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湘南学院学报》2022,(1):49-53
唐宋词中的“拉伸”手法,包含三种方式:地域拉伸、时间拉伸与人物拉伸,可以营造出一种“空间跳跃”的阅读体验。地域拉伸即由此地跳跃至彼地;时间拉伸为从此刻跳跃至过去或未来;人物拉伸,则表现为抒情视角的转换,由我方转换至对方,即所谓“对面着笔”法。“拉伸”手法的运用,丰富了唐宋词的文本空间艺术表现形式,是唐宋词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2.
“阑干”是唐宋词中常用意象,词人巧妙地运用这一意象构筑出种种优美动人的意境。阑干与不同词语组合可呈现出不同的词境,如香艳之境与忧思之境。除了能够创造出多种词境外,“阑干”意象在词中还具有多种功能。如道具功能、依倚功能、屏障掩映功能。唐宋词人频频选择“阑干”意象表达情思的原因有三作为必不可少的装饰性场景;“词为艳科”的特质;作为人们心态变化的见证与记录者而存在。  相似文献   

3.
唐宋词中的楼栏意象和词人的艺术感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翻开词史,检索唐宋词作,大量的“倚楼凭栏”频频出现。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其出现的环境、词人作词的心理缘由等问题,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唐宋词兴盛及取得巨大艺术成就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杨蓓 《英语辅导》2010,(2):165-166
唐宋词的英译历来是翻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从小处着手,以较多的实例,从译为“like”、译为“as”、译为“is”、译为“…the same”、省略不译等几个方面简要总结了“如”字在唐宋词翻译中的几种常见译法,旨在通过一个汉语常见宇的英译展现我国唐宋词的语言魅力,探讨翻译基本技巧在唐宋词英译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木斋近期发表的《论早期应制应歌词的词史意义》《论应制应歌对飞卿体的促成》《论张先词古今一大转变及“始创瘦硬体”》《论东坡词的“应体”与“非应体”》《论悲壮而非豪放为辛词的本质特征》《唐宋词体论略》等系列论文为讨论对象,认为木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学术观点,是对唐宋词接受视角的新建构。  相似文献   

6.
卓思涵 《孩子天地》2017,(5):235-236
读唐圭璋先生的《唐宋词简释》,发现其中不乏被人鄙夷不屑的艳情词。在中国文学史上,艳情词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常为文人雅士所不齿。艳情词的备受贬摘,一方面由于部分作品思想内容局限于闺阁生活、浓艳相思,情色描写赤裸低俗;另一方面也缘于文以载道的文学批评标准以及存天理的正统卫道因素。今天,如唐圭璋先生之大家,也指出艳情词可圈可点,可见艳情词作为纯文本亦有她特殊的美学价值。抛却政治思想的桎梏,结合古今艳情词的发展流变,从艳情词的界定、艳词的美学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影响以及扬弃四个方面,来挖掘艳情词蕴含的美学价值,为艳情词正名。  相似文献   

7.
词学研究是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显学,而唐宋词的研究,更属于词学研究的重镇.在介绍现代词学研究体系的基础上,着重从唐宋词的文献学、本体学、文化学、词史研究等方面,评述20世纪以来学界在唐宋词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就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8.
唐宋词作为传统化的学载体之一,在总体上表现出与传统诗歌相似的学体貌,但同时它又表现出某种“异化”倾向。唐宋词特殊学个性的形成是新兴商业化和传统人化矛盾斗争的产物,化冲突和学转型成为词史演进的动力和背景,历史转折时期的特殊化格局赋予了唐宋词兼具继承与开创之功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乔彬的《唐宋词艺术发展史》是其近年来词史研究的一部新作。全书以文化的发展与转换理论为枢纽,考察唐宋词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作风格以及词人流派的主要变化。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和独创性,具体表现在,运用文化转换理论,描述与评价唐宋词的发展历程,使读者在系统了解唐宋词艺术发展的同时,也能了解这些艺术特点形成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大陆十多年来关于唐宋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从研究内容看大致分三个方面:词的起源与音乐;词的体制、曲调与音乐;词的宫调、乐谱翻译和演唱。在词的起源与音乐关系上,学界较集中于唐宋词与隋唐燕乐的关系问题上,肯定者坚持认为词是隋唐燕乐的产物,是新生的音乐促生了新的文体;反对者或认为词体的产生完全不必和新的音乐相关,或否定律词与音乐的关系。对于词的体制研究,既有音乐文献上的考论,也有结合唐宋乐谱的具体音乐说明,比以往的研究更加深入。而对词的宫调、乐谱翻译和歌唱研究也有一批新成果,特别是在唐宋词乐谱的整理与翻译方面,一些成果颇具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新的美学视角——弹性关的角度来观照唐宋词,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词独特的体式,使得其词情、词境、词的语言处处可见弹性关的痕迹。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弹性美,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那些“可解不可解”的“无上乘”之作,领悟唐宋词艺术境界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南宋遗民词人群体的悲剧性生命体验,使借酒消愁、诗酒玩世,成了他们隐居生活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的词作,也因此而在唐宋词史上显示出了一种朝气和春意,一种常驻的醉意,从而给唐宋词的审美特征注入了新质。  相似文献   

13.
五代时期,偏安一隅的南唐在近4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词之成就既引人注目,诗之成就又不容忽视。南唐诗歌带有“闲情”特征:崇“儒”重“雅”的社会风气中孕育“闲情”,诗人在“隐逸”之尚中抒发着闲情,“闲情”在南唐诗人频繁的酬唱应答中得到挥洒。南唐诗歌的“闲情”特征自有其审美价值,它是人类性情的一部分。南唐诗歌中的“闲情”还是唐宋文学流变中从“绮思艳情”到“闲情逸致”转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李华 《语文知识》2003,(5):10-11
唐宋词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辉。许多名篇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而这些词中反复出现的某一个意象,也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凭栏”词就是站在高楼上倚栏远望时所写的词。下面对唐宋词中出现的“凭栏”词粗略归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词史的发展是一个文人化的过程,随着文人作词的广泛化,词所抒发的情感内涵和抒情方式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情感内容而言,经历了从单纯的儿女艳情到与身世感慨、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的提炼和升华;从抒情手法而言,则经历了从直接抒情到借景抒情、寄托比兴的多元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唐宋名家词人中,布衣寒士极少,而贵族词人尤多。这些贵族词人在写词时,很难突破其阶级与时代的局限,而当他们以词体形式写出内心深处的无端哀怨时,这些词就在共同人性的大范畴中,成为表现人类千古共同悲哀的作品了,这些作品大多都是闲愁词。闲愁词以其超阶级性与永恒性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也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在唐宋词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7.
唐宋词真迹今天已很少见,古籍文献特别是唐宋文献对唐宋词真迹的记载,可视为是唐宋词真迹保存的一种方式。文献记载的唐宋词真迹,在校勘、还原、鉴赏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如李煜?临江仙?词的创作场景,黄庭坚?念奴娇?词“爱听临风笛”之“笛”、?西江月?词“杯行到手莫留残”之“莫留残”,秦观?踏莎行?词“杜鹃声里斜阳暮”之“斜阳暮”等。词人词作真迹记载,不仅可以据之考察词作初创之面貌,还可以考察词人笔迹,了解其书法水平,并进一步考察词人人品、情趣。  相似文献   

18.
“专主情致”的秦观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词艺术以情动人,乃是最本质的美学特征。在宋代词坛,秦观词柔婉、精微的心灵表现艺术,对宋词创作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陈廷焯在评少游词时认为:“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此论极高。本来词自生成期,即以艳情而动人。在花间词派的作品中,“温软香艳”构成了艺术表现的主要倾向。“花间鼻祖”温庭筠较为侧重审美感知的外观性表现,专力构制精美的物象,其词内蕴的情感力量则相对淡薄。韦庄词虽情感色彩较浓一些,然个性特征仍不够突出。秦观词则“取其神”,即加强情感艺术表现:“不袭其貌”,淡化了花间词刻意粉饰、追求雕琢的习气。  相似文献   

19.
从<唐宋词流变>、<中国古代诗歌流变>、<宋诗流变>、<走出古典――唐宋词体与宋诗的演进>、<宋词体演变史>一路走来,木斋先生一贯注重文体纵向流变的阐发.在<宋词体演变史>这样一部融个体研究与总体把握于一体、融感性鉴赏与理性阐释于一体、融风格流派分析与发展演变规律探寻于一体的学术专著中,木斋逐步建构起他的唐宋词体"应体"论.  相似文献   

20.
无数学者文人已从不同的侧面对唐宋词进行了探究,从中汲取滋养,丰富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完善着人们的人格素养。本文对唐宋词中部分珍惜时间的词篇进行探析,发现唐宋词人面对永恒的时间、面对短暂的人生,他们表露出的是对生命中情感的珍惜,对美的追求,对人生生命的珍惜,最终发展到执着于自我生命价值的充分实现。从这一层面我们会同样发现詹宋词不仅给了我们精神的滋养。同时给了我们人生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