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安三万里     
小鲤鱼 《阅读》2023,(81):56-59
<正>《长安三万里》是一部由诗组成的电影,用168分钟的片长完整展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生,也呈现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还原出了有血有肉、生动立体的人物和故事。故事简介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城岌岌可危。被困守孤城的高适开始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往事……漫长的回忆中,不仅展现了灯火盈门的市井酒巷,  相似文献   

2.
在高适、李白、杜甫三人的相关年谱中,诸家一般认为有“济南之会”,但对聚会时间、相关诗作、前后行踪等方面存在分歧,对于高适和李白是否参加“济南之会”存在不同看法。通过研究高适、李白、杜甫、李邕等四人在“济南之会”的前后行踪,分析相关作品,可以发现:李邕是在天宝四载夏由汲郡转任北海途中路过济南,高适和杜甫参加此次聚会,三人各有诗作留下,而李白没有参加“济南之会”。  相似文献   

3.
九曲地区为唐代与吐蕃必争之地,因为它是秦汉长城的外延,安西四镇的后冲,首都长安的屏障,这里土地肥沃、自然条件良好、地理条件优越。论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诗歌为本位,深入探究《九曲词》中的意象特征在高适诗歌中所起的作用。高适河西诗歌的特点是将诗歌内容置于地域特色之中,从而突显其诗歌地域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4.
高适、岑参同为盛唐诗人,同以边塞诗著称,并且诗风“颇同”、“相似”,诗名也“不易上下”,故文学史上常以“高、岑”并称。但他们又“各有天授,自成一家”,同中有异,绝不雷同。本文拟就二人边塞诗作一粗浅比较,以期准确把握各自的风貌特质。 一 高适存诗240余首,其中边塞诗50余首;岑参存诗400余首,其中边塞诗80余首。 高诗多以幽蓟、河西,即今河北北部及内蒙古一带的战争生活为题材,岑参边塞诗则更多地落笔于安西、北庭,即今新疆一带。  相似文献   

5.
1 《资治通鉴》卷 2 0 0永徽六年 (6 5 5 )十一月条载 :武则天杀王皇后及萧淑妃 ,“数见王萧为崇 ,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 ,复见之 ,故多在洛阳 ,终身不归长安。”这段记载与事实不符。《资治通鉴》卷 2 0 7长安元年 (70 1)十月条载 :“壬寅 ,太后西入关 ,辛酉 ,至京师 ;赦天下 ,改元。”长安三年 (70 3)十月条载 :“丙寅 ,车驾发西京 ;乙酉 ,至神都。”所谓 :“京师”、“西京”均指长安。此即为武则天曾返回长安的本证。2 《资治通鉴》卷 191武德七年十一月条载 :“丁卯 ,上幸龙跃宫 ;庚午 ,还宫。”《新唐书》卷 1《高祖本纪》…  相似文献   

6.
幼童的妙答     
东晋元帝的大儿子司马绍,只有几岁时就机灵过人,父亲十分喜欢他。一天,有位官员从长安来到京城,逗笑地问他“:太阳和长安谁离我们近啊?”“常有人从长安来到京城,没听有人从太阳那儿来,长安离我们近。”次日,元帝设宴招待群臣。父亲又问他:太阳和长安谁离我们近?”他抬头看着满朝大臣,随口答道“:太阳离我们近。”元帝听了很不高兴。“我们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可不能一眼看见长安呀!”满朝大臣无不称赞。同一个问题,幼童司马绍根据不同的听众和场合,作出了不同的巧妙回答。司马绍善于推理,能从不同角度论述问题。对于同学们习辩证思维,提高语…  相似文献   

7.
前秦皇帝苻坚(公元357—385年在位),曾经在宰相王猛等人的扶助下,任人唯贤,打击豪强,广立学校,劝课农桑,使秦国大治。史载,当时秦国境内“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但是,三八三年苻坚伐晋,在安徽淝水遭到失败,前秦的统治也随之瓦解。  相似文献   

8.
小飞蛾 《阅读》2024,(Z2):78-81
<正>人文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一共五集,每一集围绕一位诗人展开,主题分别为江湖、故人、长安、边塞和仙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歌赋里的美景,开启一场“云”文艺之旅,感受中国山水之美吧!江湖·杜甫诗人西川羡慕杜甫无与伦比的用诗歌书写现实的能力,于是努力追寻杜甫的足迹,踏上了他晚年寻找安身之所的旅程。  相似文献   

9.
汉唐盛世遥相呼应,唐人诗歌中反复出现对汉代的认同,以汉喻唐是唐诗中经常出现的手法.边塞诗代表诗人之一高适的作品中,这种情况尤其明显.他的诗中出现汉代人物、地点、事迹的频率很高.从时代背景来看汉唐有太多相似性,从统治者提倡角度来说唐代一直有宗汉传统,从文人心态来说这是精神文化的传承共鸣和对大唐盛世的肯定.  相似文献   

10.
《诗·豳·七月》有句“穹室熏鼠,塞向谨户”,《诗·卫风·氓》有句“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有句“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对于句中的“穹窒”、“贰”、“兰家”,本文提出自己的解说,并论证之。  相似文献   

11.
本课的第二段是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二段,数数这一段有几句话,用铅笔作上记号。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要重视句子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因此,学习第一句,我首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在什么样的天气里,雷锋和小同学去干什么?”学习句子同时结合课文采用换词法理解“一起”的意思。然后齐读这一句。接下来指名读第二句,问:“他们走到桥边看到了什么?”学习句子同时利用投影片,理解“漫”的意思。小语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想象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在“3.7固定短语”里提出了“结构对称的习惯语(你一言我一语,你一句我一句,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东一鎯头西一棒槌)”的问题,这是一种经常使用、普遍存在而又不大引起人们重视的语言现象。笔者试图作一粗略探讨,希能引起同行们的重视,求得真知灼见,以丰富和充实语言教学内容并进一步推动语言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鉴》是一部史学名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在纪事方面偶尔也有失误之处。兹举数例,以说明使用《通鉴》也应当采取审慎的态度。 例一,《通鉴》卷200永徽六年十一月条载,王皇后和萧叔妃被杀后,“武后数见王、萧为崇,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多在洛阳”确系事实,但“终身不归长安”却非信史。《通鉴》卷207长安元年十月条载:“冬,十月,壬寅,太后西入关。辛酉,至京师。”此即为武则天曾返回长安的本证。据两《唐书》记载,武则天晚年曾在长安住过两年时间。 例二,《通…  相似文献   

14.
“四句教”既是王阳明一生理论探讨的系统总结,又是王学分化的起始。“四句教”本身的善与恶、本体论与修养论的矛盾,对王学的分化正好起着催化和导向的作用。江右一系以“复见本体为学的”,“主静”“守寂”,最后成为“守寂废照”;浙中王龙溪“超悟独得”,“从先天上立根”,结果又成为顿悟之学;泰州一系“自然率性”,“认欲为理”,却又成为自然人性论。这一走向王学乃至理学反而的结局说明:他们对王学的反叛程度与其继承程度,正好呈现着正比关系;而作为王阳明一生探讨总结的“四句教”,正是这一分化的逻辑根源。  相似文献   

15.
漫话互文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16.
曾玉华  许万林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30-1331,1342
以丝绸之路的城市体育转型为背景,分析了唐代长安城市居民结构的变化和城市的演化,探讨了唐代长安的发展对我国城市体育文化嬗变的影响.认为:市民阶层崛起主导了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加快了城市体育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唐代长安营城思想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体育多级文化体系的生成;唐长安独特的"镇集化"里坊是异质文化的载体,是长安多元体育文化生态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唐代长安坊里的"镇集化"特征对体育文化的影响,认为唐代独特的城市坊里构造与管理制度是促成唐代长安体育多元文化生态繁荣的城市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8.
做人与作文     
亲爱的同学,虽然我与你素不相识,但是,如果我读了你的作文,我可以从你的作文中读出你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信吗?这里还要声明一句,那必须是你的手写稿,原汁原味的那种哦。你可千万别以为我是个算命先生啊。有一句话叫“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你听说过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作文就好像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的气质、秉性常常会显示出来。性格活泼的孩子,他的作文里往往流淌着欢快的小溪,一路丁丁冬冬;性格沉静的孩子,他的作文宛如夜晚的月亮,安详地吐洒着银辉,均匀而静谧;开朗乐观的孩子,他的作文里总是充满明媚的阳光,每一句都是催人奋进的号角;…  相似文献   

19.
唐长安城所蕴涵的建筑文化思想表现出长安文化兼容并蓄、求实创新的文化气度 ,代表着初盛唐时代的审美理想 ,对初盛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初盛唐诗人笔下的关中景观是积淀深厚的社会之美 ,是蕴藉丰厚的文化意象。唐长安城的文化地理背景及其由宫城而皇城、外郭城 ,自上而下逐层推移的立体布局 ,赋予初盛唐诗歌高蹈雍容的气度 ,博大宽广的胸襟。长安城层层递进循环往复的方形平面建筑模式营造出刚劲稳健、明净朗练的美感氛围 ;整齐反复的节奏韵律又传递着强烈的秩序感、归属感与崇高感。大唐诗人的骄傲与激情 ,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意志、审美理想 ,就在这平整方正的布局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杜甫在其不朽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句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里的“恶卧”之“恶”应读何音?“恶卧”一词又出自何处?作何解释?无论是杜诗专集,还是唐诗选本,或是大中专、高中语文课本,都不甚统一.有注为“è”,即“恶习“恶”的,有注为“Wù”,即“憎恶”之“恶”的.有释“恶卧”一词的“睡相不好”(林家英、陈志明《中国古典诗歌选注》).有释为“秋季之夜,被子很冷,小孩儿不高兴睡在里面”(傅庚生《杜诗析疑》).其实,“恶卧”之“恶”的正确读音应为“è”,即“恶习”之“恶”.“恶卧”一词作为秦州(今甘肃天水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