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聂晓静 《新闻世界》2014,(8):294-295
刑事案件的特殊新闻价值使之成为社会比较关心的话题,刑事案件报道中涉及的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媒体言论的法律边界问题也备受重视。媒体报道应全面而客观的展现案件的全貌,但不能侵害他人的人格权,不能干扰公安机关的侦查程序,不能影响司法公正,这些应是媒体在案件报道中不可逾越的法律边界。  相似文献   

2.
正确处理刑事案件报道刘天予近几年来,刑事犯罪案件的报道已成为新闻媒体报道内容之一。不少案件经过报道后,在社会上起到宣传法制、扬我警威、震慑犯罪的作用,但也有一些报道由于没有处理好几个相应的关系,刊登之后产生了负效应。刑事案件报道要处理好哪些关系呢?处...  相似文献   

3.
正媒体热衷案件报道由来已久,尤其是最近几年,媒体年终盘点新闻事件时总少不了案件方面的报道,福建南平校园惨案、吴英非法集资案、李某某强奸案、复旦投毒案、温岭袭医案等,几乎无人不知。但对于这类报道热点,媒体却屡屡失当失范,出现许多不专业、有争议的问题。案件报道如何走出误区盲区,以更专业的精神、更负责的态度,担负起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郭荔苹 《新闻窗》2012,(5):114-115
案件报道是媒体法制宣传的重要手段,在打击、震慑犯罪,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倡导社会公平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一直以来,案件报道作为电视媒体的宣传内容,对社会正义具有正面效应。但是同时,负面效应也因此而生。电视作为社会影响最大的媒体,它对案件报道的优势更是明显,受众吸引度也更大,同样所产生的正负效应也就更突出了,例如孙伟铭案。  相似文献   

5.
李瑞芬 《新闻知识》2003,(11):28-29
在行政不作为案件频频被媒体曝光的同时,媒体不作为现象也开始引起大众的关注。简言之,媒体不作为现象表现为媒体因为政策等外部限制、利益得失或者自身价值取向等原因,对已经发生并且了解的新闻事实不报道、不评论,或者少报道、少评论;也就是常说的“冷处理”或者“失语症”。媒体不作为尽管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会引  相似文献   

6.
晋瑾 《传媒》2016,(14):79-80
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近年来,媒体侵权案件时有发生,而我国与之相关的法律规范却还不够完善,导致媒体侵权案件备受争议。本文对媒体侵权的特征、存在的法律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予以介绍,以避免媒体侵权案件的发生,维护媒体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7.
侵害名誉权案件占新闻侵权案件中的绝大多数,其中被告媒体被指控报道不实的案件又占多数。报道不实包括完全虚假的报道、报道不准确、对法制新闻随意评论等。但被告的媒体辩白说,他们由于匿名消息源、疏忽或是不知道如何选择等原因居多,绝少是出于“真正的恶意”。因此,本文认为建构媒体自身的行为规范,可以帮助记者了解报道规则、报道禁区、应注意事项,在多元的价值选择面前提供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了解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这个行为规范就是新闻行业自律大厦的建设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社会法制化进程的加快,百姓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学法知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和他人权益的人越来越多,民事案件的数量呈上升势头.另外,各种刑事犯罪案件的不断发生,扰乱了社会的治安和百姓和谐安宁的生活.暴力案件的发生直接关乎到百姓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切身利益,由此,人们对刑事案件极其关注.电视法制类节目也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蓬勃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来,法制类节目愈加丰富多彩,一些地方的电视媒体也相继开辟了法制频道.  相似文献   

9.
侵害名誉权案件占新闻侵权案件中的绝大多数,其中被告媒体被指控报道不实的案件又占多数。报道不实包括完全虚假的报道、报道不准确、对法制新闻随意评论等。但被告的媒体辩白说,他们由于匿名消息源、疏忽或是不知道如何选择等原因居多,绝少是出于“真正的恶意”。因此,本文认为建构媒体自身的行为规范,可以帮助记者了解报道规则、报道禁区、应注意事项,在多元的价值选择面前提供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了解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这个行为规范就是新闻行业自律大厦的建设基础。新闻职业行为规范,目前所用的名称里基本都包含“伦理…  相似文献   

10.
媒体关注的社会事件之一就是刑事案件的侦破。刑事犯罪案件以其特有的非常规性(违背社会规则)和风险刺激性(犯罪事实和案件侦破过程的特点)而吸引着社会的注意力。媒体本身需要的就  相似文献   

1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五部门于5月30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轶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前者规定了死刑案件判断证据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列明了对各类证据收集、审查和运用的规则,后者对审查、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证明责任及讯问人员出庭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12.
搞好同一题材的报道,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要在报道视角上进行创新。报道视角的创新就是要求记者和编辑在同题报道中,根据自身媒体的定位选取不同的角度,突出不同的重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态。对于同题报道视角的创新程度,不仅显示出一家媒体办台(报)水平的高低,更是关系到办台(报)理念的创新和管理机制的创新程度。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系列校园砍杀事件发生后,网民热议媒体报道对恶性案件的发生是否有责任,一些媒体也就此开展了讨论。这关系到今后碰到类似事件媒体该不该报道,以及怎样报的问题。笔者认为,尽管媒体处在两难的选择中,但报道是毫无疑义的,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好报道的尺度,最大限度地强化报道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4.
深度报道是对于一个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的深入发掘报道,是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的非常规“重磅武器”。这也需要承担采写任务的记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付出大量的劳动,包括对事实的采集、思想的提炼和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等。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认为做好深度报道,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职业道德目前是规范传媒行为的主要规范,媒体参与司法监督者的自身道德约束是特别应当加以强调的.在司法案件中,由于涉及诉讼当事人的利益十分重大,例如财产权、人身权、名誉权、甚至生命,一些当事人会不惜重金去贿赂有关人员,也包括新闻工作者.面对这样一个可能发生腐败的险峻地带,媒体在介入监督之前最好还是先约束好自身.否则,媒体不但无法去监督别人,自己却先腐败了.媒体不但不能维护司法公正,反而会损害司法公正.此外具体的道德规范包括: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媒介对侦查活动效率的提高、侦查执法规范的理性监督以及刑事案件的预警防范都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研究侦查人员的媒介能力构成要素,分析侦媒关系对立的原因,完善对策,是侦媒关系走向契合的重要路径. 当前侦查人员面对媒介表现对立的原因 1.一些媒体报道的失范导致侦查人员的心理排斥.个别媒体对公安侦查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行为进行放大报道,不少涉警新闻有虚假性,导致了对侦查工作的错误引导,浪费了侦查资源,贻误了侦查时机;一些媒体的详细报道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信息,为其毁灭罪证、案后逃逸提供了信息支持,增加了犯罪侦查的难度和侦查的资源投入;一些媒体针对某些刑事案件进行密集性和倾向性报道,增加了侦查压力,干扰了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民事经济纠纷率的增加,公民的法律维权意识不断加强,法治新闻报道的地位和重要性逐渐为媒体从业人员所重视,报道比重也在不断加大,法治新闻自身的戏剧感、故事性和悬念感成为大众传媒博取受众眼球的利器,受到受众与媒体双方的欢迎。笔者认为,法治新闻一定要避免内容失实、品位低下、侵犯他人隐私或有失公正等道德问题的出现,突出人文关怀特性,从人性化角度报道案件,以起到对观众警示和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媒体对西部大开发的报道不断升温。新疆是西部十省(市)区中面积最大、边境线最长、对外开放口岸最多、民族特色浓郁、资源最富饶、最具发展潜力的省区之一。西部大开发中,新疆如何动作,格外引人关注。  西部大开发,舆论要先行。在新形势下,新疆新闻界能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造性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关系重大。这不仅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新疆的正确贯彻实施,也关系到新疆媒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从两则报道谈起  其一。不久前,新疆各主要媒体都报道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制定了吸引人才优惠政策的消息,这是新闻界应当…  相似文献   

19.
赵建科  左燕妮 《新闻窗》2008,(3):117-118
做好时事政治的报道是主流媒体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也是主流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这是由时政新闻在各类新闻中所处的地位及社会影响力所决定的。因此,时政记者在主流媒体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他们所具有的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所在媒体时政新闻的水平,关系到媒体报道的时政新闻是否对社会有利,还会影响到媒体自身的安危,也决定了他们能否成为优秀记者。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7,(10):29-33
近年来,刑侦机关在侦办热点案件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对央视等特定媒体的记者开放犯罪嫌疑人拘押场所,并向记者披露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而央视频频将犯罪嫌疑人的"认罪"画面向亿万观众播出的行为较多地招致了"媒体审判"一类的批评,但被忽略的问题是,媒体记者是否有权进入看守所等拘押场所进行文字和图像采访?此外,刑侦机关向记者披露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除了有为"无罪推定"原则之外,是否可以作为媒体的"特许权抗辩"依据?本文基于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一宗热点刑事案件引发的国家级电视媒体侵权案件,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