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868年的<蒲安臣条约>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关于自由移民的条款,它在特定历史时期解决了美国西部大开发对劳工的需求.与此同时,<蒲安臣条约>在签订方式、条约内容与实际运作方面的特点,无可避免地为19世纪后半期的排华风潮种下了隐患,并最终致使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出台.  相似文献   

2.
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此后,以广东台山地区农民为主体的华人大批赴美。1850年,华人抵美者为447名;1852年增加到16378名;以后,华人每年均以四五千人的数目赴美,开采金矿。1880年,华人在美人数已达105465人。华人自抵美之初,便遭到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用与劳工阶级的排斥。在19世纪下半期美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制约下,50年代加州资产阶级与白人劳工的零散的排华运动,经过30年的演变与扩展,终成为一场全国性的排斥华人的种族主义运动。1882年,《排华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排华运动发展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3.
针对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地方性排华运动,美国华人与其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华人在联邦法庭上反击排华运动取得胜利,给美国华人以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晚清政府与美国就排华的交涉是晚清外交关系中的一页重要篇章。在美国排华运动最剧烈的时期,晚清政府派张荫桓担任驻美公使,与美国就排华惨案进行交涉,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张荫桓为华侨赢得了一些权益。  相似文献   

5.
“纸上儿女”是美国移民史上特定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文章主要通过论述19世纪华人移民的社会背景、社会结构、在美生存状态以及美国的反华运动和排华法案的实施,分析“纸上儿女”现象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外部及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华人开始大批移美。至1880年,在美华人人数已达105465人。华人来美,加州白人社会对此具有两种迥然不同的反映:第一,欢迎,主要来自资产者;第二,反对,主要来自下层劳工。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后者对华人的敌视渐强,于50年代末期发展成为地方性的排华运动。美国内战后,尤其是进入70年代,排华运动始由地方向全国过渡。1882年,美国国会颁布《排华法案》,排华运动发展到顶峰。本文拟就美国排华运动发生与发展的原因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罗俊红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5):80-82,94
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排外主义运动在华人移民问题上再起狂澜。以往学者主要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解释美国排华浪潮,其实美国天生的种族主义倾向才是排华兴起的根本原因,现拟从种族优越论、种族文化歧视和美国传教士的种族偏见三个方面来探讨全美排华浪潮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今天,以移民身份进入美国的外籍人口中有一半以上都来自亚洲。在历史上,美国的亚裔移民人口远远不及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人数。造成20世纪上半叶美国境内亚洲移民数量相对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影响最深远的莫过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排华运动和随之产生的1882年排华法案。排华法案一直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讨论排华法案对华裔移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美国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华工的排华政策,作为回应,中国国内民众在商人阶层的领导下发起了一场空前的抵制美货运动。传统民族主义的分析认为这场运动是民族主义觉醒的良好表现,抵货运动也可以看作是国内民众对清末社会格局嬗变的回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市民群体逐渐兴起,不同阶层的市民群体在抵货运动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话语意识,作为市民群体成长的标志,在抵货运动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排华运动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但迄今为止,还尚未有学者对此课题作个案分析.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针对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进行初步研究.分析了排华法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排华法案出台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工人阶级日趋高涨的排华情绪被资产阶级政党利用的结果,并进而论述了排华针对性是包括华工在内的所有华人.然后,从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美国当时的现实情况、中美关系等方面,对该法案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和族情,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不断得到创新,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就是在理论和实践合力创新驱动下的理论成果。通过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有效的宣传教育以及少数民族干部作用的发挥等路径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大众化,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有效应对狭隘民族主义的侵害,为各民族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治保障,有助于“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立,使各民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画民族团结的同心圆,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对华战略服从于其全球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美国战略专家认为,在全球化战略机遇下,中国如果实现了真正的崛起,就有可能对美国的战略利益甚至安全构成现实的威胁。为此美国一方面加强对中国的遏制成分,另一方面又加强对中国的交往、接触与合作。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的焦点问题。中国崛起的不确定性和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都会影响到美国对华战略政策的调整。在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共同利益增多,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各方面因素的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融合具体国情与时代特征形成的。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中国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毛泽东同志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和国际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具体的社会建设目标,这些目标极大的坚定了群众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的决心并对"中国梦"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梦"又是历史与未来的统一、个人与集体的统一、中国与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从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对这一共同体的自觉认知和理性把握,其中"自觉意识"与"话语意识"有着独特的价值。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理论"为代表,多学科广泛开展研究,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教育学领域也以此理论为基础,广泛开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  相似文献   

15.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跨境民族以及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普遍信奉民间信仰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布朗族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西双版纳勐海边境地区中缅两国布朗族在宗教节庆、佛爷修行、跨国婚姻、边贸合作等方面交流互动的考察发现,布朗族边民之间频繁的跨国流动和宗教文化交流,一方面对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以及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我国边疆的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全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加强中缅边境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跨境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对维护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是在民族危机下各种爱国力量汇聚而迸发的救亡运动。本文主要就运动的领导力量,它实现这一空前广泛的社会动员的渠道和途径,从而体现出它是一次真正的群众性革命运动,促使进步政治力量和爱国社会力量的联合,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通过中国革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革命性、开放性和先进性等方面,来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意义和价值,明确其时代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的留美运动,正处于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它既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的重要一页,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篇章。这次留美运动兴起的原因是:1.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2.清政府实施新政;3.开放的留美政策;4.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5.中国社会转型的内部驱动;6.近代城市的兴起和民族工商业的推动;7.美国教会学校的影响。所产生的影响是:1.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2.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3.启动了中国收回主权的外交进程;4.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5.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6.促成了五四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这一族称虽是近代在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已存在了几千年。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表明:中华民族的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历史选择,56个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内聚力,存在着生存发展共性,是一个荣辱与共、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高涨,中国国家形象战略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种种挑战。其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博弈;意识形态中的"刻板印象"或防范心理;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能力的制约。面对挑战,中国国家形象调整在战略思想上倡导"和谐"价值理念,构建国际社会认同;在战略目标定位上奉行"新国际主义"原则;在战略手段上更加灵活,注重"整体形象"的塑造和"内外形象"的协调统一;在舆论宣传上更加主动、及时、理性和务实。  相似文献   

20.
黄金华 《培训与研究》2008,25(12):47-48
根据统一的方式。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用经典单一制统一中国;用单一制为主体的多元国家结构统一中国:用先形式后实质的方式统一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统一观认为,单一制和联邦制本身无优劣之分,其优点仅有相对意义;单一制和联邦制,都能实现国家统一;和谈、对话也能实现国家统一;一步到位的实质统一固然好,但有时以退为进,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先形式统一,再慢慢过渡到实质统一也是应该的、必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