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昕 《教书育人》2004,(12):16-16
那是1982年,我大学毕业留校当老师。按要求,设计了有关课程的教案。有一位热心的教授“审查”了我的讲义,在表示满意的同时,又很语重心长地指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我多次对传统理论提出质疑,但不少地方只有质疑,没有答案。特别是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答案……”这不好!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你不懂答案,你是老师,就要去研究嘛。不然,怎么叫解惑?!第二是讲义中有错别字,过去是学生可以有错别字,当了老师就不允许了:特别是要板书在黑板上的,一定要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凌建新 《现代教学》2005,(10):23-23
质疑是通过提出问题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质疑同样也是一种能力。教师需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引导学生质疑。打铁要看准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愤”“悱”之际,我觉得正是引导学生质疑的最佳时机。以下是我对质疑时机把握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4.
一、创设质疑氛围。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所以,我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对学生的质疑我的态度永远都是鼓励引导。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尤其是要重视鼓励后进生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5.
刘愈 《科学课》2010,(2):12-14
前不久,在扬州市科学新课程培训会上,市教研员给我们讲了一个教例:上课了,一个老师边喝矿泉水边走上课堂,向学生介绍说矿泉水真甜呀!很多学生都认同老师的说法。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手中拿的是矿泉水,它不是甜的。”我惊异学生的这种勇气,更叹服小小的孩子竟有那么好的质疑能力。我决定对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的质疑能力展开一次调查。  相似文献   

6.
张渊 《宁夏教育》2007,(11):70-70
曾有这样一名学生小马,经常不写作业,上课常说话,下课常欺侮别人,对教师的批评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还常与教师"讲理",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学生如果靠训斥只能越训越皮,越训越没自尊心。为了转化他,我首先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他犯错误时,我总是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话,帮他分析危害。我对他不讨厌,不嫌弃,而是很平等,很真诚,慢慢地  相似文献   

7.
马成 《宁夏教育》2013,(1):45-45
造就新时期的创新性人才,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语文学科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更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份责任。然而,纵观目前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包括一些全国性的赛课,能允许学生质疑并致力解决的课堂实属凤毛麟角。很多教师都在努力地探索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并且尝试过让学生在课堂质疑,但为什么有学生质疑的课堂还这样鲜见呢?我想,主要原因是教师担心学生质疑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8.
“受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教学中,要激发、引导学生会质疑,养成质疑习惯,使学生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转化为一种能力。语文课堂才会丰富多彩,吸引学生。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贵有疑。”“疑”之所以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疑”就是问题,“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使学生由学“记”向学“问”转化,最根本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但实际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传统教学思想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都是事先由教者拟定和计划好的,上课时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问题走,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种教学的特殊性使得学生不会主动质疑。改革教学方法,要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质疑动机。爱因斯坦曾经说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需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质疑,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知识。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尽量少“灌输”,少问,鼓励学生多问,指导学生自学方法,不断强化学生质疑与自学能力。一、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学的成与败,在于学习者质疑评判了多少,问了多少为什么,而不在于老  相似文献   

11.
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固定了教学双方的地位和职责:一方“传道、受业、解惑”,一方“得道、修业、除惑”。看似天经地义,无形中却束缚了学生主动创造的积极性。而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挥创造力,主动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则必须大胆打破这种指导与被指导的传统格局,师也是生,生也是师,允许学生质疑,允许不同的声音,允许保留意见,甚至允许没有统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牛郎织女》这一课快要结束时,我指导学生看书质疑。几分钟后,思维敏捷的张××迫不及待地说:“老师,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我点头示意后,他摸着后脑勺不好意思地问道:“老师,牛郎和织女为什么不趁‘鹊桥会’时,一起私奔呢?”他话音刚落,便引来一阵哄笑。“什么?私奔?”我吃惊地望着他。“私奔,就是远走高飞。”我一时不知所措。尽管“私奔”的解释不是很准确,但我心里却泛起一丝惊喜。片刻之后,理智让我把“绣球”抛给了学生:“那他们敢吗?”一阵沉默之后,有几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他们不敢,因为有很多的天兵天将在那里把守着。”“他…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那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养学生质疑意识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在潜意识里消除“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提问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个提问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的提问。  相似文献   

14.
学贵有疑,而曾经风廉一时的质疑教学在当前各级各类的语文公开教学中体现得渐渐少了。笔者觉得,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在我所见到的有限质疑教学中,又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不敢质疑;二是学生为质疑而质疑;三是学生质疑与教师的教学分离,教师仍旧按既定思路教学,撇开学生的疑问不管;四是学生质疑,教师跟着学生的问题跑,质疑成了“记者招待会”。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才随之顿开,探究才随之启动,创造才有了可能。因而,“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探究从质疑开始。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有疑“敢”质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16.
万霞 《宁夏教育》2010,(11):55-55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质疑,让学生形成敢问、善问、有创见性问的好习惯,敢于向课本质疑。下面是学生向课本质疑的三个案例。  相似文献   

17.
学习是从“质疑”开始的,没有自己的疑问,就永远没有创造。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质疑,变教师的“问”为学生的“问”。古语有云:“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教师在语篇教学中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然而,质疑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而我将多年小学语篇教学心得结合《牛津小学英语》6B《Unit7 Aletter to a penfriend》一课,进行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的一天,我上校级公开课《大雁归来》。这是美国著名环保主义者利奥波德的一篇科学文艺作品。在“质疑探究”板块让学生自由质疑讨论时,一个男生突然发问:“老师,大雁是什么?”“大雁就是天鹅。”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后,又引导学生积累有关大雁的诗句,并提醒他们保护野生动物,最后是布置作业。  相似文献   

19.
读书需要质疑,质疑才有长进。一位教育家说:“读书和学习,如果不质疑,那就像种了一颗‘死豆’,智慧的种子将永远不会萌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种“活豆”,而不能让学生种“死豆”。那么,怎样引导他们学会质疑呢?  相似文献   

20.
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奇思异想 ,大胆对教师、教材、别人的意见提出个人的看法 ,允许出差错或越轨。居里夫人说得好 :发明千千万 ,关键在一问。学生在课堂上敢提问质疑 ,就能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 ,质疑和答疑的碰撞就会磨擦出创造性学习的火花 ,对职高学生的学习是多有帮助的。1.求异性质疑。就是鼓励学生提出不满足课本中现成的结论和观点 ,用超出课本束缚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 ,提出与常规不同的解法 ,例如 :过圆x2 y2=R2外一点 p(a,b)引该圆的两切线PA、PB(A、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