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概括,使命、核心价值观及愿景是它的三大命题。学校教育哲学是校本课程发展的灵魂,校本课程发展是学校教育哲学创建的关键。当前,校本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学校教育哲学缺失的现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校长对于正确处理学校教育哲学与校本课程发展的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概括,使命、核心价值观及愿景是它的三大命题。学校教育哲学是校本课程发展的灵魂,校本课程发展是学校教育哲学创建的关键。当前,校本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学校教育哲学缺失的现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校长对于正确处理学校教育哲学与校本课程发展的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剑波 《生活教育》2014,(1):123-125
正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依据,课程的开发力和执行力是优秀学校最重要的特征。印象中台湾地区非常注重生命教育,学校也很重视与之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教育内容总是非常的励志,形式也适合学生的成长。因为,尊重、关心孩子的生命成长,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此次赴台湾考察,验证了我的想法,加深了我对台湾教育的认识。本文要表达的,不是台湾地  相似文献   

4.
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之中,学校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生命教育特征。  相似文献   

5.
2014年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近年来,我校(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创造性地把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文化特色——新生命教育之中,从生命的高度审视艺术教育,从生命的意义角度构建艺术教育,从生命的价值出发推动艺术教育,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在艺术教育中美丽绽放。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指出:人的生产包括自然的人口生产和人的精神素质的生成。教育承载着生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精神素质的主体——人的光荣使命,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自然生命的个体培养、塑造成为具有鲜活精神生命的“类”的社会的“合格”成员。这种培养和塑造的过成即教育,其途径集中体现在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之中。因而课堂教学是人类个体精神生命得以生成的重要的“场”。在这个“场”中教者通过自身精神生命的溶注将人类创造的整体文化成果即课程“传授”给学生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7.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是同步发展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才是和谐教育。和平教育与发展教育密切相关,学校教育中的每一个课程都应当渗透和平教育。和平教育原理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是人类共同必修的终身课程。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德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素质。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学科一样,体育也必须将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既要担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又要肩负思想教育的使命——体育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  相似文献   

9.
学校要实施生命教育,首先必须解决课程资源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课程资源是生命教育课程核心之所在,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教育理念也难以成为中小学的生命教育现实。实践证明,学校实施生命教育质量,不仅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更取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每一个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有意识地唤醒学生对生命发展的自觉意识;营造关爱生命的环境氛围;通过各种活动,发掘和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让学生的生命成长得更美好,生活得快乐、有尊严、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教育是与生命一体化的崇高事业,教育的最高价值是帮助人激扬生命活力、体验生命乐趣、发现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学校的使命与梦想就是在正确的育人理念下促进教育价值的实现。"让每一个生命尽情绽放"的教育追求,提出了"人文育人"的办学理念,解读和破译着教育与生命的一些本原性课题。"人文育人"就是要激扬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近年来,我校(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创造性地把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文化特色——新生命教育之中,从生命的高度审视艺术教育,从生命的意义角度构建艺术教育,从生命的价值出发推动艺术教育,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在艺术教育中美丽绽放。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思想主张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把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学校发展需要文化引领,关注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特色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其管理与育人的价值,构建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提升与新的实践。韩山师范学院率全国师范院校之先,把生命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之中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为唤醒和践行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培育与引导,同时也为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生命教育的教学团队、编写生命教育教材、探索和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实行育人理念创新、开展生命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等生命教育课程实践方面,提供了新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更加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应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此时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需从儿童生命教育的概念和特征方面理解儿童生命教育的内涵:儿童生命教育既是种生命的教育,又是类生命的教育;儿童生命教育具有超越性、可持续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儿童生命教育的价值从人的生命的三种属性体现出来:在自然生命属性方面,要顺应规律、呵护生命、永葆活性;在社会生命属性方面,要融合交互、担当使命、和谐共生;在精神生命属性方面,要涵养心灵、敬畏生命、构筑全人。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路径:将儿童生命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建设儿童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开发儿童生命教育园本课程;创设儿童生命教育实践环境;构建三位一体的儿童生命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6.
观点集锦     
《教育情报参考》2006,(7):52-52
从“工具性教育”到“生命化教育”:让教育为生命而存在,课程改革应突破文化阻隔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冯建军认为,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成全”生命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但“工具性教育”偏离了生命的原点,陷入了功利之中。这种教育,被重视的只是教育的工具价值,被看好的只是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个人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7.
高松 《生活教育》2014,(15):40-41
校园内外,青少年漠视自我或其它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学校要直面这一现象,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利用课堂、校本课程、家庭和社区等阵地,进行学科渗透,课程强化,家校共建,解密学生成长的密码,引导学生享受生命的美好,完善学生精神的发育,为学生提供成长的动力,让更多的生命焕发光彩。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呈现多元、多样的发展态势。从课程的角度来看,专设课程是推进生命教育的最佳路径,但在专设课程开设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学科渗透课程、专题课程、主题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非专设课程是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考量和路径;从非课程的角度来看,包括学校文化在内的一切育人载体都可以纳入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来,即生命化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张显国 《中国德育》2014,(20):52-53
正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给学校德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要求。成都市石室中学依托成都市十二五规划课题"生命教育视野下德育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的研究,初步建构并形成了以生命教育学科课程为核心,以五大类社团课程为主体,以德育常规活动和创新活动等综合实践课程为重要内容,以独具特色的石室文化和石室校园环境等隐性课程资源为补充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核心——生命教育学科课程学校从2006年开始探究生命教育,从认识生命内涵入手,从生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目标三个层面,以生命的三个维  相似文献   

20.
承载着素质教育最大使命的课程改革在珠海市金湾区正以一种新的途径寻找着突破与升华,那就是生命教育。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不禁要问:课程改革对多彩的生命究竟承担着怎样的责任?是回归、唤醒、放飞?还是背离、抑制、羁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