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对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提出的“唐代已有沦茗”说进行了补证,通过对唐宋“泼茶”及苏轼兄弟“煎水不煎茶”等的考辨,认为中国古代瀹茶经过了唐代滥觞期、五代过渡期、宋代成熟期、明清繁荣期四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从中学课本所选用的“四记”看,无论文章内容,写作手法还是表情达意方面都说明宋代散文是唐代散文的继续,宋代的散文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涌现了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大家,明清散文实际上是在宋代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宋代通判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判制度自宋代肇始,历经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固定的职官制度。宋代通判设官建制初始,完全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势力“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原则,对宋朝政治乃至宋代社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就宋代通判制度的起因、演变、性质和作用几个方面作些探讨,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一、通判制度之缘起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书院考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书院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关于书院的起源,一向有较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民办书院起源于宋代,有的认为起源于五代。近年一些学者在明清地方志中发现了不少唐代民办书院的材料,并将其与《全唐诗》中的书院相对应。于是,民办书院起源于唐代说甚嚣尘上。笔者研究这些材料后认为:明清地方志中书院起源于唐五代的记载都不可信。就可靠的史料而言,目前只能说作为学府的民办书院起源于宋初。一、唐代原始文献中的书院研究唐五代的书堂及“书院”,今人多使用明清时代的地方志。其实,考证唐宋时期的书院,应以正史及唐代原始资料为据。以…  相似文献   

5.
书院的教学特色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它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延续发展于元代,于明清时期达到普及,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财富。它的教学特色,如学规、讲会制度、自学制度,对当代大学的发展都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嘉应学院学报》2016,(10):15-21
学宫是唐代以后官办的教育机构,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兴宁学宫至少建立于宋代,历经明清时期官民的不断修葺,一直保存至今。兴宁学宫起初主要由官府主办,清代以后民间力量逐渐介入,显示王朝教化在基层社会得到贯彻。学宫建设以及学额的增加,使重教得以普及,其中学田多由社会力量捐助,形成客家"耕读传家"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7.
五通神小考     
五通神是江南地区民问信仰中重要的神灵之一,起源于民间的鬼信仰,定型于唐代。而以“五”为数则是受到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在唐代,五通神是五位能恩泽一方的正神,宋代还曾正式受封。但从宋代开始,五通神的形象与佛教中五通仙的形象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交融。受五通仙的影响,五通神开始沦为邪神。至明清,五通神终于完全蜕变为民间信仰之神,并屡遭禁毁。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诗歌非常繁荣,名家辈出,各种诗体、诗格都有,几乎无所不备。所以鲁迅先生说: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 大可不必动手。(《答杨霁云函》、《鲁迅书信集》下册699页) 这几句话说得有点道理,但是也未必尽然。因为中国从唐宋到明清,一直是一个“诗之国”。为什么这样呢?这是考试制度造成的。唐代建立了考试制度,考的科目虽多,而最重进士科。考的是策论文章和诗赋。宋代一度改考经义,但主要仍是进士科,所以当时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明清考试,重视制义,也就是所谓“八股文”,此外,仍  相似文献   

9.
在中专美术课教学中,总会说到中国工艺美术史;讲中国工艺美术史,总会提到瓷器、茶具等生活工艺品。就茶具而言,行家总会把宋代五大名窑所产的茶具,尤其是建窑的黑釉兔毫盏视为茶具中的珍品,同时认为是唐代茶具的繁荣发展为宋代茶具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宋代的黑釉兔毫盏则与唐代邢窑白瓷及越窑“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的内质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宋代邸报的性质及编辑内容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以报道新闻、教化臣民为已任的宋代官报,其新闻内容不仅包含了宋代不同官书中的各种信息,更包含了进奏官从其他信源渠道所得的诸多信息,具有信息的集纳性与综合性;宋代官报通过及时为读提供朝廷的政令信息,采用不同方式优化传播内容及对朝廷有关赏功罚罪之事例的传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集权统治的政治观点,教忠教孝,进而引导读的行为,具有内容的宣传性和教化性。宋代官报传播内容的集纳性与宣传性表明,宋代的邸报、进奏院状报之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于官书,且比唐代的进奏院状有了更多的新闻纸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近代官报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任何革命都需要革命舆论,革命的新闻事业,是革命舆论导向的主要工具。辛亥革命时期,上海革命派的新闻事业的经历,在全国具有代表性意义。文章专就当时上海有代表性的革命派报纸如《苏报》、《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中国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的革命舆论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创办于上海最早的近代中文报馆《申报》馆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开拓创新,在办好报纸的同时。围绕报业为中心发展图书出版事业,其中在古籍出版方面引领潮流,贡献良多,成为中国出版逐步走向近代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3.
清末中国境外的中文报刊其副刊也常登载小说,尤以文言小说为主。这对研究小说文献与小说史有着不可忽视的资料文献价值。文章通过介绍新加坡《叻报》上登载的小说,来证此说。  相似文献   

14.
我国报刊业初兴于清,其产生和发展对于近代社会文化诸方面均有广泛影响,小说即依凭报刊的媒介特点和载体优势在近代获得突破性的发展,不仅创作数量剧增,而且自文体观念、审美视野、创作机制、叙事方式等方面俱显纷呈多元的嬗变.晚清报刊业与近代小说之间相互消长影响.审视和研究二者发展进程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探寻晚清社会历史的本相,认识近代小说的文学史价值,应有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以来,白话取代文言,获得主流话语权,进而成为新文学的基本表达方式,这一历史进程并非一蹴而就。白话升格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混杂着新与旧、中与西、因与替等时代主题的历史语境下展开,是断裂、交叉与可能性的多主题变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晚近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的纷繁复杂。作为白话升格的直接推动力量,晚清报界的主创、编辑、写手,以白话报为变革话语表达的试验场,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学登场的最初拉幕者。  相似文献   

16.
采用原始文献分析法,通过对《香港船头货价纸》的内容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并理清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的特点及其创刊的社会背景。《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其内容以船期、货价、行情和广告等商业信息为主。晚清时期的香港社会结构复杂。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在香港出现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17.
重庆的近代报业始于十九世纪末叶。中国西南最早的近代报纸就诞生于重庆,其发展步履维艰,几经挫折。然而,重庆近代报业的先行却愈挫而愈奋,所创报纸各具特色,博采众长。近代报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各家报刊上无不体现,其影响至深至广。  相似文献   

18.
晚清上海租界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所发生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学者们论述的较多,而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上海租界对小说的影响,人们探讨的还不够深入。晚清小说的繁荣以上海为中心,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租界的存在。其中的报载小说的迅速发展又促成了古代小说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晚清在现代媒介基础上产生的报章体,存在的语言背景是八股文的废除与桐城派古文的统治地位。到了戊戌变法时期,报章的兴起成为当时令人瞩目的政治文化事件。以“报章体”为代表的文言发展,成为在现代媒介参与下,朝野的上下共同推动的全局性汉语书面语突破。其平易晓畅的浅近发展倾向,冲击了中国传统固有的语言文字格局。  相似文献   

20.
《申报》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该报在晚清小说的传播中独树一帜:在报纸上刊登小说征文,登载理论文章,大量登载小说出版广告;开辟小说专栏登载著、译小说或附送石印绘画小说;创办文学杂志登载小说;与其相关的书局大量出版各类小说。因此《申报》在晚清小说传播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