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①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指引着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作报告说:“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党和苏维埃政府制定的这个文化教育的总方针与任务,是在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  相似文献   

3.
苏維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針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从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爭与阶級斗爭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員会与人民委員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1934年1月,载“苏维埃中国”,第285頁)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已成为中国人的热门话题、语境与生活目标。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实现中国梦便是追寻大学生的幸福梦。通过研究大学生幸福梦的内涵和实现问题,使生活在中国梦语境中的大学生,确立自己与中国梦相融的幸福梦,并通过教育培育、社会支持、个人奋斗来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农村建立了许多块红色根据地,在全国六分之一的土地上曾经建立过人民政权。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七日在江西瑞金正式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临时中央政府,便使苏维埃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党和政府在进行政治、军事、经济建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建设,积极发展教育事业。规定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价值是多维的,包括塑造人的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社会发展价值等等,其中人文价值是教育的主体价值,它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讲,教育是一种反思,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高度关注,它不仅仅在于维持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我们的教育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其宗旨,也意在通过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实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个人人生价值和个人幸福,  相似文献   

7.
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1934年1月,载“苏维埃中国”,第285页)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  相似文献   

8.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质的关键,是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相似文献   

9.
功利主义教育的价值,从社会层面上来说,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提高个人获得谋生手段的能力,但教育的价值最终应该落在人的发展层面。功利主义教育应该超越其现有的价值,关注个人的幸福,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促进人的一般个性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全面提升个人的素质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0.
功利主义教育的价值,从社会层面上来说,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提高个人获得谋生手段的能力,但教育的价值最终应该落在人的发展层面.功利主义教育应该超越其现有的价值,关注个人的幸福,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促进人的一般个性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全面提升个人的素质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国俱存的历史现象。对国家而言,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凝聚民族与国家精神,推动民族与国家奋发图强和持续发展。对个人而言,爱国不仅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内在要求与社会属性的外在体现,也是人的精神需要的反映和满足。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在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一方面,社会根据其自身需要对教育的功能作出选择,从而确定教育目的,实现教育价值。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间接服务于社会,进而满足社会需要。教育的起点在于社会需要,终点在于对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一方面,社会根据其自身需要对教育的功能作出选择,从而确定教育目的,实现教育价值。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间接服务于社会,进而满足社会需要。教育的起点在于社会需要,终点在于对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李焱 《教育与职业》2005,(19):32-33
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实践活动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关系到个人、他人、自然、社会、国家和人类的长远发展和现实需要。解读中国当代教育价值的历史转向,从宏观上把握和调控中国当代教育的目的、内容和实施,以使教育更大程度上满足人和社会的现实需要,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解答中国当代教育在培养人的目的上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5.
(1)“工具论”教育观。强调教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工具价值和功能,主张教育要以社会的理想为最终目的。教育首先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要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服务。(2)“本体论”教育观。强调教育对于发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方面的价值和功能。主张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教育首先要满足受教育者即学生的需要,并要围绕学生来组织所有的教育活动。(3)“结合论”教育观。认为“本  相似文献   

16.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相互脱节、心理幸福与道德幸福混为一谈、幸福的内容与形式相脱节、幸福追求过程与结果出现偏差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格的完善,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幸福理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社会幸福与个体幸福有机统一,注重心理幸福与道德幸福有机结合,注重追求幸福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注重幸福过程的体验与结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早在一九三四年,毛主席关于教育方针问题有一段讲话:“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这个讲话发表后,经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二十四年的实践,一九五八年,毛主席正式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根本方针。实践证明,党领导的教育工作,总是为每个历史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服务的。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如何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这是我们应取的唯物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一、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与实施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教育方针的制定。在党领导下的苏区、解放区和新中国成立后,每个时期都相应地提出适应当时实际情况的教育方针。1934年1月,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制定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在此方针的指引下,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自近代以来 ,教育一直在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之间摇摆抉择 ,教育的工具价值和理性价值分别得到阶段性地凸显和强调。本文以此为逻辑起点 ,剖析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应试教育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竞争性教育 ,而素质教育则是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服务性教育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一生的价值追求决定了他的教育追求.以教育求民主共和,实现其社会理想,就是他一生的价值追求.而养成自主、自立、自动的共和国民、养成其为国家主人翁之资格;培养适应民主生活的公民,为在共和国实现现代化奠基,则是陶行知献身大众教育的终极目的.欲达此目的.就必须以生活教育取代旧教育和洋教育.其思路就是通过教育的改造实现国民的改造,通过国民的改造实现生活的改造和社会的改造.生活教育理论之价值就在于引领教育改革:让教育回归生活并引领生活,让教育回归社会并引领社会;让教育为培植、增强人的生活力而不是消灭人的生活力服务;让教育为国家、民族的现代化奠基而不是为个人成为人上人奠基;让教育返回其本真而不再成为政治、经济等的工具或者为个人谋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