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县有位农民通讯员,一次让我修改稿子。稿中说陈庄乡三道山村有老两口,在为独生儿办婚事前夕,儿子突然得病死去。老两口为此重病缠身,未过门的儿媳妇感到老人需要人照顾,就只身来到三道山当老两口的干女儿。她的精神感动了老人的一位年轻的远房侄子,两人在接触中产生了爱情。后来老人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我问他:“这事完全真实?”他坚定地说:“我对你哪能说  相似文献   

2.
热爱     
我是一位农民通讯员,4年发稿100多篇.我的体会正象爱因斯坦说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开始写稿时,我总感到周围发生的一切事都很平凡,没什么可写.一位队长田玉昌为了本村五保户生活得更好,竟把自己17岁的儿子给了这两位五保老人。这既给两位老人晚年带来了欢乐,又给村上农户减轻了负担,于是我写了篇《共产党员田玉昌送子赡养  相似文献   

3.
我编《中华通史大历典》·戴作民一位老人送上门的选题1989年夏,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我的办公室,用满口河南腔对我说:“我叫王可夫,是河南郸城县图书馆的干部。我正在编一部公历与各少数民族历法相对照的历典,现在缺藏历部分。到处打听,...  相似文献   

4.
读了《出版工作》1983年第12期中的《老糊涂遭遇的小事情》一文,不禁使我忆起去年4月发生在我们门市部的一件事情: 有天上午,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同志来到我们柜,拣了一本人卫版《实用内科学》上册翻看着,接着又看看下册,满意地买下了。他一边付款一边对我说:“这部书我想买多时了,还常托人从外地带,可一直没能如愿,今天真是凑巧,终于在你们这里买到了!”说完,老人道谢走了可是,三天后,这位老人又来了。他一见着我就连声致歉。原来,老人的大儿子出差到外地刚回,也给他带回了这套书,因此想退掉三天前在我们这里买的那套书。  相似文献   

5.
有个青年总是抱怨自己一无所有、一文不名,终日愁眉不展。有一天,他这样问一位老人:"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穷?""穷?你已经很富有了啊!"老人由衷地说。"这话从何说起?"年轻人问。老人不正面回答,反问道:"现  相似文献   

6.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老者,骑着一头青牛,走在西去的路上。据太史公司马迁记载,老人出西关时,一位叫喜的关令尹认出了他,对老人说:“子将隐,强为我著书。”大意是您别就这样离开我们,总得留点文字给后人呀!老人不得已,在关上住了一夜,留下了一篇五千言的著作,名曰《道德经》。  相似文献   

7.
《青年记者》2009,(20):5-5
据中央电视台,中国最后一位开国上将吕正操于10月13日逝世.享年104岁。吕正操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57位开国上将中最后一位离开人世的老将军。他曾任张学良的秘书、参谋处长,“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吕正操率部转投中国共产党。在生前的一次采访中,吕正操老人说:“我一辈子,就是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三件事。”  相似文献   

8.
游江 《四川档案》2015,(3):21-21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残疾老人,来到社保窗口满心欢喜地对我说:"今年,我满60岁了,终于可以领养老金了!"可是,在交谈中我发现老人身份证和档案中的出生时间、姓名都不一致。当我告诉他因信息不符,需核对后才能办理退休业务时,老人满脸的喜悦顿时变成了满脸的焦虑……这位老人的问题并非个案,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举不胜举。档案伴随我们一生,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结合工作经历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有一天,我外出办事,办完事,已近中午.我匆忙赶回公司,在地铁1号线的入口处,看到一位60多岁的外地老人拿着纸条在向行人问路,行人回答后就匆匆走开了. 看到老人一脸茫然的样子,我知道他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走.于是,我上前同他说: "老人家,您这是要去哪里啊?"老人赶紧把纸条递来给我看.原来,老人要去的是陆家嘴方向.  相似文献   

10.
“痛饮人生的满杯”这是俄国诗人马雅科夫斯基著名诗句里的一句。一天看到中央三套播出《艺术人生》,一位名叫苏民的老人说出这句话:“做演员要痛饮人生的满杯”,一下子震撼了我。做演员如此,做一名新闻记者同样需要具备这样深沉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1.
初夏,一个人的午后,我有幸与《她们知道我来过》邂逅。这本书,是张大诺先生历时十年,对近百位高龄老人临终关怀的记录,是志愿服务温暖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遇到这样一件事:在我住地附近的公园,一位老人正在晨练。他身板直挺、步伐稳健,绕着园中弯弯的道路,足足地走了三四圈儿。然后就在空场上伸展腰肢,好像仍然不觉得疲劳。待他坐在长椅上休息时,走过来一位年轻人,跟老者搭话:“大爷,您今年高寿啦?”老人听后,迟疑好久才回答,而且显得很不耐烦。年轻人走后,老人跟我说:“这会儿有些年轻人,简直不懂事,见人老是问这问那,不答理不好,答理真的不愿意。”按道理讲,这么问问也没啥,再说这个年轻人还蛮有礼貌,老人何必这么不高兴呢?当时我有点不解。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0月23日,一位白发老人来到湖北大学校长办公室,一进门就急切地问:"这是40年代的湖北师范学院吗?"当校办的同志肯定地回答"是的"时,老人激动万分,连声说:"我可找到母校了!我可找到母校了!"  相似文献   

14.
2011年9月26日上午8点,石泉县档案馆迎来了两位慈眉善目的老妇,其中一位热情地向另一位老人介绍:“你赶快把你的情况说给他们听,他们会很快给你查你要的档案。我的档案就是她们查的,我的钱都领到手了。”  相似文献   

15.
自2004年9月甘肃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展览向社会开放以来,共接待了3000余人,他们之中有机关工作者,有部队官兵,有青年学生,还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在一批批的参观者中,最使我难忘的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那是今年4月的一天下午,虽然已是初春时节,但反复无常的天气仍使兰州十分的寒冷。在送走一批参观者后,正当我检查展厅、准备关灯锁门时,看到了一位老人仍在神情专注地看展览。他满头白发,戴着老花镜,穿着布满小兜的银灰色马夹,胸前挂着照相机,看起来格外精神。他正盯着一幅老照片,不住地微微点头。我被这位老人的神情深深地吸引…  相似文献   

16.
那是1956年的10月初,在北京阜成门内(即宫门口)西三条胡同21号鲁迅故居的东侧,新落成一座规模宏大的鲁迅博物馆。一天上午,当我前往采访时,忽然见到一群人拥簇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急忙赶上去打听,方知是鲁迅生前的挚友内山完造先生。他是特意从日本赶到北京,参加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听说,这位70多岁高龄的老人下飞机后还没有顾得上休息,就急着来到这里,观看博物馆新陈列的鲁迅生平事迹展览。  相似文献   

17.
报刊集萃     
我曾向一位从事哲学研究的中山大学老教授提出了个很俗气的问题:"何为幸福之道?"老人没直接回答我,却递给我这句话:"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都将遇到三种人。一种是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18.
玛丽·恩迪亚耶的小说《三个女强人》感人肺腑,备受赞赏。这部小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女主人公诺拉是一位在巴黎工作的女律师,时年三十岁。在她探望远在塞内加尔首都的父亲时,她发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想不起来自己是否在这附近租过房子。诺拉的父亲已经上了年纪,是一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同时也是一个骄傲又残酷的老人。诺拉的弟弟索尼是老人最疼爱的  相似文献   

19.
文辉 《今传媒》2003,(1):79-80
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慈祥得像是身居佛门苦苦修炼的高僧。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镌刻着岁月留下的线条分明的印迹。  相似文献   

20.
我新住的小区有位年逾70的老人,他经常旁若无人,边走边高唱流行歌曲,神态如老顽童般。老人还经常邀集一群老朋友聚在一起,插科打诨、嘻嘻哈哈,甚至跑到小孩子堆里踢毽子。每天早上还可以看到他在绿化带耍太极、练气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