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一群人围坐在会议桌前大谈特谈少儿电视如何制作如何发展时,有一位刚刚涉足这个领域的大学毕业生轻轻嘟嚷了一句:“少儿电视是什么?”众人都笑了。但笑过之后,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或者回答得透彻。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实在是一个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我们明确地知道电视节目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可是,一旦做出来就一定被称之为“少儿电视”吗?给孩子看的,大人不也看吗?孩子知道《七色光》,大人不也知道《七色光》吗?反之,给大人做的,孩子不也知道吗?那么,“少儿电砚”究竟是什么呢?曾经有一部片子,在国内叫得很响,满怀信…  相似文献   

2.
西方媒体讳言“宣传”,其实他们是最会“宣传”的。他们并非“有闻必录”、“有闻必报”,他们的“选择性”是极强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写什么新闻,要达到什么目的。他们要说的话往往自己不说,而是借事去说,借别人的口去说,而且尽可能地做到不动声色、不露痕迹。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1998,(2)
论新闻倾向性何光新闻是有倾向性的———这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西方许多新闻学研究者曾经十分憎恶新闻倾向性,鼓吹所谓“纯客观新闻”,而现在,他们却又有人声称新闻客观性是“一个神话”,是“不存在的”云云。然而,什么是新闻的倾向性?这个倾向性是缘何而生的?...  相似文献   

4.
徐迅 《中国广播》2004,(7):39-39,38
尹冬桂何许人也?恐怕没几个人知道。但提起“女张二江”可能许多人都知道。即使不了解尹冬桂做了什么,也会因她的名字与“吹、卖(官)、贪、赌五毒俱全”的“五毒书记”张二江连在一起而想像她究竟如何糟糕。  相似文献   

5.
马越舟 《现代传播》2006,(1):110-112
从苏东剧变到“颜色革命”,人们都看到了西方传媒的重要作用。但西方传媒在整个政权更迭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具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这里我们根据“政权更迭”的不同阶段,总结归纳了西方传媒扮演的八种角色。1.“民主”推销者利用媒体向对象国民众灌输民主、自由观念,是美对其实施政权更迭的第一步。颠覆目标一旦被锁定,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自由亚洲电台等西方传媒就开始登台,扮演“民主”推销者的角色,细水长流地做渗透工作,以动摇对象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根基。尼克松曾经说过:“要使西方的信息穿过每道极权主义的屏障,逐渐侵蚀…  相似文献   

6.
媒介经营者常常会听到他们的客户抱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广告宣传,但广告投放的到达效率却难尽人意。“广告教父”奥格威也曾经感慨:“广告主都知道,有一半的广告投放是白花的,但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半。”这个事实表明,广告这种大众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7.
陈夏姿 《大观周刊》2011,(38):144-144
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程,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8.
“议程设置”是西方传播学的重要命题 ,从李普曼的“头脑图像”(1 92 2年 )到诺顿·朗的“议题提议者”(1 95 8年 ) ,经过 3 0多年的演变而形成。所谓议程设置是指“媒介一项包罗广泛、作用突出的功能 ,即决定人们谈什么 ,想什么 ,为公众安排议事日程。”① 国内外多数传播学者认为 ,大众媒体对人们关注的对象和议论的话题具有决定性的引导作用 ,控制思想的效力是不可怀疑的。本文认为 ,这种结论过于武断。传媒对人们日常议论的话题固然有很大影响 ,但决不是事事日日决定公众谈什么、想什么 ,恰恰相反 ,在一定条件下 ,人们对传媒安排的议题…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周黎明 《图书情报知识》2007,(3):F0002-F0002
最初接触图书馆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那时的我,只知道它曾经是一门历史上的显学,模糊的印象中只有“刘向”、“郑樵”、“章学诚”等一长串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学术荣光的名字。今年恰逢西方图书馆学诞生200周年,同样首先让我记起的是1807年德国人马丁·施莱延格(Martin Schrettinger)的名字。可见,“人”才是学问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爵士乐?不同年代的作者们都曾经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对“什么是爵士乐”和“什么不是爵士乐”做了太多的限定,所以都不免显得短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爵士乐受到诸如古典音乐、进行曲、福音歌曲、劳动号子、拉格泰姆音乐(Ragtime)、布鲁斯以及流行音乐的影响。最基本的。  相似文献   

11.
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一次,我们几个在新闻战线上蹒跚学步的新兵。随一位老记者下基层采访。几天过去,材料记了一本子。研究写作时,我们觉得都挺不错,这也想抓,那也想写,但那位老记者深思熟虑之后,舍弃了大量的素材,只写了两篇稿子。结果这两篇稿子均被报纸刊出。当时,那位老记者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一个具有新闻敏感的报道人员,不仅要知道应该抓些什么,还要知道不应该抓些什么。”老记者的这番话,曾经使我们受到不小的启示。后  相似文献   

12.
李:侯老,荣宝斋素有“天下第一斋”和“民间故宫”之称.作为京城老字号的书画名店.它无疑已成为中国雅文化的象征。记得著名美籍华人学者赵浩生曾经说过:“不知道荣宝斋的人.是没有文化的人。”这个评语是恰如其分,还是说过了头,我估计赞同前一种看法的人会占大多数。但如果说“不知道侯恺便不知道荣宝斋”,大约是没有异议的。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息:《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15.
香港名报人董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只知道什么人在中文大学当什么要角,我们或许知道什么人在编什么杂志,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有位宋春舫先生一生做了什么工作."[1]此确为中肯之言.宋春舫一生博学,在诸多领域均有建树,特别是若论对中国早期戏剧所作的贡献,毫无疑问,宋春舫一定在前三位之列.他早年游学海外,攻读政治经济学与法律,遍访欧洲各国,通习多种外语,但最爱的却是戏剧.  相似文献   

16.
康鹏 《山东档案》2013,(5):61-67
提起“燕子李三”的名字,许多人都听说过,知道他是民国时期的一个“神偷”“飞贼”。自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民间就流传着各种各样关于“燕子李三”的传说,但却少有人知道真实的“燕子李三”究竟是什么样子。由于民间关于“燕子李三”的传说有很多版本,  相似文献   

17.
面向新世纪,人们思考着中国报业发展的趋向;下世纪,电子传媒将冲垮印刷传媒?报纸将面对“分众”还是“大众”?什么报将“走向灭亡”?未来又将是什么报的“时代”?报业发展的“大势”又将如何? 有时,人们的思维往往太习惯于追逐大势,就像物质生产领域曾流传的“一包(承包)就灵”,“一股(股份制)就灵”。曾经有过改刊名之风,希望改个好名发行量便立即上去,以至于把人家办得好的报刊都归于“名字取得好”,全不知人家花费了多少心血去干实事;曾经有争办晚报的风气,说“现在是晚报时代”;待到有几家都市报红火了,立马争办都市报,  相似文献   

18.
前些时候看电视,连着换了几个频道,因为没有看到开头,都不知道播的什么。后来转到广东台,虽然照样是片头已过,但在荧屏的右下方,清晰地打着“肥猫正传”几个字,于是立刻就知道了在播放的是什么电视剧。要知道正在或将要播出的节目,当然可以去细细地查阅电视报,那上面一二三四五,排列得清清楚楚。无标那是半个月前确定的节目单,属于“三年早知道”的事,临时变动式调整节目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你如果“按图索骥”,到时调到那个频道,往往看了半天才知道“城里季节已变换”.空等了一场。为方便收视,给观众一个准确的消息,也为…  相似文献   

19.
档案缘     
李洁 《档案与建设》2003,(12):22-22
我的爸爸在档案馆工作。 记得幼时,爸爸就经常带我到那儿玩。那时,我还不知道档案是什么,就总是看到爸爸还有叔叔阿姨们都对着一叠叠的“纸”在各自忙着。出于好奇,有时我会悄悄伸出手摸摸这一叠叠的“纸”(后来知道叫案卷)。这  相似文献   

20.
1 “我有六个忠诚的仆人, (他们教我所有知道的东西); 他们的名字是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和How(怎么样)、Where(哪里)、Who(谁)。”这是鲁迪亚德·基普林(RudyardKipling)的名言。现在我最需要这六个忠诚的仆人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