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笔者对586名初一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的调查与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初一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不良检出率为36.05%,明显高于全国常模。(2)初一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明显优于初一男生。初一学生中非独生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明显优于独生子女。(3)在影响初一学生学业成绩的学习适应性4个维度中,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学习技术、学习态度、心身健康、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586名初一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的调查与回归分析,结果发现: (1)初一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不良检出率为36.05%,明显高于全国常模.(2)初一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明显优于初一男生.初一学生中非独生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明显优于独生子女. (3)在影响初一学生学业成绩的学习适应性4个维度中,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学习技术、学习态度、心身健康、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高校新生不同亚群体学生的适应现状,利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湖北某高校06级新生的适应性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亚群体的新生在学习适应上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男大学新生与女大学新生群体、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群体、来自城市与乡镇及农村的大学新生群体、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新生群体之间存在其他适应状况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社会支持及不同的专业训练的累积影响等可能是影响不同亚群体学生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某二级本科院校2008级全体大学新生3310名,集中进行UPI和SCL-90测试,与其第一学年学业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大学新生中约两成学生心理异常,男女学生心理正常异常状态比例相当,理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弱于文科学生.大学新生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是:成绩越优秀的学生在UPI的精神病性、抑郁、神经症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这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反而要好;而不同群体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存在差异,不同专业新生间这种差异不显著,男女生之间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间在UPI的多项因子上差异显著.结论:2008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良好,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且不同群体相关性有差异,提示我们对大学新生要分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辅导工作.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和探讨高职院校农村大学新生的社会适应性情况,对334名大学新生发放"大学新生社会适应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大学新生社会适应性的城乡差异性不明显;高职农村大学新生社会适应性在独生子女与否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和家庭关系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最后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提出若干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编制大学新生适应性问卷,对H大学2013级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人际关系适应性和心理适应性的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新生生活适应水平最好,学习适应水平、人际关系适应水平次之,心理适应水平最低;不同性别在四个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不同专业类别在"学习适应性"和"生活适应性"上有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生活适应性上有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新生在"生活适应性"和"人际关系适应性"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大学新生入学不适应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通过对深圳大学师范学院370名新入学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新生入学不适应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男生与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入学阶段,无论是在生活适应性还是交友及学习适应性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 UPI)对本院一年级 1 70名新生进行测量 ,发现 :文理科大学新生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男女大学新生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 ,相互独立 ;来自城镇与农村的大学新生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 ,相互独立。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 :文科大学新生比理科大学新生更具神经质倾向 ,心理适应性矛盾多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和探讨高职院校农村大学新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应对方式的基本情况,发放“大学新生社会适应自评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大学新生社会适应性的城乡差异性不明显;在独生子女与否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和家庭关系维度存在显著差异。高职院校农村大学新生倾向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最后针对以上结果提出若干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现状,选取江西省2所高校200名大学生,采用由卢谢峰编写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适应性总体水平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身心适应性3维度上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个性化学习(individualized learning)是教育部2004年1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中心内容。要使这个文件的精神得到贯彻落实,除了教师、教材、教学设施和模式等要与教学改革同步外,还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学生应具备英语个性化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缺少了后者,大学英语个性化学习同样无法开展。相关研究表明,从应试教育的重负下走进大学的中国学生,很少具有个性化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在大一尽快转变新生学习观念,逐步培养新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循着正确的路径发展,是大学英语教师面对新生要解决的迫切课题。本文结合05级新生的教学实践,试图将作者在这一领域所作的探讨进行阐释,以引起同行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培养大学新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改革的精神以及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自身特点,该校在新生中采取了为期两学年的"三课堂",即真实课堂+虚拟课堂+社会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这项教学改革实验使用同一份问卷对新生进行实验前和实验后的调查,发现经过两年的教学实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非常赞同这一模式,这种模式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和局限性,促进了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运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学习是适应的,不能适应学习的大学生占36.3%;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女生优于男生,高年级优于低年级;学习压力三年级最高,学习紧张与焦虑程度四年级最低。教学方法、学习态度、课程设置、学习方法是造成学习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不同性别、专业和年级之间也存在差异。适应良好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水平较高,自主性作为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标之一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在校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河北省邢台学院的3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从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教学模式、环境因素及身心健康等六个维度对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总体上不乐观,处于偏低水平,尤其是在教学模式适应和学习态度适应方面.(2)男生和女生在学习适应上没有显著差异.(3)本专科生在学习适应性上差异不显著.(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适应性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学习能力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着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明显好于独生子女.在学习态度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着显著差异,独生子女明显好于非独生子女.(5)大学生适应性在居住地城乡上没有显著差异.(6)各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各个专业在环境适应、教学模式适应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在学习动机、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7)各个年级在学习适应性上没有显著差异.各个年级在环境适应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非免费师范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高于免费师范生;大一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应试水平高于同年级的非免费师范生;大二免费师范生学习适应性水平低于同年级的非免费师范生;免费师范女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适应方面均低于非免费师范女生并差异显著;免费师范男生在学习技术水平上高于非免费师范男生;非免费师范男生的学习能力高于免费师范男生。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otential of enhancing students' learning of difficult science concepts by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four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and students' four different learning preference styles. Students' immediate performance and their retention for learning of buoyancy concepts serve to examine the effects, using the concept of “buoyancy,” which has been classified as a difficult concept because it is at a higher hierarchical level and involves the understanding of both matter and process.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udents' post-test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both the types of instruction and students' learning preference styles; while students' retention test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types of instructions. Moreover, this study does not support that matching teaching style with students' learning preference would make students' learning more effective. Nevertheless, because procedural learning preference styles (QB-learning preference)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on the retention test than other learning preference styles students, it indicates the possibility that procedural learners are more efficient than others for learning such higher hierarchical and difficult concepts, regardless of the types of instruction students receive.  相似文献   

17.
性别差异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是否造成影响?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研究发现被调查的男女大学生的英语成绩有着显著的差别,女生的英语成绩普遍高于男生;在学习观念方面,被调查的男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动机水平明显低于女生;男生在英语的学习行为上也是稍逊于女学生;在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女生也是技高一筹。因此,如何减少因性别差异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探究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也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调查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心理健康水平对中学生的学习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三者的考察可以很好地预测中学生的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  相似文献   

19.
“因材施教 ,分类指导”是教育学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一项教学原则 ,学生入学英语水平较为薄弱的高校应在这一原则的具体贯彻实施过程中运用现代外语教学的理论 ,有效地构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体系 ,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及系统的支持作用 ,前者为学生学习的发动机 ,而后者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0.
A longitudinal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a new language policy for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s on science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is policy, only schools that recruit the best 25% of students can teach science in English, the students' second language, while the other schools have to teach science in Chinese, the students' native language. The study involved a student cohort of 100 schools starting from S1 for three years. The outcome of science learning is conceptualized as consisting of students' achievement and self-concept in science. This paper reports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EMI) and Chinese-medium instruction (CMI) on students' self-concept in science, as measured by students' responses to a questionnaire. Comparing with the CMI students, the EMI students showed higher self-concepts in Chinese, English and Mathematics, but a lower self-concept in science.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the EMI students might experience greater learning problems in science than in other subjects, probably because science learning involves abstract thinking and the mastery of scientific terminology which make a high demand on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 EMI students showed a greater interest in learning science than the CMI students, 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more academically oriented. The EMI students, however, formed a lower perceived self-competence in science than their CMI peers, despite that they performed better in the science achievement test than many of the CMI students. This perception supports the view that using English for instruction may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science learning. It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 that the EMI students perceived science as mo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learn than the CMI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