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6~10岁儿童为被试,考察语言训练在儿童反语理解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语言训练促进了儿童对反语讲话者态度、话语含义的理解和反语现象的解释;但语言训练对不同年龄儿童不同类型反语现象解释的促进作用不同,语言训练更能促进6岁儿童对反语批评现象以及8岁与10岁儿童对反语恭维现象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二阶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在儿童反语理解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10岁儿童为被试,考察二阶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在儿童反语理解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二阶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在6-10岁儿童反语理解的不同阶段起不同作用,两者均制约儿童对反语讲话者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但二阶心理理论还制约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执行功能对反语现象的解释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用到反语来表达自己的责备,抱怨,幽默等。学术界对于反语也有很多研究,但在反语的认知过程上还具有争论,本文认为应该以连续体的形态来对反语的认知过程进行表述,而反语所造成的反差效应也会强于现实语境和同化效应。  相似文献   

4.
反语是一种经济的话语表达方式。它能帮助说话者省去很多不必要的信息,既能够表达出所想,又能使表达富有活力和幽默气息。如何正确理解反语,影响反语认知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之间是否相互作用是实现对反语认知必须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罗明燕 《海外英语》2014,(9):234-235,237
反语式幽默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更是一种社会心理。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反语式幽默,可以帮助语言使用者理解其认知过程;从语言顺应理论角度分析反语式幽默,可以帮助语言使用者掌握其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为研究反语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由于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反语现象的复杂性,运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反语的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问题。而且这些理论都只侧重于反语特征的分析,而忽略了反语功能的研究。以美国肥皂剧《老友记》中人物对话里的反语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反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类和总结,以期深入理解和运用反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7.
传统反语语用观与回应理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言语交际中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言语反语已引起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的关注。本文首先阐述早期语用学对反语的语用分析 ,继而探讨了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理论框架下提出的反语回应理论。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反语回应理论对反语更具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反语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儿童在6岁左右开始显示出初步的反语理解能力,并随年龄的增长迅速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困难。文章介绍了目前关于儿童反语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研究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儿童在反语理解中出现的困难的根源,并概述了国内关于汉语儿童反语理解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儿童反语识别理论,需要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9.
传统语用模式和反语回应理论分别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审视反语,为反语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主要阐述了反语回应理论,进而对传统的语用模式和反语回应理论进行了对比,进而对回应理论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郭子怡 《语文知识》2013,(1):110-111
反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这一语言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反语的类型及其丰富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反语是语用语法化和反语语用认知机制结相互作用的结果.文章旨在探究语法化和反语语用认知机制.并用它们来分析反语的产生的动因.反语的语法化是一种很难具体化的语法化现象,它更不能像常规语法化那样固化为一定的表现形式.因为反语语法化受很多动态变量的制约,这里有语言变量,也有非语言变量.这一切都是人类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表达过程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王慧 《海外英语》2013,(2X):239-240
该文将探讨关联理论下的回声阐释论对反语的理解。关联理论属于认知语用学的范围,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反语言语,能有助于更好的阐释反语和理解反语。  相似文献   

13.
从反语的角度对雪莉·杰克逊的小说《抽奖》进行剖析,着重讨论情景反语和回顾式戏剧性反语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正是由于娴熟巧妙地运用了这些反语,作者才能以令人震惊的方式披露出抽奖的真相,使读者深刻地意识到社会的陈规陋习和人性的残忍丑恶真实地存在于现实中。  相似文献   

14.
胡靓  曾琪 《文教资料》2010,(17):26-27
反讽话语即反语,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用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它反映了交际双方的心理状态。语境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特别是动态语境,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对信息的认知和处理。因此在实际交际中反语的理解,同样离不开动态语境。本文主要从认知交际的角度讨论反语和动态语境的关系,从而更进一步说明了它也是一种认知方法,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从相反的角度去概念化生活中的经历。  相似文献   

15.
关联-适应框架下的反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为反语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但是,现有的运用单一理论对反语解释的研究方法,由于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反语现象的复杂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采用把关联理论和适应论结合所得到的关联-适应模式来解释反语,可吸取两个理论各自的优点,对反语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从而形成对反语现象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张静 《海外英语》2012,(15):260-262,272
反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它体现了交际双方的期望与现实的差异。该文从语用的角度指出反语不一定都是违反质量准则以及维护礼貌原则,试图以隐性展示理论解决反语的区分机制问题,同时用语言顺应论来阐释反语的语用成因.依靠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语境、来讨论反语的理解。最后指出反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李泽娟 《成才之路》2010,(31):87-88
本文通过英语反语和汉语反语的对比,在分析两者之间异同的基础上,探求反语最本质的特征,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知反语。  相似文献   

18.
反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在近四十年里引起了各个相关领域的广泛兴趣和关注。本文重点探讨Grice等几位学者具有代表性的反语理论,且在语用学的框架下运用反语的理论研究成果浅析反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9.
反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它体现了交际双方的期望与现实的差异.该文从语用的角度指出反语不一定都是违反质量准则以及维护礼貌原则,试图以隐性展示理论解决反语的区分机制问题,同时用语言顺应论来阐释反语的语用成因.依靠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语境、来讨论反语的理解.最后指出反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勃兴不断地在改变人类的话语形式。反语作为一种间接语言形式,其在日常交际和网络交际中被普遍使用。本文旨在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网语中的反语的特点、分类,来加深我们对网语中反语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