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区教育》2014,(11):20-20
儿童文学家林良在《纯真的境界》中说道: 诗的写作很自由,尤其现代的新诗……我们对诗的唯一要求,就是一首诗要有“诗趣”。我们读一首诗,读着读着读完了,如果诗里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地方让你心动,让你欣喜,我们就会觉得这首诗平淡。如果你读一首诗,诗里面有地方让你心动,让你点头,那就是“诗趣”的所在。  相似文献   

2.
许洁洁 《作文》2023,(9):42-43
<正>有一次,牧心草老师对诗蕴说:“你很有写诗的天赋。”但诗蕴一脸困惑:“可我连什么是诗都不知道,怎么可能会写诗?”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赖舒月身上。“你的语言很有趣,而且细节满满。你很会写作呀!”牧心草老师对赖舒月说。可赖舒月不这样认为:“可能吗?骗我的吧。”其实,我们应该相信自己会写作,而且要经常练习写作。如果写作真有秘诀的话,那应该是自由写。  相似文献   

3.
<正> 写作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本文将从写作文化学的角度探求蕴含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一 注目中国古老的写作长河,不难发现这样基本事实:“意象”是这一长河的源头。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抒情诗的特质,在于通过意境的实现,教人感受“天地之美”和宇宙之和谐,教人在物我交融,主客一体中领悟宇宙之奥秘——庄严、神圣的“道”,从而使人从“天人合一”走向“人人合一”。因此说:中国诗不仅是审美的,而且是认知的。 比较一下《周易》的卦象、卦爻辞和《诗经》的“比兴”,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诗与中国哲学是同源的,中国诗与中国思维方式具有内在的逻辑。那么,中国诗的认知方式当可用中国思维方式来说明,反过来,对于中国诗的认知过程的分析,又可加深对中国思维方式特质的理解。因此,中国写作最早表现出来的意象统一、情理统一,便是中国思维方式的奥秘所在。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相似文献   

4.
重视生活积累。陆游在《示儿》诗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也就是需要生活实践。学诗如此,学文何尝不是?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了的正确道路。不少作家随身带着一个素材本,随手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日后写作做好必要的准备。据说,清代的…  相似文献   

5.
王文玉 《成才之路》2010,(14):I0009-I0009
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在教学中,我们把诗作为作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推动作文教学的烈革,提升作文教学质量,以诗性、诗心、诗情让学生重拾写作信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散发着诗的气质,能营造出诗意。在诗意中我们感受文学的魅力,感受人性的真善美。学生写作,也需要学会诗意表达,使写作更贴近人的本真需求,展现一个真诚、自我的精神世界。一、关于诗意“诗意”一词,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如王昌龄的《诗中密旨》即云:“诗有二格:诗意高谓之格高,意下谓之格下。”朱庆余《送吴秀才之山西》一诗中也有“东湖发诗意,夏卉竟如春”之语。这里的诗意,或指诗歌品位高下,或指行诸于文的美感体验。今人张思齐在《宋代诗学》中对“诗意”的范畴界定,则比较明确和直接。  相似文献   

7.
课堂是学习的主渠道。就作文教学来说,课堂自然也是学习写作方法、训练写作能力的主阵地。然而。正如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文课堂以外的教学活动也不能忽视。这些“诗外功夫”对于培养孩子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素养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开展了一系列作文课以外的学习活动.为班级营造了良好的写作氛围。大大提高了孩子们习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理论论述与文本细读的融合,辨析现代诗中“元诗”写作的语言本体论向度.“元诗”,即关于诗本身的诗.这是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意在表达诗人对语言呈现/展开过程的关注,使写作行为直接等同于写作内容.在这类诗人看来,诗歌“语言言说”的可能性实验,本身已经构成写作的目的,诗不仅是表达“我”的情感,更是表述“元诗”本身的.传统的写作一般是诗思已先然存在,而“元诗”意图的写作则是诗思与语言一点一点同步发生的.语言作为存在的现身,既含有内部的自动性成分,又含有全部历史使用过的语义积淀,同时还有着诗人潜意识、直觉的投射.对新世纪以来过度平面化的诗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诗人言说之后,激发出“语言言说”的魔力,揭示其中的神秘与未知意味.  相似文献   

9.
人类艺术最早起源于人对形式及体式的追求,诗人对诗的形体的重视出于人的构形本性和艺术的本性。诗体具有制订做诗法的意义,既是呈现诗这种特殊文体的表象特征的“诗的图式”,是诗区别于小说、散文等其他文体的表面形式的重要标志;更是呈现诗的形式规范及写作规范的“诗的法则”,是诗歌写作与小说、散文等其他文体的写作迥异的重要原因。诗体在历史上曾受到极端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应制”即“应诏”,应制诗是指应皇帝之命写作的诗歌,广义而言,还包括与王侯公卿的酬唱之作,标题中多含有“应制”“奉和”“奉制”等。应制诗继承魏晋南北朝的游宴诗,常常给人留下“怜风月,押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的印象,被认为风骨不高。例如,擅长写作应制奉和诗的初唐诗人上官仪,其诗风就被评为“绮错婉媚”。事实上,也有风格比较健朗的应制诗,这些诗既能用“应制”的传统范式表达恩遇、歌功颂德,也能表达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1.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12.
新书推荐     
《教育与职业》2003,(2):63-63
《爸爸在天上看我》韩东著河北教育出版社,韩东是口语诗的代表人物,本诗集收入他自写诗以来迄今为止的200首诗,创作时间跨越20个年头。这些诗中既有诗人扬名诗坛的代表作,也有他写于1990年代的鲜为人知的佳作。韩东的口语诗不矫饰,不虚假,注重真实细致的生活感觉,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口语”,而非时下热闹炒作的“口水”,从中我们既能窥视到1980年代诗歌运动的实际成果,也感受到1990年代个人写作的真诚步履。《写作之夜》史铁生著,春风文艺出版社,这是一套以“小说家”讲坛命名的丛书,史铁生以沉思和独语的形…  相似文献   

13.
鸿鸿是台湾著名的跨界诗人,曾任《现代诗》和《现在诗》主编,堪称“知行合一”的“行动主义诗人”。他强调诗人在社会中的精英角色,主张诗人介入生活,关注民生。他的诗写作可以分为现代诗和现在诗两大部分。两者都具有现代诗的基本理念———用现代语言抒写现代情感、表达现代精神。两者在文体和功能上也有差异:现代诗写作更多是表达个人诉求的理想写作,倾向与现实的和解,偏重诗的宣泄功能;现在诗写作更多是直面现实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的现实写作,甚至可以称为“广场写作”,倾向与现实的对抗,偏重诗的启蒙功能。鸿鸿富有跨界意识的写作丰富了现代诗的功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他较好地处理了现代诗人面对的现代、现在,与生活和解或对抗的矛盾。但是,过度的跨界写作和对现实生活的极端重视,使他喜欢采用直接的抒情方式,缺乏必要的诗体意识,影响了诗的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14.
快速写诗是快速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试图从诗歌写作的思维方法入手,从“联想成诗法”、“感情直接流感成诗法”和“重叠成诗法”三个方面的教学探讨,打开学生写诗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引导他们走进诗歌这座神秘的殿堂。  相似文献   

15.
袁长江 《衡水学院学报》2013,15(2):52-54,124
《噫嘻》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应看作是康王时代,诗中的“成王”是先王。其中的“私”应是耜,不是指私田。诗是写周天子以宗子身份祭祀先王的情形。  相似文献   

16.
试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的“悼亡诗”是一种独特的写作范型,完整意义上的“悼亡诗”应该包括悼妻诗与悼夫诗。儒道思想在悼亡诗的两个核心主题———生死观和情爱观两方面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离开故乡的当年在渝州(今重庆市)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对于该诗的主题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包括写作年份、写作地以及是怀人还是思乡,“思君不见”的“君”究竟何指,诗中的“三峡”究竟是大三峡还是小三峡等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写作地的确认,是理解全诗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关键。作者思念故乡,寄情于峨眉山月,不是说我思山月,而是说山月思我,特地来到渝州是望。  相似文献   

18.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19.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一首《空囊》道尽了诗人杜甫生活的艰难。这句诗就是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囊中羞涩”的出处,也写作“阮囊羞涩”。  相似文献   

20.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精神和信仰。古代汉诗的禅诗传统源远流长.但现代汉诗中的禅诗较少。新诗草创期的一些诗作追求禅宗的空灵境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诗歌中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倾向,21世纪新禅诗真正问世。新禅诗诗人的生存方式和诗歌的写作方式,对诗坛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大多数所谓的新禅诗思想境界与艺术质量并不高,很多是将“神性写作”与“人性写作”混为一体的诗作。优秀作品常常出自居士之手,包容冰是其中的优秀者,代表作是《拈花微笑》。只有修行深厚的佛的信徒与诗艺高明的诗的信徒才能写出好的新禅诗。新禅诗写作具有诗歌和文化上的双重意义,对传播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