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鲁迅为反"复古"而"骂人",体现了进步的社会发展观 鲁迅"骂人",主要是着眼于社会的,尤其是针对封建传统意识中抱残守缺、停滞保守思想而发,是为了社会的进步,体现了进步的社会发展观.我们先来看他"骂"圣人孔子.在鲁迅笔下,孔圣人的形象不佳,不但"伪""巧""滑",而且是个碰壁的人物.谈到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活动的,是他"祖述尧舜,欲以治世弊",可见他对待"治世弊"是主张向后看的,是希望回到尧舜那个时代去:而结果是"道不行",他的主张并没有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说到鲁迅,人们总体感觉之一就是“骂人”。但鲁迅是否真的骂人?又为何骂人?又是“骂”的什么人?鲁迅“骂人”的用心之良苦,用意之深远。鲁迅纯然是怀着对中国民众的真诚关心,怀着对中国社会的深重忧虑,怀着对中国明天的热烈向往,而拿起战斗的笔进行猛烈战斗,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的。  相似文献   

3.
前一阵子,有些人一讲到鲁迅,总是先大大感慨一通过去如何神化鲁迅,然后把鲁迅本人牵连进去,贬低一番,大意是说鲁迅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不能批评?好,于是就"批评",批评的内容则是鲁迅"好斗"、"喜欢骂人"、"没有写过长篇"、"阿Q是概念的产物"、"国民性批判源自西方传教士那里",因而并不"伟大",他的时代"早已过去"等等;言语之间还透露出"要和他比试一下,可能还不如我呢"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社会发展观是其在"进化论"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内容则包括:科学的社会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立人"观,"拿来主义"的开放观等。尤其是他对人的精神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论述,对我们建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下流行的教学模式野是一次社会进步冶近10年间,涌现出了一批教学新模式的"草根典型",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新绛中学的"半天授课制",等等。这些模式体现了课改10年的重要成果。新模式体现最先进的价值追求,是一次不可逆转的社会进步。"为什么说它是一次社会进步,因为它有三个基石:第一,哲  相似文献   

6.
理清《拿来主义》的写作思路后,学生自由地诵读文章.有学生认为,鲁迅的语言刻薄了点,甚至带着点"粗俗",更有"混蛋""废物"等骂人之词.如此不顾风度的语言能与鲁迅的大师身份般配吗?本文算得上一篇经典杂文吗?因此,课堂上,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进而鉴赏大师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骂人,确实是惹人讨厌的,不但当时的正人君子深恶痛绝,今天的宽厚长者或少者也常常不以为然,认为如今文坛纷争正是其谬种流传。其实套一句老话:使无公在,不知有几人称王称帝。正因为有了鲁迅的骂人骂世,才照出了种种鬼魅者的原形,使后来那些又做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混混儿感到了作伪的困难。但是,我们又是否做过深层次的思考:鲁迅为何如此喜欢骂人?又为什么要骂人?而我此文的论述也旨在就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迅和胡适的"和"是统一在其现代文化理念上的"和",而他们的"不同"则是在"和"的前提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具体的文化方法和策略的差异上。鲁迅与胡适的"和而不同"恰好说明他们作为觉醒了的"真的人",在确立了现代文化理念之后,其主体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这确保了五四新文学在其后的继承与发展中并没有被定于一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9.
前苏联花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花手段。"儿童的健全人格离不开自我责任心的培养,如果一个人连"自我"都失去了,一切就都失去了基础和根本。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我们教师应该时刻呼唤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发展是绝对、无条件的,发展是永恒主题,发展贯穿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全过程.不同的发展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确立了风格各异的发展布局.改革开放前30年,提出了"运动发展观",确立了均衡发展布局;后30年提出了"改革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先后确立了"非均衡发展布局"、"三位一体"发展布局和"四位一体"总体发展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结构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发展观来源于发展的实践,并随着发展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形成了由"一"到"多"、由"点"到"面",内涵不断丰富的发展观。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的发展观,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发展观,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发展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四个建设"协调发展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审美取向可以提挈为四维:"尚新"、"主用","崇力"、"弘真"."崇力",即"以力为美",是鲁迅审美化"社会话语"的主旋律,是鲁迅关于"美本质"问题的深刻体认,也是鲁迅创作风格的显著征象.鲁迅"以力为美"的审美取向迎应了中国近现代救亡、启蒙的历史使命的吁求,有久远的感召力和型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伟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Z1):33-35
"横眉冷对千夫指",战斗的鲁迅,大半生从事教育工作的鲁迅,也把他那锋利的匕首和投枪投向了陈腐落后的、反动的中国旧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鲁迅先生一直把教育界作为他主要的战斗阵地,使他成了一名反对旧教育的英勇战士.在浙江,他反对封建顽固派夏震武推行的奴化教育;在北京,他是女师大进步学生运动的向导;在厦门,他与既崇洋又尊孔的厦大校长激烈交锋;在广州,他怒斥国民党政府"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积极营救被捕的进步学生,失败后愤而辞职.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大量与教育有关的文章.正是这些,构成了鲁迅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他的"匕首和投枪"的风格也是鲁迅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杂文"不是政治判决,而是别一样的"文学",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一生就是"杂文的一生",其杂文的历史"过程"性折射了鲁迅本人的思想成型与丰富。行走于"杂文人生"中的鲁迅,同时又通过对"杂文"的写作实践不断体悟"文学"的意义,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作为"杂文人生"的历史过程,鲁迅的文字从一般文明现象的批评发展而为整体制度的对抗,而在文字演变的背后,则是在现实社会各种阶层和群体中,不断寻求自我认同与差异甄别的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15.
理性主义发展观的基本信条可以概括为:(1)人类历史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类理性的进步;(2)人类理性就是在牛顿的物理学探究中得以典型体现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在方法和逻辑上体现为自然科学方法,它是人类知识探究的统一方法;(3)理性的进步(或知识的进步)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全面进步,知识的进步势必导致道德进步。这些基本信条貌似有理,实际上在其背后隐藏着很大的危险。对理性主义发展观进行重新审视及超越,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24年的今天(3月25日),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发表。今天有很多人认为鲁迅先生就会骂人,是个愤青。但是我想说,他在骂人这个问题上七成骂的是对的,有很多劣根性确实应该批评。既然骂人,就会有人回击,有人回击那就要战斗,战斗就会误伤很多无辜。人一旦进入战斗状态,有时就不管不顾了,逮着谁就冲谁开两枪。所以鲁迅先生虽然骂了很多该骂的人,但是因为当时他一通扫射,也有人确实是躺着中了枪,比如梁实秋先生、林语堂先生、梅兰芳先生等。但鲁迅先生在其他方面,包括在文学创作上、在翻译文学作品上、在学术上确实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会发展一般理论入手,分析了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突出阐明了江泽民"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思想是和毛泽东、邓小平社会发展观一脉相承的,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从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区隔理论角度来看,鲁迅的观影行为引领了当时都市新兴小资产阶级中的先锋群体的习性与趣味。看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行动,体现了鲁迅社会轨迹的变化。鲁迅的观影行为,不仅局限于"看电影",他还通过写作传播自己的电影趣味和价值观,特别是对左翼电影理论的翻译和对左翼电影的支持,彰显了鲁迅作为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的习性,也与上海活跃的文化市场所形成的知识分子场域相关。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相距二千多年的两位文化巨擘。司马迁及《史记》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司马迁是"文豪"和"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真知灼见。但鲁迅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偏谬与误读,如指认司马迁是"道家",因记忆错误而张冠李戴等。总而言之,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说,可谓洞见与误读并存。  相似文献   

20.
从近代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历程到发展理论的演变,从传统的发展观、综合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的不断反思、矫正、拓展和深化,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以往发展观的"扬弃",是我党对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