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在近期与远期的走势,并根据目前东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人民币的汇率走势对未来东亚地区货币合作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民币改革与东亚货币合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作为中国大陆的法定货币,至今存在着与港元、澳门元、新台币的比价关系,推动人民币的统一是促进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步骤。同时人民币应努力在亚洲地区成为核心货币,发挥中国作为地区大国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既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实现统一货币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将有利于中国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来往。  相似文献   

3.
汇率制度、路径依赖与东亚货币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东亚国家(地区)所实行的实际钉住美元汇率制度是引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但近两年东亚部分国家(地区)又重新恢复了这种汇率制度安排;同时由于欧洲货币合作的成功示范,也大大激发了东亚国家(地区)对于实现区域货币合作的广泛兴趣,重归实际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只是各国(地区)在危机后过渡时期内的次优选择,东亚国家(地区)短期内努力的方向应该是选择实际钉住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而从长远趋势来看,通过对欧洲货币合作动力机制的经验考察,东亚国家(地区)的当务之急应当是积极为推动实现区域货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框架协议的签订,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各项工作陆续启动,这个拥有17亿消费者,1.7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和1.23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将为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开展和经济发展的深化必然要求金融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的深化,这也需要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需要在东盟货币合作中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这既符合整个东盟货币合作的长远利益,也符合中国的利益。这篇文章首先对最优货币区理论、人民币区域化的相关研究和人民币区域化的现状进行综述,然后借鉴国外最优货币区的实证研究方法,从劳动力要素流动的角度对中国-东盟区域的货币合作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对人民币未来的发展路径及人民币区域化的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国际化的独特路径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货币国际化表现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和投资工具的两大功能在国际空间扩展的动态过程.货币国际化有其实现的共同条件,但在实现路径上存在差异.中国经济的固有特色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特色,表现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与人民币国际区域化并存、经济体制变革转型与人民币国际区域化并存\全球范围的普通货币与东亚区域货币并存以及从储备货币、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的三步走态势。人民币将成为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核心货币、国际货币合作中多元国际货币的重要一极。  相似文献   

6.
亚元的创建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而亚洲的合作进程只能是循序渐进的。就亚洲整体而言,也许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努力,亚洲经济一体化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妨碍亚洲实现统一货币的种种障碍才能得以消除,也只有到那时才能真正建立起涵盖整个亚洲的统一货币。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汇率、利率及其自身的自由兑换是人民币的三大要素,其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关系体现了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或是利率的市场化,或是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只要其符合我国货币市场自由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都将在不同时期内和不同程度上对国内资本市场的价格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和向下压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使用货币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货币在其发展中形成的中国货币文化是东方货币文化的主流。随着历代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演变,中国货币文化也不断有所发展。中国货币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缩影,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国家的瑰宝。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分析了2016—2021年我国国际科研合作的特点与趋势。通过对中国学者国际合作文章发表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和对参与国际合作的18位中国学者的访谈,分析了疫情背景下中国国际科研合作在伙伴国家、合作学科、合作模式等方面的趋势,探讨了影响我国建立和保持国际科研合作关系的因素。研究发现,中美合作势头较之十年前有所放缓,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科研合作增长较快,且学科分布较为广泛。“优先依附”与“同质性”是中国与传统科研伙伴合作的重要机制,新的国际局势和新冠疫情制约了中国学者新型国际合作关系的建立,影响程度与其合作关系的来源和强度有关。未来中国可将“一带一路”国家作为国际科研合作的增长点,着力提升对关键合作要素的贡献,建立跨国合作“退潮”的防御机制,以应对新形势下所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大学与工商界的矛盾及其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与工商界是具有不同价值追求的两类组织,两者之间是一对“亲戚”关系;从大学与工商界关系演变历史看,大学在加强同工商界的联系与合作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应当通过大学、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尽快建立中国大学与工商界联系与合作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亚国家毗邻中国新疆,是典型的农牧业国家,是亚欧大陆桥贯通的必经之路,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对我国实现东西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中亚国家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中国与这些国家间的农产品贸易现状,指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国尤其是新疆与中亚国家发展农业合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评述近期东北亚各国宏观经济的走势、东亚经济的变化和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动向,并谈及黑龙江省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当前一些东北亚国家在寻求扩大内需、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同时,也在探讨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思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日韩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明显加强,特别是中国作为东北亚国家在开展对东盟经济合作方面已取得实质进展。这些有关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新趋向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3.
近代日本的中国观是其国际秩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这一时期日本的东亚政策。由于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受欧美列强蹂躏的现实和在传统秩序下中国处于中心位置的历史原因以及其它多方面的因素,近代中国之于日本,既有弱者的一面又有强者的一面。近代日本中国观的这种彼此矛盾的双层构造使日本在制定和实施东亚政策时呈现出矛盾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以来,政治经济关系有了快速发展.中国与有共同边界的三个中亚国家顺利解决了边界划分问题,签订了睦邻友好条约,与中亚五国建立了密切的政治互信关系.可以说,中国与中亚国家已经不存在阻碍政治关系发展的任何障碍.在经济方面,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关系也是日益密切.双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互通有无,贸易额不断增加,经济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双方已经成为重要合作伙伴.中国与中亚国家发展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对维护地区稳定,促进中亚国家经济复苏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展望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会更加稳固,前景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15.
中亚五国的独立对中亚、西亚以及其邻国中国等国家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使中国西部的地缘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跨界民族又是中国与中亚五国间的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跨界民族间的关系,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所创造的良好机遇,成为我国与中亚五国间交往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泰两国是邻邦,有着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但二战后的冷战格局却将中泰阻隔近30年.从70年代初开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面临着重要的转变,主要因为国际环境和地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缓和,中苏交恶,美苏竞争加剧,苏联支持越南在东南亚地区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政策.中国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出现了战略与安全方面的合作需要.1975年,中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泰合作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健美运动首次进入亚运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男子健美比赛的调查,了解亚洲健美运动的最高水平及我国运动员与亚洲强队之间的差距。发现了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对亚洲健美有序发展和中国加快赶超亚洲诸强所采取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西亚非洲法制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研究体系和研究团体.这确立了西方在西亚非洲法制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我国对于西亚非洲的法制主要是从伊斯兰法和非洲法两个路径进行研究,目前还有研究力量薄弱、学术成果匮乏以及存在内在理论冲突等问题。我国开展西亚非洲法制研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法制建设以及提高我国法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等都具有积极意义。结合我国法学家成熟的学科划分或研究方向.未来对于西亚非洲法制的研究将沿着西亚非洲法制的基本法学理论、宪政和人权、国际法、国别法、部门法不断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9.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事后东亚各国认识到只有完善亚洲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才能使东亚各国免遭灭顶之灾。全文论述亚洲债券基金最新发展状况,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评估建立东亚本币债券市场利益,虽然目前东亚本币债券市场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其发展必将推动亚洲金融合作,从而使中国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20.
从修辞和句法的角度,探讨以《中国日报》和《新华网英文频道》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在2010年亚运英语新闻标题表达上的特点和规律,并分析部分英语标题使用中值得商榷的地方,旨在帮助英语受众更好地了解掌握亚运赛事进展,从而更好地宣传亚运文化,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