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胡雪芬老师发表在2004年《中学生物教学》第9期《利用题组训练培养学生各种思维品质》一文中有一例题如下: 一个染色体组应该是(A) A.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B.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C.体细胞中的一半染色体D.来自父方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笔者认为选(A)不妥,原因在于胡老师将单倍体与一个染色体组的概念混淆了。单倍体强调是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倍体是由生物体的生殖细胞——卵细胞或花粉直接发育而成,无论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  相似文献   

2.
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技术是遗传学实验中学生感觉困难较大的实验。用传统的实验方法不易得到理想的制片效果。本文对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做了一些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摩尔根为什么仅把果蝇眼色的基因定位在X染色体上,需要对摩尔根果蝇测交实验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并深入开展摩尔根的果蝇测交实验的讨论,使得教师和学生深刻地理解假说演绎法在科学发现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起始节。教材的本节内容是从比较果蝇配子和体细胞的染色体差异这一问题探讨开始的,没有直接给出减数分裂的定  相似文献   

5.
果蝇唾液染色体为多线染色体,由于染色体不断复制但细胞不分裂从而形成了多线染色体,其上每一横纹相当于一个顺反子,横纹的形态特征有着种的特异性和稳定性,果蝇唾腺染色体是研究染色全结构,基因定位,基因功能的重要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6.
根据创设的果蝇体细胞与配子染色体数的关系的具体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数目变化的物理模型,进而建立该过程的模型.模型的构建过程将抽象的事物和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可以大大提高知识的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7.
“染色体变异”中的染色体组、单倍体、多倍体等概念在习题及各类试题中出现较多,而高中生物学教材进述得较抽象,学生掌握这些概念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准确、透彻地理解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呢?这是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教材在阐述了雄果蝇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染色体的组成后,对染色体组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一般地说,生殖细胞中的这样一组染色体就叫一个染色体组。那么具体地讲,到底一个染色体组是怎样构成的?哪些染色体组合在一块才算是一个染色体组?在此,本文利用雌果蝇染色体图解将这一概念具体化。雌果蝇染…  相似文献   

8.
<正>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以很快写出已知基因型的正常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形成的配子及其比例,如果是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学生在思考其形成的配子及其比例时,就觉得不是那么简单了。本文通过一个典型的例  相似文献   

9.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制片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慧明 《生物学教学》2007,32(10):27-27
果蝇幼虫的唾液腺内的染色体是经过多次复制而未分开的,它是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因而又称巨大染色体、多线染色体。唾液腺染色体经染色后,在普通显微镜下可清楚地观察其形态特征,同时该染色体上横纹的数目和位置往往是固定不变的,代表着果蝇不同种的特征,一旦染色体发生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一种易于掌握的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技术是遗传学实验课中学生感觉困难较大的实验。用现行的实验方法不易得到理想的制片效果。本文总结了多年的工作经验,改进了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由于真核生物基因组染色体上各种序列的组织和安排复杂,所以我们把果蝇染色体上顺次排列的DNA序列分成内含子和编码序列两类.分别用描述序列构成的四个信息参数,分析各类序列沿着染色体分布特征,并着重讨论染色体着丝粒及其周围区域的分布规律,并解释引起这些特征的原因.用线性拟合和多项式拟合分析染色体各类序列沿染色体的统计分布特征(学生t检验),分析各个参数的平均值在染色体不同区域的差别.果蝇染色体参数X值是由D1(碱基偏置)和D2(碱基关联)值共同决定的,但果蝇染色体的编码序列参数X分内含子序列相比,分布没有趋同性.显示出编码序列跟内含子序列染色体的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12.
以果蝇染色体的全序列和基因间序列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描述序列构成的两个信息参数X和F分析两类序列沿着染色体分布特征,并着重讨论染色体着丝粒及其周围区域的分布规律,用线性拟合和多项式拟合分析染色体各类序列沿染色体的统计分布特征(学生t检验),分析各个参数的平均值在染色体不同区域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张温典 《承德师专学报》2000,20(2):57-57,59
减数分裂是生物产生遗传和变异的必经过程。但其概念难于理解 ,讲解时要抓住关键 ,总结归纳 :减数分裂是配子形成过程中的特殊的有丝分裂。这种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配子染色体数目减半。需要注意的是染色体的运动 ,包括形态和数目的变化及等位基因的运动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四川理综高考题中第31题第Ⅱ题是有关染色体结构变异后产生配子的问题,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因为它不同于正常情况下产生的配子,而且高三复习资料中对这方面的知识总结、归纳很少。本文对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后产生的特殊配子做简要的归纳。  相似文献   

15.
以果蝇染色体的全序列和基因间序列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描述序列构成的两个信息参数X和F分析两类序列沿着染色体分布特征,并着重讨论染色体着丝粒及其周围区域的分布规律,用线性拟合和多项式拟合分析染色体各类序列沿染色体的统计分布特征(学生t检验),分析各个参数的平均值在染色体不同区域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浅谈果蝇     
本文对果蝇染色体的组成、唾液腺染色体以及染色体不分开现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正>"染色体变异"一节课涉及的概念有染色体组、二倍体、单倍体和多倍体等,其中染色体组是建立二倍体、多倍体概念的基础,染色体组是染色体变异这节课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易混淆,是教学的难点,而通过建构物理模型,采用体验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突破该难点。1构建果蝇精子、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模型以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依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等原理构建出果蝇精子、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染色体组概念的学习做铺垫。  相似文献   

18.
生物课上,我给高二的学生讲《性别的决定》一课。其中有如下内容:生物是有雌雄之别的,这就是性别。而他们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由于染色体的概念学生们是知道的,所以我就请他们翻到书上的示意图,比较后回答问题。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雌性果蝇和雄性果蝇有几对染色体相同,几对染色体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勾建伟 《中学生物学》2005,21(10):13-15
染色体人的23对染色体带有能表达5万个结构性蛋白质和功能性蛋白质的基因.人类我们的每个非配子细胞的核中都有140亿个基因.每个细胞都拥有自己的染色体组合,人体共有60万亿个不同染色体的组合.当一个精子与一个卵子结合时,由于各个染色体的可能组合,一对夫妇可以生出不同类型的子女,类型总数可达到70多亿种.  相似文献   

20.
于昌胜 《成才之路》2009,(33):11-11
一、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 鼓励和指导学生制作一些自制教具。不仅可以补充课堂教具.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如在教师指导下,有的同学自制果蝇染色体组教具,用长短和粗细表示染色体的大小和形状,用不同的染色表示来源。形成了活动教具,课堂演示后。学生对染色体组的概念很容易掌握。还有的同学自制了呼吸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