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概括了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而且深刻地揭示出传统学术蕴涵着的理性批判精神与传统治学方法中的科学精神。梁启超之所以能对清代学术作出高度的概括和深刻的总结,与他深厚的传统学术素养、勇于接受西方新思想与新学理,以及不惜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反思精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早在1902年就明确提出“国学”一词.他高度评价传统学术思想,为推动国学研究、发展传统学术作出了重要贡献.梁启超就国学研究的内容、学术研究的科学态度与研究精神、研究能力与研究习惯的培养等问题发表了富有价值的意见,这些对于今天的国学研究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因其在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卓著贡献,成为一代风云人物,又因其“善变”的个性,而成为历史上一位极富争议的人物。就艺术活动而言,他曾被誉为“天纵之文豪”、“舆论界之骄于”,他的艺术思想集中体现着他的个性特色。本文仅就梁启超艺术精神的核心要素——诗性意义,展开讨论,并力图窥一斑而知全豹,较为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梁启超。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公认的学贯中西的近代思想家和学术大师,其学术渊源十分复杂,而明代哲学家陈白沙是对他影响较深的一位。作为梁启超所景仰的乡贤,陈白沙对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早年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深厚的民族感情与故国之思以及心学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我国清末以来思想和学术界的代表人物,胡适在年轻时就受到他的极大的影响。他们相识之后,在学术上的交流和批评就成为他们之间往来的一大亮点。最有影响的,一个是梁启超公开批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个是他们在《墨经》研究方面的相互商榷和批评,他们这种敢于直面的批评态度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为学术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比较集中地表述了他的易学观。他认为,《周易》经传首先需要进行“辨伪”研究,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宗旨。在总结清代易学研究的基础上,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梁启超的易学观对于当下的易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1873年2月出生于广东新会,1929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大才如海”,“学通中外古今,言满天下,名满天下”,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学术巨子。作为教育家的梁启超,他不但在国内外积极办学,兼任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赋予国家以内在的"精神",从而似乎让其"活"了起来。梁启超的国家"精神"有三种表现形式:法律、主权与文化,它们是梁启超有机体国家观的自然结果,在其政治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梁启超国家"精神"的目的是为解决两个重大问题:对内统一、对外独立。  相似文献   

9.
恰当评价梁启超学术的历史地位,是今年纪念其诞辰140周年应予关注的问题。梁启超开启了中国学术文化的新时代,其思想和著作影响至为深远,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从其推动近代学术格局的根本变化、提供了近代学术新范式、撰成多部传世之作这三项进行剖析,即可明确得出他是近代学术文化杰出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论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将清代思潮的变迁过程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而贯穿三个阶段他所予以重视的关键性精神即是“科学精神”.梁启超所关心的问题在于学问该如何得到发展,并且忧虑“致用”的主观动机容易介入研究过程,从而影响其客观性,因此,梁启超主张学者应避开去问所治的学问是否实用.“为学问而治学问”,这就是梁启超《清代学术概念》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梁启超深刻地体会到了政治权力主宰真理和正义的严酷现实,他所站到的非政治性立场本身就在政治社会环境中.《概论》在政治思想史学上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学识渊博。1895年春赴京会试期间,他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向清王朝联名请愿,史称"公车上书"。1898年,他在北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他向光绪帝进呈所著《变法通议》,和康有为等实施变法主张,史称"戊戌变法"。同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梁启超逃亡日本。在日期间,他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宣传改良主张,同时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  相似文献   

12.
对梁启超的科学精神,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在批判的层面,应揭示出梁启超对“中体西用”思想背景的突破与超越。在倡导的层面,追溯乾嘉学派与梁启超科学精神的渊源可以认定,梁启超是早在五四前就大力倡导与追求“赛先生”的先驱之一。在反思的层面,可以看出,梁启超对“科学万能之梦”的反思与质疑,非但不能说明梁启超反科学,反而表明了他对科学的科学态度;非但不能说明梁启超保守与落伍,反而是他思想超前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杰出贡献及应有之地位,尚没有被人们普遍认识。本文重点论述梁启超在中外启蒙思想家中的突出地位、高瞻远瞩的过渡时代理论和对学术研究的重大贡献。他的优秀品格、情操、治学精神、立言立行,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处处堪为人师,是名副其实的近代中国精神之父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我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杰出的美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方法论既烙上了浓郁的时代印记,同时也具有他个人的独特创见。他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但并不迷信和盲从,而是结合中国实际有选择地吸收;他提倡实证主义精神,重视客观的科学方法;他还提倡学术应面向人生,培养趣味。他的美学研究,既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美学研究向现代化的转型,也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与屈原相距2000余年,但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其最根本的关联在于爱国。梁启超一贯景仰屈原的人格,他对屈原的人格精神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理解、相契和体认,这是梁氏走向爱国人生、发展传统爱国主义的坚实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在很多人心中,梁启超是一位思想家、学者、改良主义者,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也是一个有见解的金融专家.他靠自己的勤奋、学识挣得了财富,这笔财富之大,使当代人不免感慨.有人在天津梁启超故居前惊呼,他的财富积累速度是一种“革命速度”——梁启超出身农家,不是商人也不是职业政客,但其天津的豪宅还是让人一惊.民国社会包括梁启超在内的少数人,其财富呈爆炸式增长,而社会分化极为严重,不是要改良的节奏.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德育思想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德育理念,是理论和时代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于指争当代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在分析梁启超德育思想渊源的基础上,解读梁启超德育思想内容。具体而言,梁启超德育思想关注伟大人格培养、重精神、贵德育和合群思想培育。当代德育工作可以借鉴梁启超的"养成伟大人格"思想,提升道德素养;借鉴"重精神、贵德育"思想,加强道德建设;借鉴"合群思想",培育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家教世界》2016,(5):7
童年时期的梁启超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十分喜欢他。梁启超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当地流传着不少"神童"梁启超的故事。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一天,梁启超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险,望着梁启超急叫:"快下来,快下来!会跌死你的……"梁启超看见祖父急成那个样子,竟又往上攀了一级,还随口念出两句:"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不由得开心大笑,感到乖孙非比寻常。  相似文献   

19.
自西学以优势的姿态引入中国,国学价值就遭到质疑。梁启超解决了国学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从学术的角度找到了国学与西学的结合点,为国学引入西式教育体制解决了理论困惑。他从文献、德性与科学精神三个角度将国学恰当地嵌入西式教育体制内,并力图建立连贯性的国学教育,解决西式教育体制下师生物化的关系、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一、梁启超的家教门风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在政治活动、学术、新闻、教育等多个领域,但鲜为人知的是,对他的家庭来说,梁启超还是一位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