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郭玉华 《科教文汇》2010,(22):56-56,67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仍然处在男性居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女性的天空低矮狭小,社会留给她们的机会少得可怜。但是随着勃朗特三姐妹小说《(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蕾》)的同时问世以及她们三姐妹的相继闻名,女权运动的帷幕拉开了,女性迈开了争取话语权的步伐。本文将回顾她们的人生经历、察看她们的心路历程,试图了解面对强大的男权文化势力她们靠什么立于不败之地,以便更深地理解她们与她们的作品,以及作为知识分子、女性作家,她们的女性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2.
冯兴运 《科教文汇》2012,(10):71-71,87
爱情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一个基本主题。《射雕英雄传》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她们坚持男女平等,大胆追求相濡以沫、相互理解的爱情;她们的爱情心理和爱情行为,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精神,在文化的意义上,体现了现代女性的独立意志、健全人格和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一书,对女性命运有着广泛而深切的关注,塑造了许多聪明、美丽、极富才情的女性形象。然而,她们的命运却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不免令人于低回感伤之余深深思索,妙玉就是这众多女性形象的其中之一。本文就重点谈了《红楼梦》中的妙玉形象。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从写作之初直到近期,始终是以农民的身份、民间的立场作为自己写作的出发点,坚定、执着地书写着乡村的隐秘变化.不夸张地说,在乡土写作的历史中,贾平凹显然是当代写作不可跨越的一个"标高".从贾平凹最早的一批乡土小说如《商州初录》《腊月·正月》《小月前本》等,到《浮躁》《高老庄》等大量的文本中都呈现着作者对乡土的灵魂和精神坐标的质朴追手.看得出来,乡土和作者早已融为一体.即使在写都市生活的篇幅中也都渗透着深重的乡土的情结.这些作品可以归纳为三种相对独立完整的话语系统:"其一是启蒙话语,致力于重铸国民的灵魂,其二是生存论话语,关怀的是人的生存境遇,最后是现代性的反思话语.①"本文时贾平凹的两篇代表作《废都》和《秦腔》为例,来展现贾平凹作品对乡土情怀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孙燕 《科教文汇》2012,(19):80-81
在《奇异的插曲》中,奥尼尔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男性之弱",刻画了一些男性的恋母情结,诗人的气质和身心之弱,描述了这些男性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缺失,从而对父权社会中的男性权威提出了质疑,也为女性解放和独立提供了一些提示。  相似文献   

6.
毕飞宇的《玉米》系列和《平原》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玉米、玉秀、玉秧、吴蔓玲、三丫等.小说通过这些女性极力展现了中国历史中女性的悲哀处境,她们不仅遭受着异性的戕害,还遭受着同性乃至自己的伤害,这种戕害带有历史性,更带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进入90年代以来,女性写作以鲜明的性别意识摆脱了女性被男性作家书写的命运,以独特的女性文本进入到世纪末的文化视野。于是,“女性写作”、“女性意识”、“女性文本”、“女性话语”、“女性主体”等概念术语,就成为文学界和学术界的热点词汇和热门话题。那么新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写作是如何冲破男性中心话语的藩篱而建构起女性  相似文献   

8.
曹禺先生笔下有着很多性格鲜明的知识女性形象,她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以不同方式反抗着黑暗封建社会的压迫,寻找着自身的出路。曹禺通过她们的描绘,表现了他对知识女性特有的同情与关心。在这众多的知识女性之中,又以繁漪最有代表性,本文就通过对她的教育背景、生存状态、内心情感以及反抗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来展示曹禺作为一代戏剧大师对于知识女性命运的探索与揭示。  相似文献   

9.
正女性主义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不同以往传统类型片的特质,其突出的成就表现在从当代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的形象塑造,到突破男权主义的道德枷锁。伴随着1991年《末路狂花》的上映,女性主义文化开始在电影领域内进行深度的文化渗透,女性开始想要摆脱电影人物设置上的附属地位,打破传统意义上大众对女性陈旧的符号化认知。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以中国留学生与日本女性的情感纠葛为叙事框架,塑造了不同的日本形象.相对于乌托邦色彩浓厚的女性形象,作为集体想象物的男性形象具有更多的意识态性.这些形象在言说他者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反观作为弱国子民的自我.  相似文献   

11.
嫦娥的神话和《失乐园》中夏娃的故事有着相似的叙述模式和文化视角。在文化身份归属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位女性角色有着相同的文化母题,表现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抗争。本文从这两方面,强调在父权制社会主导下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苦苦挣扎,用"堕落"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女性人物的文学地位是通过她们犯错,即以男性的观点,犯下原罪来得到彰显的。女性的"叛逆"精神强烈要求打破传统文化强加于她们的种种精神桎梏,创造反传统的女性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儒家思想占主导的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处于集体无意识、紧贴男性的状态,社会要求女性贤淑端正、自尊自爱。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西方女性主义概念"Femi ni sm"被引入中国,女性主义追求女性独立、平等的理念与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思想观念发生碰撞,中国女性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将中国传统女性形象与受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后的中国女性形象进行比较,提出在女性主义本土化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全盘吸纳、照抄照搬,又不能一味延续传统、故步自封,而是要取长补短,吸收西方女性主义中先进的观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促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好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3.
李顺姬 《科教文汇》2007,(5X):179-180
毕飞宇的《玉米》系列和《平原》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玉米、玉秀、玉秧、吴蔓玲、三丫等。小说通过这些女性极力展现了中国历史中女性的悲哀处境,她们不仅遭受着异性的戕害,还遭受着同性乃至自己的伤害,这种戕害带有历史性,更带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王秋萍 《知识窗》2011,(6X):42-44
"思妇"这一起源久远的文学形象,按历史纵向大致可归为三种类型:承载传统女性精神的思妇形象、作为生命主体存在的思妇形象、沦为男性审美客体的思妇形象。思妇形象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具象化,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折射出女性在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文学中的思妇形象在男性审美观的规范下逐渐形成固定模式,生活中的女性形象也逐渐向男性理想化的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5.
原产地形象对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袁胜军  符国群 《软科学》2012,26(2):41-45
首先回顾了原产地形象的概念和作用机制;然后,分析了"晕轮效应、概构效应、详尽可能性模型、独立属性假说、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五种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原产地形象的正面形象以及规避原产地形象的负面形象的品牌国际化策略;最后,讨论了原产地形象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宋彦 《科教文汇》2021,(10):165-168
“厌女症”是指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歪曲、贬低女性形象的表征,并把一切罪过都推到女性头上的情绪或主题。《伊库斯》是当代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最优秀的剧作之一。在《伊库斯》中,彼得·谢弗表现出明显的厌女症倾向,具体体现为塑造的女性形象传统刻板,把责任和问题归咎于女性以及贬低女性的智慧,认为男女之间在灵魂和肉体上都无法沟通。  相似文献   

17.
正婚礼上进行的"六礼"等仪式及"女主内"伦理观念对传统的女性角色赋予了一定程度的尊重,体现了妇女对家庭生活的重要性,而妇德教育使女性扮演顺从的角色,制度也在强化着男尊女卑思想。这些都可以从儒家十三经中的《诗经》和《仪礼》里看出。《诗经》中的弃妇诗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地位,内在和外在的束缚让女性逐步失去了独立人格,凸显了传统妇女身份的卑下。《仪礼·士昏礼》和《诗经》弃妇诗体现了传统妇女地位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8.
刘蕊 《科教文汇》2008,(17):161-161
鲁迅站在启蒙主义立场上,对国民性进行批判的同时,更深刻地审视着中国广大妇女的命运。他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塑造了经典的女性形象,对她们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刻的同情,并从多方面分析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鲁迅意在揭出她们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希望妇女们能自省自爱,走上彻底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鲁迅站在启蒙主义立场上,对国民性进行批判的同时,更深刻地审视着中国广大妇女的命运。他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塑造了经典的女性形象,对她们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刻的同情,并从多方面分析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鲁迅意在揭出她们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希望妇女们能自省自爱,走上彻底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赵宇 《科教文汇》2008,(24):226-226
《简·爱》是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虽出身悲惨却能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女性形象。简·爱的光辉形象体现了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和权利,而要求在工作、人权以及爱情上平等的意识。使其称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全新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