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去常常听妈妈讲我小时候的故事,说我是在部队医院里长大的.当时爸爸是解放军203医院的副院长,妈妈是医院的护士.他们每天都忙着抢救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伤病员,根本顾不上我.我就成了医院里的一名"小伤员".只要我一哭,就有人喊:谁有空去看一下"小伤员".这时就会有人过来抱抱我,或给一点吃的.  相似文献   

2.
康(克清)妈妈笑着说:"你们早点要个孩子吧,爹爹喜欢孩子。"2011年12月1日,是朱德诞辰125周年。此前,朱德唯一儿子朱琦的夫人、年过八旬的赵力平老人,一直忙于大型纪念活动的筹备工作。在她位于北京玉泉路一个普通公寓楼的住宅里,她和朱德生前身  相似文献   

3.
申竟,太行山上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2004年中国基层公益事业爱心大使,一位40几个孩子的"母亲".她将满腔的热情给予了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们,用她无私的爱感动了中国.然而一场车祸却无情地夺走了这位伟大妈妈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欧妈妈与七个兵儿子》这篇1000余字的通讯,竟先后5次获奖,并荣登山西省1994年度新闻奖通讯类榜首。许多人说是稿子写得感动了读者,而作为作者,我说是主人公欧学联的事迹感动了读者。欧学联是一位不拿国家分文俸禄、生活在共和国最基层的平平凡凡的矿工家属。她年逾五旬,身患肝硬化、胆结石、妇科肿瘤等多种疾病,却以爱军队、爱战士的坚定信念,时刻牵挂着共和国大厦基石的  相似文献   

5.
正"我每年给她写一幅挽联,跟她汇报一下家里的情况。我这辈子没什么值得说的,既没房子也没金子,留下了这本书,可她也看不到了。"这是大时代里两个普通人一生的小故事,这也是感动了全中国渴望相爱却又不易相守的年轻人的拳拳情谊、暖暖佳话——饶平如,这个从家乡江西启程,最终安居沪上的93岁老人,与妻子毛美棠自相识结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一千零二夜"的故事.故事很神话,本身就是一篇绝佳杂文.杂文题目可称作"非凡的王木匠定律".  相似文献   

7.
这里记述的是一位花甲老人——王鹏举孜孜不倦地从事业余新闻报道工作的感人事迹。说起王老搞业余新闻报道,可以追溯到1946年。那时,由苏北涟水独立团主办的《前线报》上登载了他写的一篇题为“卢二嫂杀敌”的新闻报道。写的是当年江苏涟水县高南乡一名卢姓妇女只身一  相似文献   

8.
小幽默     
凤莲 《云南档案》2013,(6):58-58
见不得人的妈妈 小宝的妈妈正在家做面膜,刚涂完一张大白脸,就听见有人敲门,她忙喊来六岁的儿子:“宝贝,快起开门,妈妈这个样子是见不得人的。”  相似文献   

9.
赖晨 《档案时空》2012,(9):20-24
2010年10月14日,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烈士陵园,69岁的陶斯亮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来,为一位老人立下一块"恩重如山"的碑,并发表了深情讲话,讲话中缅怀了她和这位老人60多年的情缘,给予他高度的评价。那么,这位老人是谁?他和陶斯亮之间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0.
作为19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小妮如今的写作显得坚实很多。她记录知青的过往,也写下与年轻学生的交流。她仍然是一个喧哗时代的安静写作者"有的小说是取悦于读者的,想看什么就给你写什么;但也有这样的写作者,写的原动力和意趣就是想把它写出来。"王小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小说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不然写作还有什么趣味。"从第一小节"陈晓克今天手痒"开始,没有任何过渡,最快捷地进入到那个特殊年代特有的语境。她就这样写"意趣",她承认自己最新出版的知青题材小说《方圆四十里》,"主要写味道,靠味道带出时代和人性",虽然她也写了众多劳作、打架、偷狗、招工、告状的故事。诗人、作家王小妮选取了1975年夏至1976年春位于东北的"锦绣公社"方圆  相似文献   

11.
我县有位农民通讯员,一次让我修改稿子。稿中说陈庄乡三道山村有老两口,在为独生儿办婚事前夕,儿子突然得病死去。老两口为此重病缠身,未过门的儿媳妇感到老人需要人照顾,就只身来到三道山当老两口的干女儿。她的精神感动了老人的一位年轻的远房侄子,两人在接触中产生了爱情。后来老人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我问他:“这事完全真实?”他坚定地说:“我对你哪能说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民生新闻脱胎于央视<东方时空>那个著名的小栏目"百姓故事",也有人认为2002年元旦开播的<南京零距离>堪当"鼻祖".而实际上,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各地都有一些舆论监督类栏目出现,它们不同于后来<焦点访谈>的工整、严谨,反而是画面粗糙、脾气火爆,经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许可以把那些初级阶段的摸索,称为民生新闻产生的铺垫.  相似文献   

13.
当你打开<新周刊>杂志社官方网站的时候,"锐"字在红色背景下呈现在眼前,显得刺眼.有人说,阅读杂志是一种品位阅读,在国内各种杂志的竞争中,什么样的杂志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呢?读者说了算,杂志本身应以"内容为王".  相似文献   

14.
2017年2月18日,由燕赵都市报主办的2016"感动唐山"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唐山市勒泰中心举行,患癌医生韩文宝、暖心警察周海波、耄耋善心老人王丰年等十人被评为2016"感动唐山"年度十大人物.2016"感动唐山"年度人物评选已经是燕赵都市报举办的第四届评选,在社会各界、广大读者的关注支持下,已成为唐山最具影响力的年度评选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国外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一个记者讲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  相似文献   

16.
我到纽约的时候,有人讲了一个柯特兹的故事,说某日柯特兹到华盛顿广场旁边的商店买胶卷,华盛顿广场周围是纽约市立大学,再往南就是快不时髦的苏荷区,柯特兹晚年住在附近。故事是,卖货的小姐对柯特兹不太礼貌,于是有个年轻人对她说,你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柯特兹!我不满意这个故事角  相似文献   

17.
记者手记:5月27日的"爱心课堂"结束时,孩子们准备回家,我找了个高点,拍下了这张平淡的照片。初衷是为"王妈妈"、志愿者和孩子们留下一张合影。八年前,王雪娟为做生意"丢下"13岁的儿子外出,母子间交流越来越少,儿子越来越叛逆。尽管现在事业发展得不错,王  相似文献   

18.
元月中旬,武汉监狱印刷厂青年犯人龚尹平给我写来一封信,说这几年由于周妈妈等社会亲人的关怀以及监狱管教干部的教育,他在学习和工作方面进步较快,去年还出席了全省劳改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政府已给他减刑三年。龚尹平原是武汉市的一名中学生,因犯抢劫、强奸罪,于1979年被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12年徒刑。他信中提到的周妈妈名叫周瑞珍,是湖北日报编辑部的一位编辑,下面要讲的就是她怎样热情帮助一个犯人改造的故事。 1982年元月,我写了一篇报道黄梅县向铺乡烟铺  相似文献   

19.
王晓珍 《青年记者》2017,(21):72-73
人类从孩提时代起就对故事如饥似渴,因为故事是一种最容易被人类大脑接受的信息组织形态,讲故事的新闻写作手法,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作家陈忠实在给一家少儿期刊写评论时提出“谁有故事谁即胜出”.李希光教授说过:“新闻学传授的是寻找故事和写作故事的一门学问.”写出好故事,首先要找到好故事.《齐鲁少年》从2007年至今,一直摸索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笔者参与了每一期新闻故事的采写和编辑,就如何找到好故事,怎样写出好故事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20.
完美     
从前,有一位满脸愁容的老人,七十岁了还没结婚,到处旅行、流浪,似乎在寻找些什么东西。有人问他在找什么? 他说:"我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娶她为妻!" 那人就问他说:"你四处旅行,找了那么多年,难道从来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吗?" "有的,我碰到过一个,那是仅有的一个,真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那,你为什么不娶她呢?" 老人无奈的说:"可是,她也正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