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中有丰富的量词,“条”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量词。汉语量词“条”指称人时有所不同,比如可以指称男性,如“一条好汉”,却不能指称女性,不能说“一条女子”,这既和“条”对名词的选择有关,同时也和我们对量词“条”本身的语义认知相关。对此原因进行探讨,可以发掘汉语名词和量词的组合机制,对深化汉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量词是特有的一种类型,也是汉语词汇体系中最具有民族性的词类。汉语不依赖严格的形态变化,因此在表示数量关系时,量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量词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名词与量词的搭配关系也逐渐受到重视。名词可以和哪些量词搭配,名词与量词间的搭配制约关系如何,是量词研究中值得深入分析的问题。除名词与量词的常规搭配以外,使语言艺术化的名词与量词超常搭配也值得探究。本文在研究名词与量词常规搭配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名词与量词的超常搭配,从两大方面力图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进而丰富名词与量词的搭配研究。  相似文献   

3.
空间义量词"摞""叠""沓"的语义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摞“、“叠“、“沓“是汉语中的空间义量词,用于描绘物体重叠放置所构成的立体形状.目前对三个量词的个案研究仅限于意义、用法、类别的描述,但缺乏语义特征的分析和认知的解释.本文从语义和认知角度分析三个量词的语义、语法特征,探讨三个量词与名词的双向选择组合搭配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期中,语法学家们都把数词和量词当作別类词的一个小类或者附类:把数词当作形容词的一个小类或者附类,把量词当作名词的附类;数词和量词在汉语词类体系中是沒有取得独立的地位的。近十多年来,大家着眼于语法特点,渐渐发现数词和形容词并不相同,量词和名词也并不相同。比如:数词能带量词,形容词不能(“三朵桃花”成话,“红朵桃花”不成话);单音的形容词能单独用为谓语,单音的数词不能(“桃花红”成话,“桃花三”不成话)。量词一般能重迭,名词一般不能重迭(“个个、句句、本本”能说,“花花、书书、猫猫、狗狗”不能说);名词能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量词总是伴随数词或指示代词出现,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由于渐  相似文献   

5.
对于“数+人”结构中“人”的词性,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汉语中,数词既可与量词组合,又可与名词组合。所以“人”的词性就有两种可能:名词或量词。通过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进行词类比较,全面地考察了“人”的词性,确定“人”属于名词而不是量词。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汉语中集合名词不能受个体量词修饰,本文的事实表明,一部分集合名词可以受个体量词修饰,甚至其中的"可分集合名词"也可以用"一+个体量词"来计数,据此可以对汉语集合名词进行再分类:能个体化的集合名词与不能个体化的集合名词,这也反映了汉语集合名词的一个语法特点。集合名词的这个特点,在汉语本体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7.
韦达 《河池学院学报》2003,23(1):97-100
汉语和壮语的实词都有活用现象 ,本文具体介绍它们在名词用如动词和量词、动词用如名词和量词、形容词用如名词和动词等三个方面的共同之处 ,为的是使读者特别是学生能够通过对照、比较来加速掌握这种现象 ,摆脱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困扰。  相似文献   

8.
"颗"、"粒"、"枚"三个个体物量词在语义和用法上有同有异,它们既可以修饰限定相同的名词,又分别与不同的名词搭配,有区别事物大小、形状的功用.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分析、辨别这三个近义量词的语义特点并探寻它们与名词搭配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量词丰富是现代汉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它的用法最为特殊,不仅有名量词、动量词,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借用量词;它充当句子成分时,各有特点和要求;在运用过程中,语义、语用情况千差万别。这里从语法、语义、语用这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量词作一全方位的考察,以期进一步揭示它的功能特点和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弋睿仙 《考试周刊》2009,(25):33-34
汉语中数量词短语“一群”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如何翻译这一词组是不容忽视的,主要是由于汉语没有类似与英语中的名词形态变化,如单复数、集合名词等。本文通过分析汉语量词和英语集合名词的特点,对比其差异,阐述了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现代汉语中"4位父母""三张桌椅"到底能不能说这个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集合名词到底能不能受个体量词修饰的问题。现代汉语教材一般认为汉语的集合名词不能受个体量词修饰,本文分析表明,一部分并列式集合名词可以有条件地受个体量词修饰。集合名词有两类,一类集合名词不能用个体量词来修饰,一类集合名词能用个体量词来修饰。并列式集合名词用个体量词来计数,是量词个体化功能扩大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12.
英语没有量词,但是在英语的名词词类里,有一部分名词却是具有汉语量词性质的。一般认为,英语不仅有与汉语的度量衡单位词和集体量词性质相当的词,还有与汉语个体量词性质相当的词,比如英语one sheet of paper一类形式里面的sheet等名词。本文认为,英语没有与汉语个体量词性质相当的词,英语的sheet等名词,是与汉语个体量词性质不同的词,它们是汉语集体量词性质的。本文从产生条件、用法、搭配规律等方面做了讨论,并且分析了英语sheet一类词被当成汉语个体量词性质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林林总总的词类大观中 ,量词是最不引人注意的一类词。它藏身于数词与名词之间 ,不显山 ,不露水 ,容易被人忽视。比如下面的一句话 :“从那边走过来三个女人。”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来了多少人”“来了什么样的人”上面。于是 ,读过这句话的人 ,能记住“三” ,记住“女人” ,却让量词“个”轻易地从视线里溜走。从实际情况来看 ,量词的确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量词 ,外国语言中没有 (或者相当多的外国语言中没有 ) ,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因此 ,对量词的研究没法与世界接轨 ,却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我们可以说 ,量词是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14.
靳葆强 《大学时代》2006,(9):111-113
从语言类型学来看,韩国语和汉语均属量词型语言。量词在韩国语中被称为单位依存名词,为名词的下位分类,不具独立性。汉语量词较丰富是汉语的一大特点。韩国语和汉语量词具有可比性。本文应用对比语言学理论对韩汉量词在句法分布、句法功能和句法类型上体现出来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韩汉量词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语法学家对汉语量词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汉语量词不断地向前发展,尤其在生成语法视角下汉语量词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量词的句法分布入手探讨量词的语法特点,通过成分结构发现名词、量词、指示词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当数量短语置于句子中时的一些语法现象,有助于使汉语量词研究在新的视角下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在BCC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寻找现代汉语定量量词"对、双、副"在语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异同点,并分析汉语二语习得者在习得这三个量词时的偏误,据此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对这三个词的"教"和"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量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量词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也有其独特之处。一个量词可以修饰什么样的名词性成分,通过定量分析之后发现其中也是大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现代汉语量词"只"进行认知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基于此,从三个方面对量词"只"进行认知上的分析。首先分析量词"只"的语义性质,也就是说分析它对名词性选择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其次主要从量词"只"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上来进行分析,把量词"只"能够修饰的名词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归纳,得出一般结论;最后是对量词"只"的范畴中心进行整合和归纳,并且用图示的方式归纳出对量词"只"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汉语量词“群”有多种英译法,这是因为其后所跟名词不同造成的。因此,我们在把“群”译成英语时,应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既能忠实表达其含义,又符合习惯的词语。现就有关词语初步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个”是现代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量词。朱德熙先生曾说过:几乎所有的个体名词(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专用量词)都能说“个”。我们对俞士汶等著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名词库》进行了统计,结果是:其中收入了能和个体量词搭配的名词共2240个,而有1516个能和“个”搭配,占了67.7%,1516个名词中又有667个只能和“个”搭配。而在口语中,“个”的使用比例还要高,如在陈建民著的《汉语口语》中,收录了1.8万字的原始口语材料,其中,和“个”搭配的名词达到了86.5%。这说明“个”作为量词来说,其泛用程度相当高。那么,作为一个被普遍运用的量词,它的泛用作用主要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略作解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英语量词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的数词和量词关系很紧密 ,常常在一起连用。所以通常放在一起称为数量词。数量词表示事物的数与量 ,因此它与名词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 :一碗水 ;三头牛 ;五棵树 ;七尺布等等。英语也有和汉语量词相似的名词 ,是名词的一个分支。有许多英语语法书中不涉及名词化的量词 ,所以在此想就此内容谈一些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