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和矛盾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个重大课题”。这种物质利益的关系处理得好,就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经济利益的对立和矛盾就是一种客观事实,只是在私有制社会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中,其对立和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表现形式而已。在私有制社会中,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对立是一种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这种对立的阶级矛盾的斗争和解决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社会形态更迭的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  相似文献   

2.
利益与道德有着本质性的关联,利益不是在道德之外决定,而是作为道德的内在核心因素决定道德的。利益的矛盾运动是通过应当这个中介转化为道德义务从而表观为现实道德形态的。利益关系固有的矛盾性驱使利益的进一步自我规定,这种自我规定是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基础上的自我超越,这种自我超越表现为可能性和现实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在此,自我超越是通过命令来履行和实现的。这种价值命令或价值指令,就是“应当”。  相似文献   

3.
普列汉诺夫认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不是个人利益在个人意识中的直接投射,而是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个人意识中的显现。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最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的那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是社会利益的标志,因而也是衡量逍德的尺度。在道德内部存在着利他和利己的矛盾:社会的利己主义需要个体的利他主义,个体的利他主义正是满足了的社会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发展到今天,不但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需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总结社会主义文艺思潮内部发展运动的规律与经验的任务,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在消灭了剥削阶级及其政治经济制度,不再存在整体意义上的阶级对立和冲突以后,以往历史上反映着不同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带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文艺思潮的斗争,也随着时代经济生活性质的根本变化而基本消灭了,而主要表现为反映整个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利益,表现为人民内部不同美学观点、审美爱好、艺术崇尚和风格的流派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历史的范畴,超历史的永恒的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在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大量的道德是阶级的道德,是有鲜明阶级性的;同时也存在为对立或不同的阶级所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但或多或少地受阶级关系的制约、局限和影响.无产阶级应当依据基本的历史事实确定对历史上剥削阶级道德的具体态度,在批判否定的同时,对其多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与劳动人民利益一致、对无产阶级社会实践有积极意义的成分加以批判的改造,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前一时期开展的"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的讨论中,王煦华曾提出了地主阶级道德和农民阶级道德"互相包含"的论点.他在《统治阶级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一文(1964年4月6日《光明日报》)里,认定对立阶级的道德具有同一性,即"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中包含有被统治阶级的道德成分在内","被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中包含统治阶级的道德成分在内","两种对立阶级的道德,都包含有维护对方阶级利益的道德成分在内".由此出发,王煦华说统治阶级的道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压迫人民的一面,又有对人民有利的一面".所谓"对人民有利的一面",就是"地主阶级的道德中包含有维护农民不被随意杀害的利益",就包  相似文献   

7.
<正>本位主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集体主义相对应。从道德的观点来说,本位主义的定义在本质上就是自私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对于社会人际的利益方面。本位主义掌控下的价值观念通常是牺牲他人(包括集体)的利益而达到“私我”的目的。而这种具备“残酷、自私、怨妒”性质的本位主义思想,从古到今一直在社会的人群中充斥着,于当时《雷雨》的故事背景有所揭示,对当下的现实反思亦可提供借鉴。(1)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存在决定人们道德意识,这是马克思义道德观的本质。道德作为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所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在物质利益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重视物质利益又鼓励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物质利益问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美和道德处于沦落的时代,拯救人类生活的希望依然来自人类天然固有的美好愿望本身.柏拉图在相似的时代境遇中曾把这希望寄托与神的理念,他的神和理念是超越于人的欲望,由已有的人类历史积累而成的道德理想的化身,这个化身并不能摆脱人的自然欲望而造成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分裂,对立和敌视.理念,道德,理性对现实,欲望和自然的拯救依然只能通过两者的合作,制约,相互解放来实现.在这过程中,自然的优美和道德的崇高就发现了各自在对方身上的产生根源,而结成亲密相爱的伴侣,确立和开辟着人类已有的和未来的美好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指的是经济关系的稳固和发展对人们生活实践的基本规定性。私有制经济关系基础之上只能建立一种维护这种关系的道德;这种道德的存在具有历史的普遍性,它会为私有制经济关系所严格规定的两大基本对立阶级的共同讲求。同一性质的道德和经济关系会发生非根本性的、局部性的冲突。道德对经济关系的能动反作用主要是通过间接方式实现的,它必须渗透到上层建筑其他因素中借助它们的影响力才能实现对人们实践的善恶规导。  相似文献   

11.
政治行为是阶级社会中的普遍行为。“政治就是阶级之间的斗争。”(《列宁选集》第4卷370页)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构成了政治的基本内容。对政治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是鉴定政治行为的先进与落后、善与恶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人们的政治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其根本目的就是使政治行为的主体具有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道德品质。因此,就要求政治行为的主体在政治活动中进行道德选择,择善弃恶,以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养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要求的道德品格。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弄清楚什么是政治行为,以及怎样进行政治行为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一唐传奇中描写爱情婚姻悲剧的作品给古代叙事文学带来的认识现实的艺术因素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道德评价和美学理想的表达。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们既然要反映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为争取具有个性解放倾向的爱情生活而与礼教的束缚和阶级的限制进行抗争,就必须对这种抗争的行为作出是非判断,  相似文献   

13.
道德信仰是主宰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超越有限对于最高道德精神和道德价值的追求,以这种道德精神与道德价值作为道德世界与道德生活最后支撑力量,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最高的精神追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实施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4.
德育超越论奠定了将“超越”作为德育之本职的理论基础,但它在逻辑上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对立起来,从而导致它在回答超越的内涵、超越的对象、如何实现超越这三个根本性问题时存在不足之处。究其根源,在于研究者对社会转型期层出不穷的“假丑恶”现象和软弱无力的德育现状极度失望,由此导致了否定现实世界的极端思想。德育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而是对德育自身的否定;超越的对象不是整个现实世界,而是现实之恶;实现超越的途径不是回归生活世界,而是联系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历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郜属于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里,主要矛盾都是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基本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6.
《水浒》中的宋江,作者竭力把他描绘为“忠义双全”的“英雄”,还给他寇上“孝义黑三郎”“呼保义”的“雅称”。现在就让我们看这个“黑三郎”的“义”是一种什么货色? 恩格斯指出:“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早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对于“义”这一类道德观念,从来就充满着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旧僵化模式约束生产力发展的重大矛盾,但随着旧矛盾的逐步解决,社会的矛盾系统也就开始新的变动,新的深层次的矛盾必然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差别反差距扩大的矛盾。社会由人组成,人由现实利益而划分为不同群体因此,社会是由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社会。在阶级对抗的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划分,集中地表现为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当剥削阶级作为阶级业已消灭之后,我们已习惯于把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们区分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三大集团,这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困惑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产生有深刻的社会人文历史根源。笔者总结“两课”实践性教学经验,认为针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困惑开展诚信教育有特殊规律和方法:遵循道德内化的基本规律,坚持传统观念与时代精神、理论与现实、教育与培养相结合;在多重对立诚信道德标准的对比中超越困惑;针对失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诚信教育。同时,作者认为还需要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创建一个注重诚信内涵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一) 刘少奇同志在其“人的阶级性”一文中说: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的人们是作为阶级的人而存在的”。阶级社会没有超阶级的个人,个人的思想行动又是阶级利益的表现,因此我们不可能离开阶级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可能离开思想行动来空谈历史人物。但是个人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地位的消长或别的关系,他的阶级成份是可能转化的,现实社会如此,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也如此,当然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巨大区别。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掌握这个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