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吴中四士看吴地美学及其史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诗人张若虚、包融、张旭、贺知章合称"吴中四士",其文学审美成就体现了吴美学是精英美学或精致性美学的根本特征.这是吴人审美心理结构的体现,又积淀到吴美学史中而代代相传.明代的"吴中四子"、清代狂士金圣叹正是这一美学史的延续性体现,从而呈露出吴地美学作为区域体美学的基本特征和主体心理结构,展示出中古以来吴地美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陈烁 《文化学刊》2016,(4):101-103
道家美学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美学观念,创始人是老子,庄子为重要的继承和发展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美学主张人随自然。除了对中国的文学、绘画、音乐等有很大的影响,道家美学对中国服饰的发展也具有很大意义。本文将从色彩、材质和样式三方面分析彭丽媛的服饰,品味深厚的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道家美学对中国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焘 《文化学刊》2014,(5):21-25
叶朗的《美在意象》吸收了中国古典美学、西方现当代美学理论资源,将"意象"提炼出来作为美学的核心概念,并与中国哲学的境界思想结合而成一自足的体系。这个体系在美学的基本理论层面突破了重物不重心的"反映论"窠臼,贯彻了叶朗长期以来提倡的"从朱光潜、宗白华接着讲",也为进一步的美学基本理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创新意识产生得很早,在秦汉典籍之中就可以见到大量的文字记载。千古以来,这种创新意识在政治、人生、哲学、伦理、文学等人文层面展开,其表现富于美学意味。中国古代的创新意识丰富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涵,它昭示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一种奋发进取、刚健有为的精神;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特质;永在追求、永怀希望的理想色彩。虽然各种思想派别在创新问题上的价值取向各异,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人绝不保守倒退、抱残守缺,而是主张温故知新、吐故纳新。然而也必须承认,中国人在科技层面上创新意识相对薄弱,这与人文层面上创新意识的强劲有力恰恰形成鲜明对照,这也给中国古典美学带来了特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本源性的,也是本体性的,更是一种超越性的。这种超越性的道不仅仅是关于宇宙自然真际的考察,其落实处还是在于现实的人生、在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在于个体生命的超越之途。老子的道论不仅在于对形上本体的探讨、在于对对象世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在于对人的生存体验的关注的结果,而这一点也正是美学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美学是一种立象观道的人生态度。相对于可读(解)的名,老子眷注于一种可静观的象。本文立足于象的本体自觉,揭示古典意象理论尚象特征的价值根源。老子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典意象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关联而不是理性对应。意象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根源于老子哲学、美学价值祈求的影响。在此种影响下,古典意象终于走出认知理性框架,祗向于对境界的瞩目。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芙蓉出水"和"错彩镂金"被认为是中国美学史审美创作的两种不同风格。与"错彩镂金"的奢华相比,"芙蓉出水"体现的"朴素"思想呈现为一种崇尚简约的"无"和返璞归真的"素",这一审美倾向更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审美追求和内在意蕴。朴素美学的思想内核深深植根在各个艺术门类之中,在戏剧领域,这一美学风格主要体现在表演的虚拟性、故事文本对自然之道的追求以及唱腔的空灵感三方面。  相似文献   

8.
近代日本作为输入西方美学的"中间人"对中国美学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日源新语的影响为最甚。本文主要论述日源新语对王国维美学话语转换的影响。王国维接纳日源美学新词汇、新概念为前提,积极倡导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进入中国现代新兴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同时利用日源新词汇传播美学新概念,借以表达美学新思想,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内在精神结构添加了学理选择和判断的诸多内涵。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音乐学方向的分支学科,经过近30年的研究发展已有不少的科研成果出现,该文旨在以中国传统音乐(非音乐理论)为研究载体,利用美学基本问题研究方法,进行普遍原理探索与规律总结,探讨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或价值,并在与西方文化的交锋中,保存自身个性。该文首先对中国知网数据库做相关文献检索,提取文献后再以VOSviewer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据此得出,该学科以儒家、道家、古琴有关思想为发文热点,故该文拟对该学科以上代表性理论做综合述评,以上三者遵循“正、反、合”的历史逻辑关系,即为一种包含儒家入世思想、道家出世思想,古琴将前二者思想兼收并蓄为己所用的思想联系。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生态美学研究基本上使用的是西方环境美学的话语,与中国文化有着某些不兼容的弊端,所以紧迫的问题是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探索。中国古代是一种"生生"为其核心、以"天人之和"、阴阳相生"为其背景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几乎渗透于儒释道等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渗透于绘画、音乐、诗学、建筑与民间艺术的各个方面,构成相异于西方古代实体论哲学与形式论美学的理论风貌,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有着更强的文化自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并在与西方生态文化的对话交流中建设新的生态哲学与美学形态,使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研究》2002,(4):172-173
2002年5月25日,<中国美学范畴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有美学、文艺学、古代美学和文论研究专家、丛书编委会成员、在京作者和各大媒体记者共四十余人参加.会议由丛书主编蔡钟翔教授主持.与会者就此套丛书出版的价值及范围研究在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研究中的意义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对丛书给予较高评价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针对丛书的具体写作也展开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论希腊古典"和谐美"与中国古代"中和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民族的美学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美学精神 ,这种美学精神以其特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为其土壤。西方古代的美学精神是古代希腊的“和谐美” ,而中国古代的美学精神则是先秦时代的“中和美”。这两种美学精神固然有其相同之点 ,但更多的则是相异之处 ,影响几千年 ,直到当代 ,形成各有其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真可谓两峰对峙 ,双水分流。本文拟以希腊古典“和谐美”的论述为主 ,同时论及它与中国古代“中和美”的相异。一希腊古典美包括艺术及理论两部分。它在人类美学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具…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初,朱光潜翻译了意大利启蒙思想家维柯的《新世纪》,因为老师克罗齐是维柯的弟子,朱光潜与维柯有师门渊源的关系;维柯的著作影响了中西美学,因此,上世纪60年代,朱光潜撰写《西方美学史》,特辟一章予以介绍;经过年龄大,不懂维柯的母语意大利语和拉丁文,不是历史学出身,朱光潜仍然克服种种困难,翻译了这部著作。朱光潜认为,维柯的《新科学》不仅是法学著作,也是哲学、美学著作,影响了赫尔德、歌德、黑格尔、摩尔根、马克思和恩格斯等思想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前沿话题 ,它主要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 ,不同于传统的人与社会的道德概念。在以往有关生态的美学研究中 ,大都孤立地谈论生态中的美学构成或生态思想 ,虽然联系了人 ,但没有联系人的行为和动机与生态所构成的伦理关系。以崇尚自然为基本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蕴涵着深刻的自然生态观 ,同时也体现出以关注自然界中的人为鲜明特征的生态伦理精神 ,这与当代环境伦理学所阐述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中国人的审美世界事实上是以生态伦理为依据而形成的一种宏大的、整一的、体现出人文内涵的精神境界 ,它通过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两个层面体现出来。当代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学 ,在这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这一优秀美学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梳理和深入发掘。  相似文献   

15.
叶建华 《职业圈》2010,(13):54-55
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道德经》道尽了自然、人生、政治、军事、经济的真谛。尤其是他的“无为而治”思想,2000多年来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甚至含垢蒙尘。今天的炎黄子孙不仅要给“无为而治”思想正本清源,而且应当弘扬光大,让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升华为“无为效应”,使其造福华夏,福泽寰宇。  相似文献   

16.
文献分析表明,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意味着美就是生命完满实现其整体特性时的存在状态。孟子的这种生命美学观是在孔子全幅开辟了生命世界并强调文质相辅相成的基础之上,通过接受子思诚则形的本体论原则与稷下先生将生命充盈与美联系起来的思想,对先秦和、全之谓美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了美是生命本身自足时的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外在文饰,论证了美善统一原则,并更细致地区分了美的层次、突出了美的非现成性。这种主张从根本上表明先秦儒家既强调善也崇尚美。在中西美学视域融合下其美学意蕴与意义值得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美学特征和审美心理的梳理,结合现代游戏美术设计的实际案例,揭示中国传统美学在游戏美术设计中的运用方式和效果,以此为基础探究中国传统美学对游戏美术设计的价值和影响。该文认为,当下“新国潮”游戏美术设计“重表征轻内在”的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应用违背了中国传统美学“重意象重神韵”的审美要求,客观上制约了“新国潮”游戏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实困境使得中国传统美学和游戏美术设计的融合面临了不小挑战。在未来的“新国潮”游戏美术设计中,游戏开发者应当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美学的社会文化效应及“美在意向”的深刻内涵,促进游戏创作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李曙明先生于1984年10月在<人民音乐>上发表了<音心对映论>,由此引起了长达二十余年的争论.这场争论对于中国的音乐美学界具有深远的意义,他不仅推进了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及其原理的研究,同时也推进了中西音乐美学比较的研行究,促进了对方法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邵慧峰 《文化学刊》2011,(4):107-110
《老子》言简意赅,文约义丰,对于《老子》中所展现的广厚意蕴,长久以来人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以今人的价值观作参照,从比较"道"与"看不见的手"入手,结合《老子》针对宏观调控和税收法律问题的主要见解,简要地分析了《老子》中蕴涵的经济法思想,并试图探寻出《老子》对于现代经济法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管理国家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许多主张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老子思想中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及其以人为本的鲜明特征,同现代管理科学的自动化管理思想十分贴近;其管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