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史学界着力研究和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技艺百工、农民领袖等等,全面地涉及到,其中以政治人物居多。如秦始皇、曹操、武则天、岳飞、海瑞、李秀成等。曾都是众说纷纭的著名人物,而论者褒贬毁誉,至有天壤之别。近年,随着理论战线拨乱反正,重新评价了许多历史人物,进一步探讨了人物评价的一些基本理论。现择要作一综述。一、阶级分析阶级社会中,任何个人都是一定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承担者,任何个人的盾动,都受到所属阶级和社会阶级斗争情势的制约与规定。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应该而且必须进行阶级分析。以“教条”、“框框”为由,拒绝或贬低阶级分析,是错误的。但简单化的唯成份论、公式化的贴阶级标签、以阶级“义愤”取代科学分析以及阶级斗争万能沦等等,都不是科学的阶级分析。把阶级分析仅仅理解为判别历史人物的阶级归属,不去考察社会阶级斗争形势对历史人物的孕育与规定,也是片面的。阶级分析不是评判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标准,而是一个基本观点与方法,它应当是把阶级社会的一切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无例外地归纳到  相似文献   

2.
最近,翻阅到一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其中在谈及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时,认为:“刘姥姥十分懂得人情事故,知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所以“能达到她要钱的目的”。甚至还认为:刘姥姥的应付,比起王熙凤“善于应付的园滑和机变”“还要高明一些”。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思考再三,不敢苟同。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创造人物形象时,总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人物自己的处境和性格决定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再由他们的语言行动来显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的。刘姥姥这个人物,也不例外。因此,要判断她的阶级属性,只要看看她的处境和她的语言、行动也就清楚了。  相似文献   

3.
<正>历史人物评价是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树立科学世界观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辩证的、历史的分析法来评价历史人物。一、阶级分析法正确认识人物所处的立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才能理解其思想主张的合理性,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偏颇的认识历史人物。例1.评价伯利克里。【解答方法】()时间:公元前世纪后期,伯利克里当政。  相似文献   

4.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文章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不能离开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离开人在社会中的劳动,离开个人同他人、同集体、同阶级、同社会的关系,来抽象地、孤立地谈论‘人的价值’。”“历史上从来也不存在什么抽象的‘人的价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文章中还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的价值观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人的价值观两个概念,并且把二者做了原  相似文献   

5.
历史评价是不可能一次完成的;正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可能一次完成那样。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和历史评价紧密相连,伟大人物的评价尤其是这样;有时评价他们,几乎就等于评价历史本身。鲁迅就是这样的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188l—1936)纵跨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这两段历史的评价,都无法离开对鲁迅的评价。如果这种评价属于包括了文化,特别是文学领域在内的宏观考察,情况就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6.
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究竟是农民起义的领袖,还是没落贵族的代表?史学界早有争论。特别是“四人帮”横行时,他们大搞影射史学,把农民起义领袖的评价问题,纳入了所谓“儒法斗争”的轨道,使项羽的形象遭到很大的歪曲。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今天,学术界纷纷冲破“禁区”,就一系列学术问题展开百家争鸣。本文拟就项羽的历史地位问题,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项羽出身于楚国的旧贵族,能否成为农民起义领袖,这个问题,历来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我们认为,评价历史人物,阶级出身不是主要的标志。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绝对要求,就是在分析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因此,我们对于项羽的评价,首先应看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把他放在秦末整个局势所表现的主要矛盾中来进行分析,从中探讨他是怎样参加反秦斗争的,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他又起过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社会,也就存在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们就在力求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作出说明。把人说成社会的动物,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也不乏关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论述。许多思想家常常论及公和私、匹夫和天下的关系,如“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从一定意义说,所谓“公”、“天下”,就是讲社会,所谓“私”、“匹夫”,就是讲个人。人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是不可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只能是客观历史状况的相应的反映;即使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由于人们观察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历史人物评价方面,无论是深度抑或是广度均有较大进展.但就实际情况而论,也存在着值得人们注意的一些不良倾向,给予澄清是有必要的.1、强迫古人变今人.这种倾向是把只有现代人才能做到的事,硬是强加给古人,强迫古人变成今人,将古人无原则地加以拔高.我们知道,旧式的农民战争的领袖,不论他们在斗争中如何坚强,也不可能对旧制度,对敌对阶级有着自觉的阶级仇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还不可能意识到他们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从而也就不可能从思想上与当时占支配地位的封建主义思想彻底决裂.他们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由于时代的不同,绝不能与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中牺牲的先烈们,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与阶级觉悟相提并论.旧时代反抗压迫的英雄好汉们,在绑赴刑场时,往往会高喊:“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这又怎么能同现时代革命先烈慷慨就义时,昂首吟唱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同日而语哩.有人硬是要把洪秀全这个古人,剥去封建时代的外衣,用现代的油彩把他装扮成现时的革命领袖,是“正确路线的代表”.洪秀全明明是一个笃信基督教的教徒,却把他说成是“无神论者”;明明他占有八十八个老婆,却把他说成是“男女平等的倡导者”,这岂不是历  相似文献   

9.
历史是过去人物思想和活动的痕迹,讲历史必须讲人物。不管是否自觉,人在行动前总有一个选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是由历史人物的“选择”创造出来的,个人的选择决定个人的命运,而领袖人物的选择往往左右着国家民族的命运。人的选择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有理性与盲目之别,  相似文献   

10.
历史动力这一范畴内涵着根源性、价值性、连续性等规定,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不符合这些规定,它不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仍是人的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应使用阶级斗争“杠杆论”来取代阶级斗争“动力论”,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内涵、外涵、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从理论上否定“阶级斗争为纲”,并为今后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提供可靠的价值原则和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该知道的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均阐述“天下兼相爱则治”的道理。这里选录其上篇。墨子的“兼爱”,主张爱无差等(对一切人同样的爱),与儒家的“仁”和“推恩”思想(即爱是由近及远,由亲即疏的爱)相对立。但墨家的这种兼爱,是离开阶级内容的抽象的爱,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英雄壮语     
(二) 我们是工人阶级,一言一行都不能离开阶级,离开阶级不讲话,离开阶级不行动。 (株洲田心机车车辆工厂老工人刘昆)我这个脑瓜予里头,把阶级斗争记无了。这个阶级干争啊,一点也不能放过去,永远也不能忘本,决斗争一草子,斗争到底。 (大庆"铁人"王进.  相似文献   

13.
从宏观历史角度来看,多数个人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常常是微不足道的;少数个人的巨大作用也常常是顺应历史发展的产物。但从微观角度看,在遵循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大前提下,执掌一个地区事业发展事务的领导人的思路,却又往往能够对事业发展的走向、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人们可以从事业的历史发展来评价当时关系人物所起到的作用,同样也可以从当时关系人物的思想脉络来反观事业的发展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地方教育发展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可以看作是这个地方主持教育工作的领导人思想发展的历史。《让失败率为零》…  相似文献   

14.
周琛 《文教资料》2010,(2):143-145
本文通过分析几种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在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上经常出现的误区.提出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即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社会背景。应将其放到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来判断;要考虑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任何阶级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要辩证、全面地分析历史人物.要看其一生的主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只能影响历史.不能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仁学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孔子随心所欲凭空臆造的。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前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存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反映和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的结果。只有把握这一基本思想,才能正确地看待孔子,探讨其仁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离开他以前的某些进步思想谈“仁”,便是无源之水;离开当时和以前的社会存在谈“仁”,便是无本之木;离开他所面对的社会现实谈“仁”也就不能理解它的意义和它的时代价值。作为“仁”的本意是“爱人”,离开其本来的面目就不是“爱人”,而是“吃人”了。  相似文献   

16.
立意新颖,是吴晗同志这篇思想评论的最大特点。“谦受益,满招损”,这个题目很古老。早在几千年前殷、周奴隶主统治阶级头子的文告——《尚书》中就提出了这个思想,几千年来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都从各自的角度反复阐述了这个观点。短短一篇评论,既要总结前人的经验,又要写出新意,将我们当代的新鲜经验总结进去,对今天的思想、行动有指导的价值,那是很不容易的。为了求立意的新,说理的透,吴晗同志没有去重复前人的格言警语,也没有陷入历史事例的连篇引述中,而是高屋建领,跳出了前人的思想网络,  相似文献   

17.
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指出:“主要的人物事实上代表了一定的阶级和倾向,因而也代表了当时一定的思想。他们行动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里,而是从那把他们浮在上面的历史潮流里吸取来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晋剧《三上桃峰》中的主要人物—杏岭大队党支部书记青兰,便是当前社会上那股妄图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翻案妖风在文艺上的突出表现。她集中地体现了整个地主、资产阶级及一切反革命分子的反革命理想和愿望,这就是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也就是林彪所念念不忘的大事——“克己复礼”。  相似文献   

18.
艺术典型的共性是什么?我认为把共性的本质理解为阶级本质还是科学的.这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是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明确地指出了艺术典型是阶级的代表,它们所体现出来的一般共性和本质乃是特定时代中一定阶级的思想倾向,一定阶级的本质.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就清楚地表述了这一思想.他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纯粹的个人欲望中,而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43—344页)  相似文献   

19.
道德,作为人们相互之间的随着历史变化的社会联系形式,它包含着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价值关系,体现着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阶级的特殊利益要求。基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道德内容性质的基本观点,我们必须承认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现实利益的道德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倾向性,而处于具体历史之外的超阶级的一般道德体系或类型是不存在的。这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研究历史同样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是研究历史的基础,但这种理论一旦形成,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历史学家的研究。我们力求用唯物主义史学理论来评价历史人物,以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的功过。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这里就以史学理论为指导简要评价陈独秀这个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