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们知道,文言文中“之”字除了作动词、代词外, 还可以作助词。作助词时有一个用法: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怎么理解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呢?我们先看一个例句:  相似文献   

2.
周佳兵  黎爱武 《教师》2013,(7):49-49
每年的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在讲到"之"字用法时,对"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一用法,很多同学总是不太理解或理解不够透彻,那么到底何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呢?所谓"句子的独立性",就是指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如,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要有一定的语气和语调。而"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消除作为独立句子所具有的那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汉语里,“之”的用法很多。单就充当助词这一个方面看,在现今的教材和一些论著里,就举了数种之多。经过长期的验证,大多数都是能够成立的。但对其中的一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全句的一个短语,或复句中的一个分句”。我觉得这种说法很不恰当,也很不科学,在表述上也太罗嗦。持论者说明这种用法时,常举以下例句:  相似文献   

4.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之"字的这种独特作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在全句中作主语,表示语意未完,让读者或听者等待下文。例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这句话中"师道不传"本来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主谓句,但在整个句子中只能以一个主谓短语的形式作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主语。  相似文献   

5.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出现在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中学生对此都耳熟能详。对于标题"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字的用法,同学们会脱口而出———"取消句子独立性"。教参也几乎无一例外地解释为"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下简称"取独")。其实,稍作研究,便会发现"取独"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我们知道,虚词"之"的"取独"用法的前提是"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意即"之"的前后必然是一个主谓结构中的主语和谓语成分。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课文中,古汉语结构助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其句子的独立性,构成主谓短语,或作单句中的某种语法成分,或作复句中的一个分句。“之”可不必译出。其形式一般有以下六种。  相似文献   

7.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用法,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也是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之所以出现教和学的困难,在于对这一用法的解说不严谨,把短语和句子的概念混淆。“之”用在单句中的主谓短语之间使其作单句的成分,用在复句的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单句取消独立性,作复句的分句。  相似文献   

8.
“之”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它的用法极为广泛,仅作助词就有如下几种用法: (1)用在句中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 (2)用在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其充当整个句子的某一成分,这种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文言文中用于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之”字,其作用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本文举出这种主谓结构出现的三种语境中,“之”字都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语言事实,说明“之”字的出现与否,同主谓结构的是否具有独立性无关。然后对这种“之”字在句中的作用作了初步的分析,认为其作用如《马氏文通》所说,在于疏缓语气以引起强调。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主语 之 谓语”这类文言短语的结构形式。在这类结构形式中,虚词“之”,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原来的主谓独立句,在主语与谓语之间插入“之”以后,就不再是一个意义完整的独立句,而成为一个不能独立地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形式。例如: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相似文献   

11.
对“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说之异议王玉仁古代汉语中的虑词“之”有种独特的用法,即介于一个作了成分或分句的主谓短谓语短语之间。这种“之”的语法作用究竟应当如何认识,目前仍是其说不一,但有一说十分流行─—“限消句子的独立性”。这种认识值得商榷。所谓句子,就是...  相似文献   

12.
“之”字在古文中,出现频率高,用法活,是个较难掌握的虚词。具体用法就更复杂了。如可作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可作定语、补语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有时用在主语谓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有时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有时可作谓语动词等等。这么多的用法,怎样对它进行辨别呢?有一个简便的方法,那就是看“之”字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中的“之”字,主要有三类用法:作动词、作助词、作代词。“之”作动词时,一般表示“到、往”之意。这种用法较为少见,它在句子中作谓语,后面一般都有一个表示方位(或地点)的词语作“之”的宾语。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之”即为“到”的意思。又如“吾欲之南海”(《为学》)中的“之”亦为“往、到”之意。“之”作助词时,有三种情况:⑴作音节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可不译,常用在时间副词后。如“久之,蛇竟死”(《螳螂捕蛇》)。⑵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他强调了在读书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有一次,笔者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一学生提出:“恨晨光之熹微”一句中“之”字的用法作何解释?我告诉他,“之”在这是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晨光熹微”这个主谓结构不能独立成句,降格为一个主谓短语,作动词“恨”的宾语。  相似文献   

15.
一主谓结构在一定条件之下可成为独立的句子,倘在主谓结钩之中加上一个“之”字,就不再有作为独立句子的可能性了,所以现在一般文言语法书说这种“之”字的作用在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如: (1)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3)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孟子·尽心下)“德流行”、“民多于邻国”、“武王伐殷”都是主谓结构,都有成为独立句子的可能性,但在主语、谓语之间加上了“之”字之后,就取消了它的独立性,它们分别是所在句中的主语、宾语、分句。吕叔湘先生对这类结构所作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我认为“句读之不知”不是主谓结构,而是宾语前置结构 首先,我来谈“句读之不知”不是主谓结构的原因: “之”字插入句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主谓结构短语,一般有三种情况: (-)主谓结构短语中的动词谓语带有宾语。如: 1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相似文献   

17.
1、不少古汉语著作说主谓结构间的“之”字的作用是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让其作复句中的分句或单句中的某一成分。其实,这种带“之”字的主谓结构独立成句的也有。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吕氏春秋·去私) 廖序东先生的《文言语法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对此已经论及。但是,对能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之”字(以下简称甲类)和不能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之”字(以下简称乙类)的辨识问题,到目前为止似无人论述。本文拟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这不是复句     
“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初中语文课本视此句为并列复句,笔者以为欠妥。这是一个单句,一个较复杂的动词谓语句。“区分单句和复句,涉及三个因素:(1)只有一个主谓结构,还是有几个主谓结构?(2)中间有没有关联词语?(3)中间有没有停顿?”(商务印书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单句不管简单还是复杂,只能有一个主谓结构,即只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在意义上只表达一层意思。上面的例句较为复杂,“遇到很复杂的句子,先把它的主干找出来,对于理解全句的意思有帮助。”(《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把例句逐层压缩,不难看出,其主干是“我觉得”。谓语的中心语“觉得”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师说》一课后,有这么一道练习:“‘之’在古汉语中作为结构助词……但它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一种是用在主谓关系中,表示这里的主谓结构并不构成独立的句子,而只是句中的一个词组或分句;(这种用法通称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下简称“取独”,——作者)另一种是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表示动词和宾语的倒置。这两种情况下,‘之’仍是结构助词,但不能译为‘的’……”这两种特殊用法的“之”是不是如上所说“不能译为‘的’”呢?我看大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所谓省略句,指说话写文章常省去一些不说自明的成分,从而达到语言的简洁。例如:展望未来,我们对前景充满了信心。这是一个复句,由两个分句构成,前一个分句的主语蒙后省略,可根据后分句的主语补上“我们”。所谓句子成分残缺,是指不符合省略的条件而缺少应有的成分,以致造成句子的结构不完整,表达的意思不明确。例如:[在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我们]提出更高要求。这是一个单句,“在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是介宾短语,充当全句的状语,“对我们”充当状语,“提出”是谓语,“要求”是宾语。是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