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地考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10,32(1):F0002-F0002
春秋地考不分卷 明季本撰 清初抄本 该书遵“公谷之义例,左氏之事实”以考证春秋地理古今之沿革。纪事起于隐公迄于哀公。季本,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明代大臣、学者。师从王守仁。进士及第后,授建宁府推官,征为御史,以言事谪揭阳主簿。后官至长沙知府,落职归。  相似文献   

2.
朱熹与出版     
曹之 《出版史料》2002,(4):111-114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历任泉州同安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阁修撰等职,有《四书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近思录》等著作八十余种。朱熹不仅是宋代著名学者,而且是一位著名的出版家。他刻过“四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和  相似文献   

3.
邓建 《图书馆学刊》2009,31(10):81-83
通过对正史艺文(经籍)志中的“目录之目录”——簿录篇和目录类进行考察,可以窥知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流变。《隋书·经籍志·簿录篇》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首例“目录之目录”,表明中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从《旧唐书·经籍志·目录类》到《清史稿·艺文志·目录类》,“目录之目录”不断发展,渐次兴盛,展现了中国古代目录学逐渐走向鼎盛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接上期)清杜安诗字淑苌,号蓉镜,宁河人,乾隆举人,官至广东高州知府。瓣香楼古人以拈香一瓣,表示对他人的敬仰,称瓣香。宋曹彦约《昌谷集·谭仁季以二诗见遗走笔次韵》:“诗才清不羡沧浪,曾向欧、曾接瓣香。”又师承某人,也叫瓣香某人。宋陈师道师承曾巩(南丰),故其《后山诗注·观兖文忠家六一堂图书》云:“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按,李云楣(字采仙,道光举人,国子监助教)有室名瓣香庐,其义与此同。清沈峄(1742年-1791年)字东岩,号简庵,天津人,乾隆举人,著有《虚白斋诗抄》。虚白斋《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释文》:“司…  相似文献   

5.
近来看报,常见表扬官的报道。比如《三任“七品官”同唱一台戏……》《一个“八品官”的奉献》《为官忧民多办实事》《馆陶一老农给县官颁奖旗》,等等。当然,这些报道的立意都是好的。新闻是好新闻,官也是好官、清官,值得褒扬的官。再说,现实生活中也都这么个说法。凡是说到管事的人,都叫做“当官的”。什么大官、小官的,多得很,好像是俗语,也像是戏言。可是,在报刊上,在正式场合,这样称呼,我以为不好,是不该这么用的。什么叫官?官即官吏,《辞源》上说:“王者之制禄爵”,“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同总)  相似文献   

6.
《宋书》 1、卷二十《乐志》:“宾出入奏《肃成乐》歌词二章。”按:“成”字,《南齐书·乐志》、《乐府诗集》并作“咸”。《隋书·音乐志》:“从官出入,宋元徽三年仪注,奏《肃咸乐》”。由此知“成”字误,当作“咸”。 2、卷二十《乐志》:“皇帝还东壁受福酒奏《嘉时》之乐舞词。”按:“时”字,《乐府诗集》作“胙”。《隋书·音乐志》:“皇帝钦福酒,宋  相似文献   

7.
先秦簿戏考     
《楚辞·招魂》云:"菎蔽象棊,有六簿些。"王逸注云:"投六箸,行六棊,故为六簿也。"《颜氏家训·杂艺篇》云:"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焭。"李贤注《后汉书·梁冀传》引《艺经》曰:"弹棊,两人对局,黑白碁各六枚,先列棊相当,更相弹也。其局以石为之。" 先秦的"博",大概是一种在设有弯曲的行棋之道的棋局上击棋的一种游戏,其中的棋子即叫做"簿",共十二枚,双方各六  相似文献   

8.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之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献子曰:“善。”乃辞梗阳人。(《国语·晋语·谏魏献子纳贿》)《国语》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书,是分国记事的,注意记录语言,所以称《国语》。全书分《周语》《鲁语》  相似文献   

9.
一、文化传播视域下“官本位”文化的历史演变“官本位”文化,从文化传播的历史来看,其存在的历史久远,官的定义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周礼·王制》中:“王者之制禄。”唐孔颖达疏曰:“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若指其所主,则谓之职”。  相似文献   

10.
“防患未然”意思是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防备.语本《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例如宋·周必大《王仲行尚书札子》:“然抑兼人而举其偏,防患未然,最为政之要务.”明·马文升《添风宪以抚流民疏》:“臣闻防患于未然者易,除患于已然者难.”李劫人《大波》三部七章:“为了秉承大人意旨,防患未然起见,所有来信,全予销毁,无一字漏出.”钱锺书《围城》六:“师生恋爱是有伤师道尊严的,万万要不得,为防患未然起见,未结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学生的导师.”  相似文献   

11.
“雍巫”考     
春秋时有名“雍巫”之人,《春秋左传正义》认为他是主管国君饮食之饔官,前人注《左传》者也多主此说;又或以为雍巫是巫人。本文认为雍巫既非饔官,也不是巫人;雍巫之“雍”应当是雍巫之氏;并认为雍巫可能本即齐国人,乃雍廪同族。  相似文献   

12.
今年1月12,《哈尔滨日报》社会时空版中有一篇题为《见钱眼开报假案,姐妹沉瀣同犯法》的文章。乍看这个题目没什么问题,但细一品味就会发现,作者为了题目的工整,而把“沆瀣一气”这个成语中“沆瀣”一词拿出来单用,结果造成了错误。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中记载:唐朝有一考生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考官崔沆因与崔瀣同宗而故意取中他。故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后来“沆瀣一气”便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而“沆  相似文献   

13.
金华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2):132-133,136
作为“纲纪群籍,簿属甲乙之学”,目录学的发展关系重大。随着七部分类到四部分类法转变的完成,史部目录的地位最终突显出来。直到《隋书·经籍志》(为了叙述方便,仿照惯例《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的完成,史部目录终于独立而且下设各子目成熟完善,为后世所效仿。  相似文献   

14.
曲辰 《湖南档案》2011,(1):40-40
如今结婚,“百年好合”的汽车一长溜,茶陵与江西莲花县接界的湘赣边一带却流行一种捎婚的习俗。《茶陵州志》载:“措婚始见于明末,盛行于清代”。解放后,笔者还见过多次。  相似文献   

15.
“噤若寒蝉”比喻不敢说话“噤若寒蝉”,意思是像深秋的蝉,一声不响,比喻不敢说话(禁:闭口不作声).语本《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后世多作“噤若寒蝉”.例如清·赢宗季女《六月霜》:“而吾乡士大夫,顾噤若寒蝉,仆窃深以为耻.”茅盾《我走过的道路》:“学衡派’在新文学工作者的反击下,也就噤若寒蝉,不久即告彻底垮台了.”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三十八章:“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拼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六章:“这种雷厉风行的手段,也许可以收到效果,使工人在暴力下噤若寒蝉.”  相似文献   

16.
“鱼目混珠”意思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可以用于事物,也可以用于人.含贬义.语本汉·魏伯阳《参同契·同类合体章》:“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槚:楸树).”例如宋·张商英《宗禅辩》:“今则鱼目混珠,薰莸共囿,羊质虎皮者多矣.”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十章:“而有些地方的工头们,也曾组织过‘工会’来鱼目混珠.”杨沫《青春之歌》二部三十八章:“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刘绍棠《草莽》七:“姑娘你本是那桑家班的陶红杏,怎敢冒名顶替要当雨点儿的娘?  相似文献   

17.
任何文学创作都少不了夸张。“夸张”二字,最早见于《列子·天端》:“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意思是说,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人不可信。夸张又称铺张、夸饰、饰言等。《晏子·问下》:“夸言愧言”中的“夸言”;《史记·刘敬列传》:“两军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中的“夸矜”;《风俗通·声音》:“乐官所增饰”,及曹植《魏德论》:“宪度增饰”中的“增饰”;王充《论衡》中的“语增”、“增言”;李纯甫《雪诗》“千奇万巧难形容”中的“形容”等,用于修辞,皆为夸张之意。王充《论衡》中有好几篇涉及到夸张,其中《艺增篇》说:“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  相似文献   

18.
“巧舌如簧”意思是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善于花言巧语.原作“巧言如簧”.语出《诗经·小雅·巧言》:“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大意是:欺诈的大话,出自谗人之口,花言巧语,真是厚颜无耻.例如《后汉书·陈蕃传》:“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旧唐书·张仲方传》:“谄泪在脸,遇便则流;巧言如簧,应机必发.”后多作“巧舌如簧”.例如唐·刘兼《戒是非》诗:“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柯灵《谁在撒谎》:“世间有一种人,一生巧舌如簧,专说谎话,到头来一句真话就全盘推翻了它们.”  相似文献   

19.
周敦颐(1017—1073)湖南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英宗藩邸讳改名为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以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荫官为分宁(今江西修水)主簿,后历任南安司理参军,郴县,桂县令,知洪州南昌县,迁为合州判官,又通判虔州,转虞部郎中提点广东南路刑狱,最后知南康,卒葬庐山北。为官清廉,人品高尚。著有《太极图说》、《通书》、《易书》等,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著作由后人编辑整理成《濂溪集》、《周子大  相似文献   

20.
1973年11月至1974年初,湖南长沙马王堆二号墓出土一枚玉印:"刻阴文篆体‘利苍’二字,盝顶方形,长宽各2厘米。""利苍",为轪侯,传世文献有载。《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二年四月庚子,侯利仓元年。"司马贞《索隐》:"《汉书》作‘轪侯朱仓’,故长沙相。"《水经注·江水》:"又东径轪县故城南……汉惠帝元年,封长沙相利仓为侯国。"《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轪侯黎朱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