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2年11月2日-4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举办了第一届印尼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分别就印尼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的现状和发展、华文教育与文化传媒、华文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华文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法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而深入的讨论。本次研讨会及其成果对印尼乃至国内外整个华文教育和华文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都将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如何评价中国新诗的成就?如何看待中国新诗的研究方法?中国新诗何去何从?这些都是中国现代学值得研究的课题:为了促进中国新诗的研究,本刊从今年第一期起开辟“中国新诗研究”栏目,并邀请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怡先生为这一栏目的主持人。诚望潜心中国新诗研究的专家、学惠赐佳作,也希望热心中国新诗研究的新秀关心与支持这一栏目。让我们精诚合作,共同培育好这一栏目。本期首先刊发李怡教授主持的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肖宁遥等10位青年学的章,以飨读:  相似文献   

3.
期待新诗的盛唐——’96华文诗歌国际研讨会简述金中’96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3月底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以及大陆的学者90余人参加了会议,共收论文60余篇。这次研讨会论题是华文诗歌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华文诗歌...  相似文献   

4.
走向世界的华文文学研究钟帜1995年4月4日的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刊出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研究主任陈政欣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中国学术界是很认真严肃地在从事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包括马华文学)的工作。他们的诚意及毅力都不容置疑","与台湾文学评论界对马...  相似文献   

5.
2004年12月13日~15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暨南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开拓华文教育新思路,共谋华文教育大发展”这一主题,分别从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集中海内外力量,共谋华文教育新发展;开展海外华裔青少年工作的思路与措施;有效发挥华文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华教工作等角度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本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果将对21世纪华文教育的大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前,华文教育愈来愈受到中国政府乃至全世界的重视。作为华文教育主课堂的中国,正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前来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本文介绍了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推行的华文教育课程模式和生活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4):F0002-F0002,F0003
为适应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需要,经教育部批准,暨南大学于2005年开设了本科招生目录外新增专业——“华文教育专业”,成为全国首个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同时组建了华文教育系。华文教育专业主要为海外培养具备华文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汉语应用能力、熟悉中国文化、能从事华文教学和学校教学管理、汉语应用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华文文学的名称与定义,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及其拓展,不同时代的留学生文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世界华文文学多元文学中心,以及从世界华文文学到华人世界文学等诸多问题,但主要是响应汕头大学编写的《海外华文文学史》一书中所提出的两个重要观点,此书编写者说,正当中国某些标榜先锋的作家和学者热衷于在西方文化中淘金的时候,海外华文文学却正在悄悄地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艺术构思到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还说,这种潮流还刚刚在兴起,但很快会变成一股热潮,这篇文章认为这样描述当前华文文学世界的状况失之偏颇。文章还认为此书编写者否认今天世界华文文学已经存在多元文学中心的观点是不对的,有志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华文文学在世界发展者都应该抛弃“中国(精英)中心”的过时观念,都应该支持并推动华文文学世界多元文学中心的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奇瑞 《九江师专学报》2003,22(3):64-65,72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政府“菲化”的教育制度、多元化的语言环境、模糊的教育理念,是造成华文教育现状主要因素。华文教育发展的前景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取决于华文人才的市场需求以及华文教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世纪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海内外对华文文学尤其是华文诗歌的研究不断深入,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为了加强中国文学研究界与世界文学、文化的联系,开创21世纪世界华文诗歌研究的新局面,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韵文学会共同主办的"2001'国际华文诗歌研讨会”,于2001年10月18日至22日在美丽的江城芜湖召开.来自海内外的4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以新的学术视域,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深入研讨世界华文诗歌的历史、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走向,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论文主要探讨全球"汉语热"对海外华文教育、华文传媒以及对华侨、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文认为"汉语热"所展示的丰富内涵,即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和人们对中华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尊重,实际上表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2.
"国"字有着长期的演化过程,是依据中国六大造字法的形声字面定型的.从"国"字的演化可以看出凝聚力、向心力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源泉和动力,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和千百年来大家牢不可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伸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ɡ。“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ɡ。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使用《古代汉语》教材过程中,发现课本对"旋"、"以"等词的"旋"有"改变"义."以"通"有",也有"使"义.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中的"美"是象形字,象人头戴羽饰,以示威武。"美"用来形容人的品德,如懿、嘉皆与美同义。"美"可假借为尾、微等字。  相似文献   

16.
"语文"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本意指中国言语,作为一门课程,语文是指导人们掌握和运用中国言语的一门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的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有关古文献和四川方言的考察,认为东汉纬书《尚书帝命验》中"雄起"一词就是现代四川方言词"雄起"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浅谈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么”与“吗”一样是个疑问语气词,通过与“吗”的比较说明了“么”的语法、语用意义。表示弱发问语气是“么”的语法意义,对疑问点答案的有所掌握或高确信度是发问人用“么”问句的语用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释“忽”     
“忽”有“偶”义 ,可翻译为“偶然”、“恰巧” ,而《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失收此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模式"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为研究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模式不仅包括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实践经验,而且包括党在各个时期先进的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在历史观层面上,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在认识论层面上,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系统思维的基本原则;在价值论层面上,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价值关怀的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