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到鲁迅,人们总体感觉之一就是“骂人”。但鲁迅是否真的骂人?又为何骂人?又是“骂”的什么人?鲁迅“骂人”的用心之良苦,用意之深远。鲁迅纯然是怀着对中国民众的真诚关心,怀着对中国社会的深重忧虑,怀着对中国明天的热烈向往,而拿起战斗的笔进行猛烈战斗,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的。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说骂人也是艺术,他有专文论述骂人的功夫。如何骂到对手心服口不服,说不出话气得跳脚。与之相对应,鲁迅当年骂梁实秋为走狗,不仅为走狗而且是资本家的而且还是乏走狗,此文收入中学课本。当时读得稀里糊涂,不知所以然。  相似文献   

3.
理清《拿来主义》的写作思路后,学生自由地诵读文章.有学生认为,鲁迅的语言刻薄了点,甚至带着点"粗俗",更有"混蛋""废物"等骂人之词.如此不顾风度的语言能与鲁迅的大师身份般配吗?本文算得上一篇经典杂文吗?因此,课堂上,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进而鉴赏大师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的回答是:“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坟哦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先生的话虽是就怎样做父亲而言,却同样适合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除却进化的观点不谈,鲁迅先生所说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把它放进当下的中学语教育中来看,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起名     
男孩过百日,一家人聚在一起讨论给男孩起名字的事。孩子他爸发话了:“我家世代人丁不兴,我儿子的名字一定得好好想想。据乡里风俗,名字起得越贱越好。不知大家有没有好的主意?”大姨妈说了:“我看就叫若草。这名字念起来又有文气,又合你的要求———贱。鲁迅先生不是说过‘我宁愿做地下的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吗?”大姨妈是家里唯一的高中生,她的话自然有点分量。说完后,她不禁自我欣赏地点了点头。“这可不行,人家鲁迅是大文学家,用他文章里的字来起名,这能贱么?”舅舅马上起来反驳。他摸了摸下巴,慢条斯理地说:“不如叫狗儿吧。我们骂人,…  相似文献   

6.
1924年的今天(3月25日),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发表。今天有很多人认为鲁迅先生就会骂人,是个愤青。但是我想说,他在骂人这个问题上七成骂的是对的,有很多劣根性确实应该批评。既然骂人,就会有人回击,有人回击那就要战斗,战斗就会误伤很多无辜。人一旦进入战斗状态,有时就不管不顾了,逮着谁就冲谁开两枪。所以鲁迅先生虽然骂了很多该骂的人,但是因为当时他一通扫射,也有人确实是躺着中了枪,比如梁实秋先生、林语堂先生、梅兰芳先生等。但鲁迅先生在其他方面,包括在文学创作上、在翻译文学作品上、在学术上确实  相似文献   

7.
《琐忆》(人教社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一文,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叙述,语言畅达、情文并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保留篇目。但文中也有一些小毛病,斗胆指陈如下:1.标点方面①“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从“如何……如何……如何……”句式看,“如何脾气大”和“爱骂人”之间的逗号应改为顿号。②“‘唔,有这回事,’鲁迅先生说。”后一个逗号应作句号。③“‘真个姓唐,’我说。”句中逗号应作句号。2.词语方面①“正当想见而又不敢去见的时候,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  相似文献   

8.
出于友谊和同情,鲁迅于1933年1月下旬开始为黎烈文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投稿。其时,热河战役爆发,各种言论层出不穷,鲁迅在对一些文人的错误言行进行批判的同时,转弯抹角地批判了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邵洵美却在《文人无行》中说当时的文人是"没有职业才做文人的",并且"这般东西便永远在文坛里胡闹"。对于邵洵美这种为国民党"帮闲"的行为,鲁迅作《各种捐班》《登龙术拾遗》进行还击:骂邵洵美为"捐班文人"、"盛家赘婿"。结合鲁迅骂邵洵美可以知道,鲁迅骂人具有以下特点:(一)奋起还击,(二)并不主张"扑灭‘漫骂’",(三)"砭锢弊常取类型",(四)"以一击制敌人的死命"。为了正确地理解、评价鲁迅的这类骂人杂文,我们有必要采取业余和专业两种读法。  相似文献   

9.
一、鲁迅为反"复古"而"骂人",体现了进步的社会发展观鲁迅"骂人",主要是着眼于社会的,尤其是针对封建传统意识中抱残守缺、停滞保守思想而发,是为了社会的进步,体现了进步的社会发展观。我们先来看他"骂"圣人孔子。在鲁迅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佩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先生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  相似文献   

11.
汪中善骂考     
汪中可以说是清代中期最具争议的学人。他喜好骂人,又每遭人骂。当他去世后,诸家为他作墓铭行状,使他好骂人的轶事流传纷纷。而他的儿子汪喜孙(字孟慈,1786-1848)则屡屡辨言诸家记载失实,极力想为其父洗雪掉这种不讨人喜欢的形象。这样一来,汪中骂人与被骂的实情究竟如何?也就成了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者常常提及的话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整理出版了《新编汪中集》,搜集有关汪中的材料比较齐备,借助此书,再配合其他相关文献,围绕汪中骂人与被骂的种种传说的迷雾,或可稍稍揭开一二层。  相似文献   

12.
<正>我是鲁迅的长孙周令飞。我们家的神技能是什么?写作?骂人?无趣?严肃?不存在的。我家的神技能大概就是,隔代留下的强大基因,神似的外表,有趣的灵魂,以及率真随性的脾气和生活态度。鲁迅跟我们课本里看到的眉头紧锁、特别严肃的人完全不一样。他其实是一个有思想,也很有生活趣味的人,他有高大上的一面,还有亲切幽默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前一阵子,有些人一讲到鲁迅,总是先大大感慨一通过去如何神化鲁迅,然后把鲁迅本人牵连进去,贬低一番,大意是说鲁迅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不能批评?好,于是就"批评",批评的内容则是鲁迅"好斗"、"喜欢骂人"、"没有写过长篇"、"阿Q是概念的产物"、"国民性批判源自西方传教士那里",因而并不"伟大",他的时代"早已过去"等等;言语之间还透露出"要和他比试一下,可能还不如我呢"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谁? 这是近年来人们一直试图回答但又很难回答的问题.小时候,淘气的鲁迅是亲邻眼中的“胡羊尾巴”;成家立业以后,发妻朱安和“小朋友”们敬重而又不乏亲切地称他为“大先生”;《两地书》时期,鲁迅内心深处最温柔的一面被唤醒,并外化为可爱的“白象”;他不修边幅,常常是一副蓬头模样示人,所以,在朋友圈子里又有“猫头鹰”的绰号;透过鲁迅异类而充满反抗性的文章,瞿秋白发现他是喝着狼奶长大的“莱谟斯”;在自题诗中,他甘愿做一头俯首劳作的“孺子牛”;在崇拜者眼中他是旗手、战士、先驱、导师、革命家;在敌对者眼中他又变成“世故老人”、“持矛把盾”的好斗者、以骂人为乐趣的无聊“小人”、“掮客”、“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可以说,遵循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迁延流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活的不同侧面,鲁迅的“影像”一路如走马灯般“播撒”、“延异”,也充满了层层叠叠的矛盾、悖论与谬误.  相似文献   

15.
在讲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有学生下课追到办公室问我:老师,为什么有人说邵洵美不是个坏人,还做了许多好事呢?看到学生满脸真诚中透着疑惑,我心中一怔,反问道:谁说邵洵美是个坏人?学生昂起头说:鲁迅说的。说完,先指着课本中“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一行。又指着课文下边“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的注...  相似文献   

16.
另类作文     
阳光,穿过窗外的玉兰树斜射在教室里,教室里鸦默鹊静。“同学们,今天我们这一节课的任务就是两个字:骂人。”我的这个开场白。就像往油锅里撒了一把盐,我的那些可爱的弟子们一个个都大惑不解:“骂人?上语文课骂人?不可能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前些日子,收集文章更齐全的新版18卷《鲁迅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鲁迅先生,又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中心。曾几何时,我国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人“骂”鲁迅的文章,好像大有要骂倒鲁迅之势。前些年主要是台湾和海外的一些人士,近几年来,国内也有不少人跟着起哄——说什么“鲁迅是某种政治力量捧出来的,他的著作一无是处,他的小说只有政治性,没有艺术性;他的杂文,除了骂人,一点价值都没有”。这些论调出自台湾和海外的一些人,倒也可以理解。可惜的是我们国内一些人,也跟…  相似文献   

18.
罗献中 《学语文》2009,(1):18-18
鲁迅的小说《祝福》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祝福时节的一个傍晚。“我”听到鲁四老节家的内室里有人在议论着什么,然后又昕到鲁四老节边走边高声地骂人。“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怀疑与自己的到来有关。正在惶惑之际,碰巧鲁家的短工前来冲茶,于是就向他打听内情。短工神态“淡然”地回答了“我”的几个询问。原来是鲁四老爷家里以前的女工祥林嫂在祝福前死了。  相似文献   

19.
苗体君 《教育艺术》2006,(10):40-41
最近翻阅了许多人物辞典,如:《社会科学人物辞典》、《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等传记辞典,书中竟然没有世界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的辞条,这让我十分惊诧,鲁迅先生一生以骂人而著称,在谈到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时,鲁迅先生还提到并称赞了沈从文。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