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晚报界一年一度的盛会,1992年11月18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作为这次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七届年会暨全国晚报第十次经验交流会的东道主,新民晚报第一次在自己颇有气派的大厦里,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行。其实,新民晚报已是第二次担当全国晚报年会的东道主了,第一次是在30年前,而那次来沪出席会议的仅有6家晚报。沧桑巨变,今非昔比,中国的晚报事业随着时代的步伐飞速发展,已成为中国新闻界奋然崛起的一支生力军。此刻聚集在上海的是正式加入晚报协会的58家晚报,其外围还有20余家晚报。晚报  相似文献   

2.
中国晚报界一年一度的盛会,1992年11月18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作为这次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七届年会暨全国晚报第十次经验交流会的东道主,新民晚报第一次在自己颇有气派的大厦里,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行。其实,新民晚报已是第二次担当全国晚报年会的东道主了,第一次是在30年前,而那次来沪出席会议的仅有6家晚报。沧桑巨变,今非昔比,中国的晚报事业随着时代的步伐飞速发展,已成为中国新闻界奋然崛起的一支生力军。此刻聚集在上海的是正式加入  相似文献   

3.
晚报创新:上海经验与市场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春阳 《传媒》2006,(5):29-30
传统晚报如何创新,是近年中国报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上海晚报市场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以近年上海《新民晚报》与《新闻晚报》的连续改版为例,分析晚报如何在早报市场扩张压力下积极应对,并对这一市场的未来创新方向作一预测.  相似文献   

4.
初冬的上海,迎来了全国58家晚报的老总们。30年前,当新民晚报首次作为东道主,在沪举行全国晚报年会时,出席者仅6家。而现在,1992年11月18日,正式加入中国晚报大家族的成员已近六十,从而使“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七届年会暨全国晚报第十次经验交流会”成为晚报界的一次空前盛会。为中国新闻事业和晚报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的晚报协会会长赵超构去年与世长辞,不能亲自在新落成的新民晚报大厦接待全国同行,为大会带来了深深的遗憾。因病未能赴会的中国晚报协会常务副会长顾行  相似文献   

5.
早报、晚报 目前上海有<新民晚报><新闻晚报>两份晚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和<青年报>3份早报,尤以早报市场的竞争最为激烈.相比北京的两份晚报、5份早报,上海早报市场留有的空间较大. 2003年<新闻晨报>广告收入升至4亿元,而<新民晚报>广告则由高峰时的8亿下降到6亿.复旦大学研究传媒经济的教师朱春阳认为,早报与晚报广告收入的此升彼降,实际上是报业主导权的争夺.报业市场细分后,晚报的市场在收缩,但有个基数,不会有太大滑坡.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底气     
读9月20日<新民晚报>B38版的"编读视点",感慨良多. 今年9月1日,是<新民晚报>诞生76周年纪念日.这份老字号晚报,在中国新闻史上,其地位是赫赫有名的.  相似文献   

7.
上海两张晚报的新近改版与竞争无疑是今年以来上海报业市场上最精彩和最引人瞩目的事件之一.6年前,<新闻晚报>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创刊的,拉开了晚报市场竞争的序幕.当时<新民晚报>正处于如日中天的地位.今年5月18日,传统的<新民晚报>以"革新者"的姿态开始"破釜沉舟",全新改版.而<新闻晚报>6月12日赶在欧洲杯足球赛开赛当天改版.  相似文献   

8.
苏雪峰 《新闻传播》2010,(2):115-115
《北京晚报》是北京都市报晚报的领军报纸,《新民晚报》在上海独步晚报市场。研究《北京晚报》和《新民晚报》的社会新闻,对于了解京沪两地的文化内涵,了解两地的办报理念,寻找在两地办报的无竞争空间和借鉴两报的社会新闻报道手段和方法,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打工6个年头,已当了 3年新民晚报的特约通讯员,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慢慢品尝。晚报原总编辑丁法章同志在特约通讯员聘任大会上的讲话时时激励着我──外来民工成为晚报的特约通讯员,是我们新民晚报的新景象,它体现了我们海纳百川的精神……兴奋之余,我也暗暗发誓一定要当好上海300万外来民工的“旗手”。 斗胆与晚报交朋友 以前读书时便喜欢写写画画,到上海后仍乐此不疲。但只是向我所在区的宝山报、宝山电台等区内媒体投稿,对新民晚报这样名誉海内外的“重量级”媒体总有一种敬而远之的心理。机会出现在1996年…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晚报赴上海新民晚报学习交流采访团全体成员,圆满地完成了为期两个月的学习任务,不久前返回乌市。为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学习新民晚报办报经验,乌鲁木齐晚报于今年5月下旬派出编辑部主任张涛、记者部副主任尹继民等六人前往上海取经。在新民晚报社两个月学习交流期间,取经者分别在新民晚报新闻编辑部、经济部、政教部、文化生活部、专刊部和群工部,与新民晚报同仁共同采访编稿,学习他们的办报特色和办报经验,相继在新民晚报发表消息、通讯叨篇。新民晚报在社会新闻版专门开设“新疆记者看由城”专…  相似文献   

11.
在上海,晚报市场上主要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新闻报》系列报纸针对《新民晚报》展开的竞争。《新闻报》系列包括《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三份报纸,《新闻晨报》是上海早晨零售量最高的日报之一;《新闻午报》登载了上海独一无二的各地卫视节目表;《新闻晚报》自称新一代都市晚报,“更好看,更好用”是它的目标。虽然从目前的格局来看,《新闻报》还不能动摇《新民晚报》的老大地位,但是从其节节上升日益逼近《新民晚报》的广告量来看,新闻报系列前途无量。虽然晚报的竞争影响到的读者最多,但是如果就竞争程度来看,上海市内的三份文化娱乐周报《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上海一周》之间的竞争才是最为激烈的。  相似文献   

12.
“晚报现象”引发的思考高云才思考一:“晚报现象”标志着晚报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笔者在上海进行报业调研时,惊讶地发现上海市民在售报亭排队等候购买新民晚报的现象,这在全国其他城市是不多见的。这张报纸目前发行量为160万份,其中95%是通过零售和读者自费...  相似文献   

13.
我国各地创办的晚报最初的报头字有不少是领袖人物和社会名流题写的,《北京晚报》、《郑州晚报》和《南宁晚报》是毛泽东题写的报头,《今晚报》是邓小平题写的报头,《羊城晚报》是叶剑英,《长沙晚报》是胡耀邦,《乌鲁木齐晚报》是茅盾,《福州晚报》是赵朴初,《泉州晚报》是胡乔木,《齐齐哈尔晚报》是启功,《西安晚报》和《南昌晚报》是舒同。上海《新民晚报》的报头是从孙中山先生遗墨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信息     
全国晚报第一期新闻研讨班在榕开学全国晚报第一期新闻研讨班于4月15日在福州开学。31家晚报和有关方面的44位新闻工作者参加了该班学习.正在福州参加全国晚报短新闻大赛初评的评委和特邀顾问出席了开学典礼。中国晚报协会常务副会长颐行,新民晚报顾问、前总编束纫秋,天津今晚报总编李夫等一致认为,举办这种研讨班是我  相似文献   

15.
我喜爱阅读《新民晚报》,也十分钦服《新民晚报》全心全意为读者着想、满腔热情为读者服务的精神.因为它在许多晚报放弃在晚间出版传统、改为早晨出版的浪潮中,仍然挺立潮头,坚持晚报在晚间出版,让读者在当日晚上能够读到当天发生的重要新闻.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广受读者欢迎的.  相似文献   

16.
新民晚报社的老社长赵超构同志逝世已近两年。他的逝世是上海以至全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但他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一是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林放式杂文”,如椽巨笔,犀利隽永,篇篇是警世华章;一是留下了丰富而全面的办报思想,特别是办好社会主义晚报的思想和经验。新民晚报社已经把他有关的文章、讲话汇编成《我们应当怎样办晚报》一书发行,引起了全国晚报界的重视和研究,也引起了全国新闻界的  相似文献   

17.
杨南 《新闻传播》2006,(5):33-33
《新民晚报》是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的面向广大市民的综合性报纸。可以说,它是目前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晚报,也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晚报之一。它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为办报方针,代代传承“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文脉。在内容上,力求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读性,成为上海市民和海内外华文读者的知心朋友。  相似文献   

18.
2001年中国晚报新闻奖业已评定.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天津今晚报、重庆晚报、扬予晚报、齐鲁晚报、深圳晚报、武汉晚报、钱江晚报、泉州晚报等132家晚报共推荐了645篇新闻作品参评.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按照"导向正确、题材重要、真实准确、新鲜及时、文字精炼、可读性强"的2 4字评稿标准,从中评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晚报特色"的"三特"精品.认真分析这些精品,从中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将有助于提高晚报质量,增强晚报的吸引力、公信力、亲和力和影响力,从而增强晚报在报刊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上海新民晚报复刊一年多,发行数字从五十多万份增加到一百一十多万份,受到了较多读者的欢迎,原因是多方面的.报纸总是以报道新闻为主,因此,研究一下晚报的新闻,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 报界同志说晚报的新闻面较广;通讯员反映给晚报写稿颇难,它要更短更实;广大读者则认为晚报新闻又多又快又有趣.这些说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报新闻的特点;因为晚报不但要反映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经济新闻,更多的是要从社会生活和群众的角度去报道那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新闻.它着眼点往往不大,许多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读者可以看  相似文献   

20.
新民晚报原总编辑、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束纫秋先生,在他非凡的九十载人生旅程中,后大半辈子近乎都是在晚报岗位上度过的.他对中国晚报事业的贡献,委实达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程度.老束为人低调,处事谨慎,不事张扬,他对晚报事业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全部倾注在平素对工作"安心、热心、专心"的实际行动之中.这"三心",可以说是老束对社会格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最好诠释,也是他成功人生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