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社会调查了解了农村居民接受社会养老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了农村居民的参保意愿和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探讨了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主线) 社区养老保障(辅助) 家庭养老支持"的复合型模式转型,同时明确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主导地位,加快立法,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2.
赣州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赣州市在推进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方面加强了法律宣传,加大了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初步完善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也存在养老机构数量少、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匮乏、医疗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等问题。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就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险事业。  相似文献   

3.
在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关爱服务力度不断加大、服务普惠面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本文分析了淄博市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情况,从社区居家养老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供不应求、社会组织难以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亟须加强等方面阐述了淄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通过建立社区居家养老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及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等措施,以达到积极推进淄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使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二元Logit模型,研究了社会支持的不同主体对流动老人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因素对流动老人自评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对流动老人的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支持中的情感支持,其次是政府支持因素中的参加医疗保险的地点和社区支持中的医生随访。研究结果还发现户籍制度是阻碍流动老人健康的重要障碍。对此,应当鼓励家庭成员给予流动老人更多的情感支持,鼓励流动老人积极主动地融入社区;社区加快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提升流动老人健康服务数量和质量,加快推进医保异地报销机制改革和医养结合。政府应完善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打破城乡户籍二元制度,重点关注农业户口流动老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家庭支持网与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乡土资源与现代社会保障视角看,家庭支持网在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但又相对有限的作用,其在农村空巢家庭养老中的角色需要进一步发掘。借助政府公共力量的投入重新发掘这一乡土资源,强化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可为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缓解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养老保险制度是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实际支持,在老年人社会支持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养老保险制度的"二元性"特点带来了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公平问题。因此,不仅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缩小城乡间老年人社会支持的距离,还要转变养老双轨制,促进城镇内部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公平发展,从而最终实现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公平、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进城务工,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家庭养老功能也开始不断弱化。因此,加快建设和完善科学可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实现我国农民老有所养、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我国农村未来老年人养老方式应在继续鼓励老人自养、家庭赡养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大力推进养老社会化体系建设,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和其他保障措施形成统一体,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8.
胡亚光 《湖北教育》2014,(12):10-11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不仅可行且意义深刻.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养老社会工作的立法支持和资源支持.农村社区应通过对社区干部系统的培训,积极推动他们参与农村养老社会工作.同时,各类社区组织加大宣传教育,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9.
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使农村代际关系出现权力下移,老年人权威全面丧失,中间一代责任缺失明显,代际关系朝理性化方向发展。传统法律政策的废除、道德力量的削弱以及村庄舆论的解体,是代际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重新建立稳定和谐的的代际关系,应逐步推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社区养老建设,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家庭代际伦理。  相似文献   

10.
2019年,国家统计局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系列报告中指出:老年型年龄结构形成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是新时代农村振兴建设中面临的挑战。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镇发展,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更需要在新农村振兴建设中建立社区养老体系,依托社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护理、卫生保健以及陪护慰藉等主题明确的养老服务,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保障。鉴于农村乡屯村落分布较散、空间距离大,所以农村应集中养老建筑空间的布局,提高村镇养老建筑空间的利用率,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养老需求。在此背景下,以《建筑设计方法》一书中的理论与新农村实际需求进行新农村社区养老建筑空间的专题设计教学,有利于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的这种养老模式的功能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构建完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从而妥善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农村养老问题在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显得格外突出,迫于现实的考虑,家庭养老模式依然是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主要选择。如何因地制宜探索和实践适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农村养老新模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模式必须遵从农民的需求和意愿,达到以农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公共服务均等化。本文以6省194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托,认为农民基本养老需求呈现"一强多样"的局面,社会化的养老方式越来越为农民所接受。年长者比较认可子女养老和社会养老,但不同地区的农民养老选择差异大,西部农民更认可社会养老方式;养老给农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政府必须履行农村养老公共服务的责任,并针对东、中、西部的特点开展农村养老制度的创新设计。在培养和完善农民公共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养老文化,逐渐构建一个多元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未富先老特征十分明显,传统混合养老模式陷入窘境,乡村社区集中养老已成为缓解城市养老问题的一剂良方。以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乡村社区养老模式的社会基础,指出了推行乡村社区养老模式的效益优势。并站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乡村养老社区建设应坚持的原则,同时设计了推行乡村社区养老模式的具体措施,从而使该乡村养老社区更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破解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老人这一弱势人群正日益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从心理学角度关注留守老人,分析儿女远离给他们带来诸多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亲情疏离、生活无助、文化贫乏、交往单调、心态悲观等方面,并主要从心理关爱的角度提出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两方面的建议,并具体提出6点措施,以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农村养老护理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性的,需要社会共同应对的公共问题。二战后的日本在应对农村养老护理风险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借鉴这些经验,应该做到珍惜机遇,稳步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强化法制保障,提高农民的稳定预期;以县为主导,以农户家庭为核心,创建县乡村一体化的养老风险应对组织体系;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为应对农村养老护理风险提供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17.
江苏作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先行先试地区,在探索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对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尤其与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比,目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存在保障水平低、统筹层次不高、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各地财政补贴差距较大、财政补助不及时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家庭养老是当代中国农村传统养老保障的一种重要养老模式。如何培养、发展和完善家庭养老模式,探讨中国农村的养老路径,对构建中国和谐农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市场化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也为有效开展志愿者服务提供参考路径,对宁波鄞州区一家市场化养老机构中的97名老年人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志愿者服务的重点:注重提供精神文化上的服务,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帮助老人寻求家庭支持等。  相似文献   

20.
推动城乡养老保障整合、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确保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是不断建构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在确保农村老人稳定而有尊严的生活这一原则指导下,构建农村社会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老人自养的多维一体的养老保障格局,是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体系建构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