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研究提出科学数据汇交管理政策措施,使其能更有效地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以及相关决策服务,对促进科学数据的整合集成,增强国家科技投入的效益,提高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会议的背景和基本情况自二战后期开始,科研的腾飞使数据量大规模增加。科研经费要想物尽其用,需要更好的机制来评估、保存、检索和分发数据。1966年,国际科学联合会成立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的组成部分,随着数据科学研究的兴起,高校科学数据安全的政策研究有待深入。[方法/过程]采用网络调查的方法,对美国U.S.News前50名大学的科学数据管理内容进行分析,从“涉及对象”“保护方法”和“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等角度梳理政策重点和空白点。基于科学数据生命周期,从“制度层”“基础设施层”“数据素养层”和“实施层”四个主要层次,构建了高校科学数据安全的内容框架,并分别讨论了科学数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与科学数据安全相关的各个主体的职责。[结果/结论]高校科学数据安全内容贯穿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相关主体包括制度层、基础设施层、数据素养层、执行层。  相似文献   

20.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把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NSTL国际农业科学引文数据加工管理工作是确保数据加工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大规模数据加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