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再谈"信"     
自古以来翻译理论层出不穷,它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揭露翻译本质,提供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莫过于严复先生,他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这一标准被现代一些人质疑甚至全盘否定,认为"信、达、雅"三者之间出现矛盾,"信"已终结,不能再指导翻译,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本文旨在众家翻译前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重新强调严复先生"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卢静 《科教文汇》2009,(13):234-235
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中国翻译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少学者认为严复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都没有恪守这一标准。尤其是在“信”方面,严复自己都没有做到。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出发,分析了严复翻译的目的,重新评价了严复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李颖 《科教文汇》2008,(36):35-35
在中国翻译史上,严复的译著和评论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严译《天演论》,在近代史上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一笔。论述严复和严复《天演论》的文献很多。着眼点不过两个:一是把严复作为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来论述他的进化论观点和他对西方学术的传播;二是把他作为翻译家来谈论他的译文和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严复所译《天演论》找出其翻译思想与当代某些中西翻译理论的共通之处,这对我们继承发扬前辈译论成果、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再谈“信”     
熊莉芸  吴素萍 《科教文汇》2007,(5S):203-203
自古以来翻译理论层出不穷,它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揭露翻译本质,提供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莫过于严复先生,他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这一标准被现代一些人质疑甚至全盘否定,认为“信、达、雅”三者之间出现矛盾,“信”已终结,不能再指导翻译,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本文旨在众家翻译前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重新强调严复先生“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严复先生确立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理论承前启后,实现了翻译理论史上的一大飞跃,至今很多译者都将其理论阐述奉为翻译的最高境界而不懈地追求着。法律翻译者如何在法律翻译中遵守此三字原则,尤其是"信"的原则。本文阐述了在法律英语翻译"信"的具体应用及特点,以求完成一份完美的法律翻译。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严复提出翻译标准"信、达、雅"",信"在三者中尤为重要,本文阐述的是其中之一"信"",信"的意思就是忠实、准确。因为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翻译时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忠实,做到尽可能的忠实于原文,要处理好两方面:一方面是忠于原文并不意味着要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译,另一方面是忠于原文总是要求译者带给读者与原作相同的内容、思想、情感、立场、风格等。只要遵循这些规则,相信会给读者带来满意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在严复"信达雅"的基础上提出译者在翻译中应负的责任.本文从林语堂提出的译者责任角度出发,通过两者翻译标准比较,探讨林语堂和严复翻译理论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除了广为人知的作家身份之外,钱钟书先生在翻译领域也有一席之地.典雅文言行文风格使得钱钟书在当代译坛独树一帜.他的主要译作《谈艺录》《管锥篇》等有大量关于翻译的见解.在《林纾的翻译》中,我们得以以更系统完整的视角了解钱钟书的理论.在翻译界广泛认同并引之为标准的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的基础上,对三方辩证关系进行科学地有体系地阐述,进而引出了以格律诗译格律诗这一理论主张,从而使诗歌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契合.除此之外,在翻译领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化境"这一概念,也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快、国际全球化趋势越发深入,英语翻译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与之相关的翻译理论也日渐丰富.其中,在全球视野生态思潮下产生、发展的生态翻译理论,便是当前较具特色的翻译理论之一.其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传神论"、克里斯蒂娜·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等国内外翻译理论相比,更加注重英语、汉语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在汉语、英语中的呈现,更加注重英语翻译者是否忠于语文信息、是否做到适时变通与适当创新、是否实现生态翻译环境和谐统一.所以,生态翻译理论对照英语翻译,扩宽的不仅是英语翻译视角,还有英语翻译技巧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快、国际全球化趋势越发深入,英语翻译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与之相关的翻译理论也日渐丰富.其中,在全球视野生态思潮下产生、发展的生态翻译理论,便是当前较具特色的翻译理论之一.其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传神论"、克里斯蒂娜·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等国内外翻译理论相比,更加注重英语、汉语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在汉语、英语中的呈现,更加注重英语翻译者是否忠于语文信息、是否做到适时变通与适当创新、是否实现生态翻译环境和谐统一.所以,生态翻译理论对照英语翻译,扩宽的不仅是英语翻译视角,还有英语翻译技巧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译界,有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人们把严复的"信"、"达"、"雅",当作了标准。但殊不知,"信"、"达"、"雅"的三字经只是严复慨叹翻译之难的感受而已。从翻译的本质来说,在两种文字转换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有得有失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来达到翻译的目的,追求译作与原作最大限度的相似,而不是盲目地为每一部译作都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其优劣。  相似文献   

12.
徐以乐 《百科知识》2021,(12):51-52
音乐是无国界的文学艺术形式,是跨文化交流中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歌词作为音乐的载体,通常饱含着作词者的感情和思想,词语表达体现翻译的美学.翻译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很多时候,歌曲翻译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美感,它对译者的要求很高.通俗的流行歌曲翻译的口语化更有利于大众的理解."歌词的翻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翻译,其翻译目的是使译文在歌手的演唱中达到与原文最接近的演唱效果."尽管标准不定,但译者仍需要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翻译,才不会变得漫无依据.历来有很多中外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被大家引用,其中,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翻译《天演论》中提出的"信、达、雅"这一理论,非常准确地概括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受到专家和大众的广泛认可.通常来讲,我们可以把翻译的准则划分为四个方面,即忠实性、自然性、优雅性和可吟唱性.本文主要以此原则作为英汉歌词翻译的基础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杨红凌 《百科知识》2021,(33):67-68
"信、达、雅"即忠于原著、译笔流畅、文字典雅.严复标举"信、达、雅"的真正用意诚如王佐良所言:"吸引心目中预定的读者."所谓"信"是指为心中预定的读者传达准确的内容,所谓"达"是指译本尽量运用为预定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而"雅"是指译者通过艺术再现和加强原作的风格特色来吸引预定的读者.商务信函是商务活动的重要一环,与之对应的,商务信函翻译也是商务英语翻译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信、达、雅"标准下,立足商务英语信函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文体风格,配合直译、套译等翻译技巧,对商务信函翻译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商务信函翻译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福州)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他积极倡导西学启蒙教育,是近代我国系统引入西方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的“第一人”。他翻译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与天交胜”,启蒙和教育了一代国人。  相似文献   

15.
提到翻译的标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所提出的著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然而,就科技英语的特点和用途而言,其翻译标准应有别于文学翻译.科技英语的翻译标准应该是:准确规范、通顺易懂、简洁明晰.科技英语文体不同与文学类或其他类型的文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科技英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有关科学著作、论文、研究报告、产品说明书等方面的资料均属此类.了解和掌握科教文体的特点及规律将有助于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6.
吴海燕 《内江科技》2008,29(3):99-100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提出了翻译中所需要遵循的三条标准,即忠实、通顺、美,这三条标准在他的成功译作《浮生六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的《浮生六记》,以期能为林译研究添砖加瓦,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7.
"忠实"和"叛逆"似乎构成了翻译的两个极端。电影片名是整部电影的高度浓缩和点睛之笔,是影片能否成功走向国际商业市场的关键。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不仅不是对忠实标准的背叛,反而是一种深度的忠实。本文根据电影片名翻译时应该遵循的信息原则、文化原则、审美原则以及商业原则,总结出"创造性叛逆"在电影片名汉译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等效理论由来已久,一度是翻译界讨论的热点。时至今日,各家对等效翻译本质的理解仍是莫衷一是。本文共四章,从四个方面对等效翻译进行了再思考,包括:回顾等效理论的由来,并对等效理论作总的概括;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与等效理论加以比较;运用等效理论分析翻译过程中“准确”和“通顺”的辩证关系;最后说明等效理论是有益的翻译指导理论,但对于它的探讨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内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艳云 《科教文汇》2008,(20):257-257
在中国的译界,有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人们把严复的“信”、“达”、“雅”,当作了标准。但殊不知,“信”、“达”、“雅”的三字经只是严复慨叹翻译之难的感受而已。从翻译的本质来说,在两种文字转换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有得有失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来达到翻译的目的,追求译作与原作最大限度的相似,而不是盲目地为每一部译作都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其优劣。  相似文献   

20.
乾坤 《科教文汇》2008,(13):184-184
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译界时贤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因此,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因此说研究翻译原则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