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高专翻译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能力是指译者从事翻译工作所需的双语能力、翻译思维能力、双语文化素质以及技巧运用等的综合体现.高职院校教师要在理解翻译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选择并提高自我综合能力,辅助学生加强各方面知识修养.  相似文献   

2.
浅谈网上翻译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翻译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factual competence)。翻译能力包括文本理解能力、文本制作能力、源文本同步理解能力和目标文本同步制作能力。与之相关的翻译技能则包括:l、母语和外语的语言能力,包括词汇、语法、语义,以及语言风格、语域等语用方面的内容。2、文化能力,也就是说,透彻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等文化方面的知识。3、专业水平,比如贸易收支、地震勘探、拓扑数学等方面的知识。4、文件编制和研究能力,比如情报存储、文献整理、工具书使用等。  相似文献   

3.
我校的英语教学改革从1992年至今,历经以下几个重要阶段。(如下图所示)
  多年来,我们一直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通过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会 《学周刊C版》2010,(10):128-129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采用圆形结构图来描述课程目标,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要实现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其中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王科 《课外阅读》2011,(9):47-47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独立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力与知识的密切联系迫使我们的教学既要重能力也要重知识。而根据语言学习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可知,发展学生的语言非基本任务,着重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教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活动,它更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翻译难就难在对文化背案知识的理解与翻译上.翻译问题不单单是语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詈知识有着重大关系,受它们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译者除了要通晓两国的语言,更要熟悉两国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使译文在语言和文化上的等值。本文就从宗教文化、习俗文化、地域文化和社会历史文化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文化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翻译产业化的发展使得译者队伍不断扩大,然而不合格的翻译也不在少数。为了保证译者队伍质量,一方面职业译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要提高质量。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和坚实的语言文化功底。知识储备是成为合格译者的前提条件,译者需要长期的训练,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翻译知识、行业知识和电脑及网络知识等方面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从而成为高素质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8.
翻译课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常设课程,它对于学生获得、提高和巩固英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扩展知识面、提高英汉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鉴赏能力及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诸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换言之,翻译课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够发挥交叉辐射功能。翻译课由于自身的特点所决定,首先要求学生具备进行翻译所不可或缺的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即对原语(英语)的精通(至少是良好的掌握)、对译文语言(中文)的熟练运用和对英美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的了解。这几个方面本身,已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9.
在英汉翻译教学中,正确理解源语意义是关键一环。语言翻译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本文从词义、文化、语境、语篇、背景知识及修辞等方面探讨了翻译理解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例述了一些翻译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语言和文化是两个互相关联的统一体.语言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学习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就在于: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理解跨文化因素,提高交际能力;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传授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促时文化理解,提高人文素养,因此,  相似文献   

11.
提高听力水平是许多英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瓶颈.一方面,听力理解是诸多语言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包括语音、语调、词汇、句型、句法等;另一方面,非语言能力对听力理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文化背景知识、各科常识、记忆力等.因此要想提高听力水平必须从两方面入手,练好语言基本功,全面提高文化及各科知识素养,增强记忆力.  相似文献   

12.
壮族神话英译是实现壮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必要一步。英译壮族神话要处理跨文化问题,解决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英译者不仅要做好文化传播的"书面介绍人",而且要做好两种文化交流过程的沟通和协调。这需要英译者在跨文化意识方面,保持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跨文化知识方面,既要掌握较强的翻译方面的语言能力和翻译理论,又要深入了解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等文化知识。在跨文化态度方面,要正面看待自身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接纳不同的文化,对不同文化保持宽容、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3.
培养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以英美文化为背景,着重说明了文化因素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对语言的正确运用、理解,以及交际的正常进行。从而说明,要从根本上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对英美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任俊莲 《文教资料》2007,(2):169-170
英语文化教育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英语教学绝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英语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充分重视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15.
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 ,文化意识是恰当运用语言的保证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那么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呢 ?我们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英语素质和能力呢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探讨高中英语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何睦 《课外阅读》2011,(8):144-144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其自身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外语教学中,不仅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学习技能、技巧,而且传授非语言层面知识,即异族的社会历史、经济、地域、民族传统和民族风俗等各方面的知识。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学习者对目的痞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人类的认知过程。翻译能力指掌握和利用目标语知识、文本类型知识、原语知识、现实世界知识以及对比知识等,在翻译过程解决问题、做适当决定的能力。翻译能力的培养需要后天的训练。翻译能力的提升可以透过语义场中的词汇理解以及翻译错误的修正来获取。就翻译教学而言,要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翻译工具书的使用、翻译技巧的训练、知识面的拓展等手段,逐步实现翻译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日语专业本科段精读课《高级日语》课程特点是"精"与"博";其特点是:注重语言知识传授、语言技能训练,兼顾日本社会、文化的介绍和理解;重点是: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提高日语表现力,能用日语解释、用汉语翻译课文,使用日语归纳主题,并能对文章内容分析、评论。本文认为,教师授课成功的保障首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是适当拓宽文化视野、渗透教学内容的"兼容并蓄"。  相似文献   

20.
英语文化渗透式教学应该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