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师恩难忘》教学接近尾声,我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课文,你觉得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哪些值得欣赏的地方?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后,进行了讨论,你一言,我一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价。听了学生的讨论,我感到他们对课文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也能够从多方面思  相似文献   

2.
听了两位教师执教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无独有偶,讨论的主要问题都是:为什么老师的外号叫“徐老虎”?我对老师的感情怎样?我从老师处有何受益?最后两位老师总结时都说:“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了解了我的国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最主要的是我们学习了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听后,我有两事不明。  相似文献   

3.
田芳 《宁夏教育》2005,(11):58-58
语文课上,我像往常一样充满激情地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完课文某一段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文中角色的把握不够到位.为了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没有让学生再接着读下去,而是委婉地说了一句:“老师也想参与你们的朗读活动,能给老师一个机会吗?”  相似文献   

4.
吴永碧 《贵州教育》2009,(18):45-46
一个星期二的下午,我在七(7)班上思想品德课,当学生正在静静地预习课文时,突然一位坐在前排的男生说:“老师,饮水机漏水了!”我转身朝饮水机的方向看去,果然,饮水机在滴答滴答地漏着水。我还没有来得及走到饮水机旁仔细查看时,已有几个男生激动地边跑边说“老师,我来把饮水机修好”,“老师,我来把水抬下来”,“老师,我知道什么地方漏水”……看到有这么多学生热衷于这样的“公益事情”,我想,何不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一次现实的道德教育呢?于是我说:“好,那我们现在一边预习课文一边修饮水机。老师抽几个同学来修饮水机,其他的同学继续按老师出的提纲预习课文。”我留下了三个学生负责修饮水机。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 ,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公开课 ,很受启发。尤其对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 ,感触颇深。试举例析之。在讲《西门豹》这一课时 ,支老师没有按惯例先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地、仔细地通读课文之后 ,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 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的课堂上 ,气氛由片刻的宁静迅速转向活跃 ,因为学生对这…  相似文献   

6.
《槐乡的孩子》是三年级语文教材里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再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可爱之处.感受到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我见本课的学习要求已经达到,正准备进行小结的时候,一学生突然插话:“老师,这些孩子怎么没去上学呢?”  相似文献   

7.
一、原生态预习的内涵 一篇课文的学习起点在哪里?现实中我发现常常是老师的讲解。从理论上讲,老师都会安排学生预习,可事实上有好多学生根本没有。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局面呢?这是因为有些老师怕预习浪费时间,要求学生预习却不检查;有的老师虽然布置预习了,但由于时间得不到保障,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给课文加上……”公开课上,老师们挖空心思地进行课文拓展,努力让课文“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让卖火柴的小女孩飞上天堂享受温暖,为千古趣谈龟兔赛跑补上第二场赛事等,这些补充,确实体现了老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创新思维。但我们每每又想:这些拓展是学生的主动需要吗?会不会是我们老师的“一厢情愿”?有的孩子对课文才刚刚理解,他们的思维能达到这个境界吗?是不是有“揠苗助长”之赚?  相似文献   

9.
今天要讲《端午的鸭蛋》。在课堂上,我按照备课时的计划,先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分析语言特色,最后讨论课文末段的有关问题。可是刚把课文的三个主要问题(1、家乡端午节的风俗。2、家乡的鸭蛋。3、端午的鸭蛋。)讨论完,就有同学按耐不住心中的疑虑,举手发言了。他说:“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写得有问题。”我说:“有什么问题?”他又说:“你看吧,课文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可是文章的第一段用了那么多文字来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用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冗杂。”他的问题我在备课的时候也有所察觉,本来我准备放在这一课的最后来讨论这个问题,没想到这时就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既然学生很关注,索性趁热打铁,此时就让他们讨论吧。我就问:“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似乎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10.
李志刚 《学语文》2008,(2):10-10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选准课文的切入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有一篇讲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有个老师用这篇课文讲了一节观摩课,整堂课气氛沉闷,学生反应冷淡。课后讨论的时候,许多老师也有相同的感受。这种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讲法,怎保不会出现如此局面呢?  相似文献   

11.
一位老师上《五彩池》一课,引导学生欣赏了一组五彩池的图片,结合课文描写,充分体味了五彩池瑰丽的色彩后,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响应,不少同学纷纷表示“能”。执教老师深感意外……随后,教师鼓励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让全班学生进行了一番讨论。  相似文献   

12.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次,小学低年级教学研讨课上,做课老师在开课后对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在下面想,学生能答出来吗?这可是二年级的学生呀!事实也确实如我想,学生读完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说不出来,确切地是说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再三问,才有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老师大喜过望,“你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女孩画了幅画,不小心弄脏了,她在上面画了一只小狗。”“你说得真好!”老师又接着问:“结果怎么样呢?”“获得了一等奖。”老师高兴地表扬了他,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  相似文献   

13.
从教多年,不时有学生问:“老师,怎么才能学好英语?”我总是回答:“把学过的课文都背诵下来。”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种课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自读课究竟该怎样上?我想,教读课无非是例子。老师“教”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自读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及课外的同类文章,从而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之以“渔”之后,敢于放手,把读书、质疑、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渔”,把自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自读课”。本着这一目的,我通常用四个步骤来完成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通过该单…  相似文献   

15.
师生学艺     
金培 《师道》2003,(1):25-26
《群鸟学艺》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课文。这确实是一篇经典之作,蕴含着编者的良苦用心。本文通过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搭窝的事,告诉学生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把事情做好。本课的重点是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为了突出重点,在常规预习的基础上,我又加了一条,每人提三个问题,写在书上,到时候课上交流讨论。课堂上,学生积极提问,有关于词语方面的:“请问老师(同学),根基的‘基’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查字典、扩词解决了。“请问老师,粗糙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找反义词理解了…  相似文献   

16.
例1:上《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问:“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会游泳可能就是聪明吧。  相似文献   

17.
先看一个案例:一位教师教学寓言《鹬蚌相争》,学生针对课文提出了“鹬的嘴被蚌夹住了怎么还能讲话”的问题,老师马上捕捉住这一生成点,组织学生讨论:“课文应该怎样修改才合理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该把“说”改成“想”。  相似文献   

18.
赵允侠 《广西教育》2010,(10):17-18
常常听一线老师的讲课,我发现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一读,图画句子;二读,交流阅读感受;三读,读出感情。例如,在教学叙事性的课文时,教师往往会问这篇文章哪儿让你感动?在教学写人的课文时则让学生圈画表现人物特点、品质的句子。在教学写景状物的课文时则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写得优美的词句。  相似文献   

19.
也许是同听了一位著名特级教师的观摹课的缘故,最近一个时期,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差不多都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在朗读课文后问学生:“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一段或哪几个句子?”据说这个环节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这篇课文,“我不喜欢”前些日子,我  相似文献   

20.
在教《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我正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北大荒物产丰富的句子赏析,进一步感受草塘的可爱。这时,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课文中说‘棒打狍子瓢舀鱼’,还说‘今年春天给你们邮的鱼干,一点儿不掺假,都是我用瓢舀的’。瓢能舀到鱼吗?我不信,因为在我家承包的鱼塘里怎么舀也舀不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