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是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公平与效率矛盾,推进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思路和对策,具有人民性、开放性、辩证性、创新性等理论特色。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公平效率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推动了我们党的思想解放进程,实现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突破;推动和促进了西部大开发进程;为解决收入过分悬殊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是实践的产物,又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并随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效率的伦理辩护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效率本身所具备的合目的性价值,效率对于人的存在和幸福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二是追求效率的经济行为同时意味着必须是一种道德行为,因而蕴涵着深刻的伦理价值,有助于塑造经济主体的道德人格和强化经济主体的道德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效率与公平问题作了科学分析。然而,从过去社会主义实践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邓小平同志正本清源,他始终把效率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他的共同富裕的思想丰富了社会公平的内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思想,并把邓小平同志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思想进一步具体化。  相似文献   

4.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社会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正确理解和处理它们的关系将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主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理解效率与公平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并认识到随着实践的发展。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也应该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代中国解决公平与效率矛盾的社会基础。在这种基础范式下型构的公平效率观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中和政治强力与市场手段片面化,化解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的方法论价值、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观的理论价值、人类历史发展的路径指向价值。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并确立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公平效率观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有一个从提出到逐步成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学习效率,应全面了解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理解工本概念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论效率与公平的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协调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和借鉴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西方学者在效率与公平问题上虽不乏真知灼见,但囿于意识形态和方法论上的局限,不能合理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效率与公平及其实现机理具有一般市场经济共同的特点。市场经济的公平有“市场内公平”与“市场外公平”之分,“市场内公平”与效率是同一的,但“市场内公平”的运作会导致收入的不平等,因而需要“市场外公平”的矫正和补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两次分配”,借助“两种调节机制”,完全可以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和任务。实现社会公平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不是抽象、绝对的,而是具体、历史的。它们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公平与效率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种统一处在不断调整当中。可以说,什么时候比较好地处理了二者关系,我们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二者统一成效如何,主要看是否有助于生产力发展和民生改善,是否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政治和谐思想根植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所代表的相合不散的内核精神,所包含的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自身之间和谐的丰富内容,所体现的"和为贵"的独特价值是毛泽东政治和谐思想最丰富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和谐社会的表现是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并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无上境界的和谐思想,为毛泽东的政治和谐思想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社会主义国家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等三个方面。它的构建包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功能;以人为本,对中外文化加以整合,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多种形式为载体,加强全民思想教化,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等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社会各个方面应大力支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一个民主善治的社会、秩序法治的社会、正义公平的社会、友好宽容的社会、诚实守信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解决社会上不和谐的因素,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和谐因素,只有解决了这种经济利益关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永久和谐。  相似文献   

14.
整合、人文、创新是和谐的三个基本环节。整合是和谐机制的基础, 人文是和谐机制的方向, 创新是和谐机制的动力。从这三者的关系看, 整合、人文、创新在比较中并存, 又在互动中统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发挥好三者的作用: 以整合为基础, 奠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以人文为导向, 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 以创新为动力, 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强化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不和谐。然而,追求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这一追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思想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最终目标的思想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关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未来和谐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的思想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探讨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精神的背景下,我国法治文明的和谐发展模式可以构想为“会通-创新”,即古今会通,探寻中华法系和谐理念的当代建构;中西会通,促进移植法律与本土文化的和谐兼容;制度与观念会通,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法律文化观;区域会通与城乡会通。协调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发展的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理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人类向往的理想社会,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设想;实现社会和谐既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而且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仪作为待人处事,进行社会交往的手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礼仪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礼仪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加强礼仪建设应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张华东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2):16-19,37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包含了异化的定义、劳动异化的根源、劳动异化的四个环节、劳动异化的后果以及劳动异化的消除途径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实现社会和谐,一要促进生产力又好又快地发展;二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三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四要科学协调劳资关系;五要为人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六要在全社会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