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遗产电影研究:从批评术语到普适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6,(20):40-43
遗产电影研究从最初的完全意识形态化、英国化,发展为多元视角、多种方法并存,跨地域、跨文化的批评维度,并推动"遗产电影"从特定政治时代的批评术语,发展为一种可借鉴的类型理念。开展中国遗产电影批评,推动中国遗产电影类型的语境生成,有助于提升国产片的民族性与文化性,形成历史文化传播的电影渠道。国内外一系列触及我国历史文化表现的先行作品,奠定了"中国遗产电影"发展的实践基础,也提示出中国遗产电影批评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2.
秦洪伟 《传媒》2016,(20):76-78
本文在阐述景观艺术、电影艺术与意象经济媒介背景与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电影中的地域化景观艺术创意对电影艺术产业的推动作用.提出以具有传媒属性的地域景观规划设计为载体,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进一步适应和促进我国艺术媒介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3.
文婷 《视听》2023,(3):44-4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业实现了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向,但与此同时,整个电影生态也呈现出“两极化”趋势,区域间的电影文化出现了分层,电影观众也在年龄、地域等方面形成了分级,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圈层化现象。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需要明确城市电影院与乡镇电影院的定位,进行针对性传播,并通过线上渠道形成口碑效应,让中国电影真正做到“破圈”“出圈”,消解电影文化的差异性,满足更大范围观众的观影需求,培养更多中国电影观众。  相似文献   

4.
电影作为一种意义再生产的方式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的人物塑造上,"母亲"这一角色具有深刻的文化意涵,是文化背景与电影艺术合谋的产物。一方面,文化传统与历史语境会"干预"电影导演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电影所创作出的母亲形象反过来又会影响受众对这一群体的再认知。本文从空间、话语、身体这三个维度研究张艺谋电影塑造母亲形象的叙事手法并考察母亲这一形象的文化隐喻。通过对张艺谋电影文本的分析发现,在空间叙事方面,张艺谋电影中的母亲有从压抑、封闭的空间逐渐走向开放、自由空间的倾向;在话语表达方面,对于母亲话语的转变折射出时代变革的深刻影响;在身体呈现方面,张艺谋电影主要是从权力化、工具化和消费化这三个维度来展示母亲的身体。  相似文献   

5.
媒介生态学视阈下作为空间的华莱坞电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影是一种文化空间,表达了特定文化的独有属性和特色,将影片同其他文化的影片区分开来。电影媒介参与构筑了人们对世界外观形态的感知方式,电影创造的空间充满了隐喻。华莱坞电影营造了意涵丰富的动态的多维的空间。研究从媒介生态学的视阈考察表征中华文化的华莱坞电影所营造的种种空间。电影空间既受电影制作与传播技术的影响,又对受众产生文化影响,华莱坞电影在参与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必须从媒介生态学的观点出发从艺术创意、生产制作、产业链条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力,积极建构华莱坞电影文化空间,传播中华文化正义、勇气、博爱、智慧、包容、谦逊、勤俭、自律等积极价值观,以鲜明的文化特色跻身世界电影主流。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影的共同体叙事往往聚焦于民族题材电影,其实中国灾难电影具有众多的共同体元素,却较少有这方面的研究。中国灾难电影具有血缘共同体、国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等叙事模式,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这些共同体叙事大多是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中国灾难电影共同体叙事的复杂性。中国灾难电影的共同体叙事也存在叙事冲突不足、叙事话语单一以及生态共同体叙事缺乏等。  相似文献   

7.
徐倩雯 《视听》2023,(10):22-25
江南电影将独具中国传统美学意蕴的江南影像空间与江南文人电影叙事相结合,构建出别具一格的诗意美学。江南电影在电影空间叙事策略上继承了早期江南电影横向运动长镜头的段落处理方式;从传统诗学中汲取了叙事技巧,对赋比兴手法进行影像空间化的转换表达,擅长将江南地域符号物象升华为意象,完成更深层次的隐喻叙事;格外注重声音景观的营造,运用江南地缘符码的声音元素和虚实结合的声画结合方式,拓展电影空间的叙事效果。江南电影由此逐步在中国地域电影版图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诗意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电影经过上世纪末“2131”工程及近年来惠民工程的大力扶助已渐渐回暖,但与快速增长的城市院线相比,仍然显得有些冷清.农村电影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作为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其存在的价值不能仅仅从经济的维度去考察,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文化价值更为重要.它是缩小城乡文化差异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方式,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战略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重庆市作为全国“城乡统筹试验区”,在发展农村电影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狭义的福建电影是指由福建籍影人或影企主创的电影,广义的福建电影是指具有福建元素的电影。影片《百年情书》作为一部广义上的福建电影,本文运用地方性的相关理论,分析影片的地方性呈现实践:一是运用现实物理空间与影像历史空间的交汇激发观众进行地方性二次建构;二是在表演中故事演进与性格塑造共同完成地方性的核心建构。通过虚实场景的交叠与人物的交响,凸显地方性,促成影片对独一无二地方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高珊 《东南传播》2022,(3):79-81
话剧IP的影视化开发,成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融合大背景下的一个趋势,这也使从电影现象学的角度研究“电影经验”,分析戏剧改编电影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变得十分重要。从电影现象学的视角出发,从戏剧舞台到“触摸电影”实现了戏剧改编电影作品的感知方式变异。电影主体的视角存在内在认同的强情感性和外在认同的强悬念感的两种选择,“观众身体”与“电影身体”的互动存在“纵向意识”与“横向意识”的混合影响认同模式的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11.
福建电影作为一种地方电影,在全国范围内的认知度较低,且影响力较小。本文以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为导向,以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提出的地方性概念为研究工具,以福建地方电影生产的原创性和主体性建构为中心,提出并论证有关福建电影“三位一体”发展思路,即壮大福建电影生产,提倡福建题材电影创作,建构闽派电影品牌。目的在于使闽派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学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提高福建电影的认知度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华语电影市场持续兴起的魔幻类型片从表征上可以抽象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主流商业模式的融合产物。审视这些影片所塑造的景观,无论是历史与现代,或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都存在一种“消失的边界”,即时间层面与空间层面的双重文化沟壑正被全球化共同市场所统合。通过从宏观上民族电影到华语电影传播语境的变迁,中观上中式神怪与好莱坞模式之整合以及其中传统文化的重构,微观上三部魔幻类型片案例这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好莱坞主流模式的影响下,杂糅了西方元素的魔幻景观是华语影片为适应工业市场与文化审美,权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妥协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影片依然呈现了一种多元的“中国的想象”。  相似文献   

13.
朱晓娜 《出版广角》2018,(15):82-84
顾长卫的每一部电影都使用了方言,生动的语言贯穿于影片中,这是顾长卫有意识地选择不同地域的方言与电影主题呼应.方言是顾长卫电影的一种独特表现方式,具有鲜明的顾式电影特色,塑造了人物性格并强化了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4.
中国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电影价值观的表达与研究,但是当前讨论的语境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那就是必须在电影需要依赖票房存活、社会期待价值重建、国家亟需文化提升的现实困境和历史责任下来展开这一话题。因此,本文用大众传播学理论从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五个层面以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为旨归来探寻当前中国商业电影价值观的表达策略。  相似文献   

15.
VR虚拟现实技术诞生后,以其强烈的沉浸式体验,成为新的视觉叙事媒介,顺其自然地应用到电影艺术中。VR电影对空间的充分利用也给叙事带来新的思考。基于加布里尔·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从空间叙事与主题、人物塑造和事件发展、意义共享三个维度对中外两个VR电影作品进行差异分析,一方面探求空间叙事理论与VR电影实践应用是否匹配,希望为VR电影的空间叙事尝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从空间叙事角度为VR电影的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英国传播学者约翰·汤林森(John Tomlinson)认为全球化会打破民族国家的疆界,促使异质的文化经验得以交相混杂,因此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正以超越时间、空间的束缚而展开人类的视野,此现象就诚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彼德·伯格尔(Peter Berger)所说的“发扬独特文化优势的观点”,而李安电影表现出通俗性的文本结构背后,隐藏着跨越疆界的思考意向,示范了一个具有“跨文化特征”的创作视野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一种消费的视角考察电影放映的空间,就是要探究电影放映的空间在电影消费过程中的运作机制.电影宫殿是电影放映空间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态.文章通过梳理这一空间从消费空间到空间消费的演进过程,概括其独特属性,进而考察这一空间内所发生的消费活动,揭示其独特的运作机制,以及这一机制背后所体现的社会语境与社会关系.对跳出建筑学视角的电影放映空间进行认知,可在一种曼广泛的文化的、经济的和社会结构的视角下重新挖掘电影宫殿作为一种空间形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武 《新闻传播》2013,(12):174-175
长期以来,理论界虽然承认了电影的商品属性,却没有深究"电影是什么样的商品"。本文从电影的商品属性出发,通过对商品(消费品)分类研究,证明了电影的快消品属性;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电影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及城镇化双重历史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提出了两个发展策略:影院为王、价格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探索中国数码电视电影的多重属性、制作与传播良性前行的因素以及创建数码电视电影多元审美文化世界等问题,对中国数码电视电影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孙闻迪  李倩 《新闻传播》2022,(9):109-111
中国电影的全球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对于中国文化认同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电影无论是在制作内容上还是在展现形式上都具有极其特别的民族代表性,展现出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可以意识到,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播不断深化,当下的电影产业已经不仅是在经济意义上发展的产业,它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家对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战略手段。如何在文化认同视域下平衡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和全球性,是我们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传播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文化认同视域下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现状,提出中国电影输出要使“民族性”与“全球性”进行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新的文化产品传播方式和手段,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