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西北与滇东北彝族具有悠久的传统民族文化。近代在这一带传播基督教的最主要是循道公会,柏格理等传教士对于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理解与宽容的态度。彝族教会在创建与经营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自立特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了小教堂与学校,基本上是自主管理,举办了多项进步社会事业,为日后的三自爱国教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宏村基督教堂建设中的资金筹措为出发点,精心构筑起了以“教堂、教民、教会”为元素的三维故事脉络.认为通过基督教仪式的浸润和信仰体认,教民在信仰世界中形成了对上帝的虔敬,这是动员教民的信仰约制,也是教会组织成功动员的砝码;此外,教会也在村庄公共事务和对外交流中塑造了认同的合法基础,从而从教民和教会两个行动主体的角度回答了基督教信仰与社会认同世界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与现状 所谓的黔西北苗族,主要是指居于贵州西北部毕节地区内的四十余万苗族。 这一地区的苗族操西部方言,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认定,西部方言苗族也就是古三苗在历史大迁徙中的先遣部队,他们在战火纷飞中迁徙,为后来者铺路奠基,最后大部份在黔西北滇东北落脚定居。黔西北苗族现流传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与中国东南的乡村社会--以近代福建美以美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福建美以美会为个案,尝试勾勒出近代来华基督教与东南中国乡村社会的互动图景.文章发现,乡村教会是基督教的发展主体.教会的发展一方面受到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与信仰态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尝试建立一个新的宗教体系.在部分乡村,基督教会成为社区的生产、生活中心,一些乡村教会知识分子亦有较强的社会触觉,倾向改革.而在世局变迁中,乡村教会受多种社会势力影响.文章认为,乡村教会的历史研究,应放在本地社会结构与历史变迁中加以理解,将乡村教会视为地方宗教力量,较将其视作外来宗教显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基督教传到中国西南地区,并渗透到了黔西北彝族地区的威宁县板底村。板底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不仅有独特的民风民俗,还有自己特殊的宗教信仰体系。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信仰文化,势必会与当地的文化发生碰撞并相互调适。而基督教信仰文化所具有的动态性,也促使其自身的不断变迁。基督教信仰文化在板底村长期发展,既获取生存空间,也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只有研究分析板底村基督教信仰文化的形成、变迁、文化碰撞与调适等,才能全面了解板底村基督教信仰文化的体系以及其与当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传教士重履中土,极力发展教会势力。对此,大多数中国官员对基督教持有排斥态度。中国官员之所以排斥基督教的原因在于:其一,他们不喜欢传教士以强势的姿态进行传教;其二,中国官员们抱有文化上的优越感,严守华夷之辨的思想,反对基督教同化中国的行为;其三,中国官员们对教堂干涉词讼,侵夺其权利的行为心怀不满;其四,各地政府处理民教纠纷,往往采取“袒教抑民”的政策,官员们担心这样会导致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仰;其五,官员们还担心基督教运动演变成民众造反运动。  相似文献   

7.
1904年至1949年,基督教循道公会柏格理等传教士在乌蒙山区苗族社会进行传教的同时,也带动苗族社会开展了一场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现代化运动。通过乌蒙山区苗族社会现代化运动产生的全球化背景与苗族"学道图变"皈依基督教的内源性动力及其关系,可大致明了其现代化过程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鬼魂信仰、神灵崇拜为代表的温州民间信仰是清末民初西方传教士重点批判的对象。通过分析西方传教士关于温州的英文著述,探讨温州民间信仰及其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西方传教士注重言说基督教的尽善尽美,却言辞激烈地贬低儒道释和民间信仰;更在言说评判温州的种种民间信仰中宣扬基督教,提升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5,(12):5-11
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早期对粤闽赣交界地区客语人群的传教活动经历了从揭阳门口岭中心到嘉应城中心,再到嘉应城和河婆双中心的历程。同时也是客家教会不断进行自身建构,并最终与潮语教会完全区分的过程。除了直接传教,传教士还通过医疗和教育手段传播基督教,宗教效果并不明显,且引发了种种问题。另外,传教士还在客家话学习和客家话圣经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与潮汕社会一样,教会被客语人群视为一种社会资源组织,成为在各种社会竞争中保护和提升自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教堂是基督教举行宗教仪式的建筑,希腊文中的原意是“主的居所”,我国俗称为“天主堂”、“礼拜堂”。最早的教堂多由宫殿改建或仿照宫殿式样建造,后因教会内部分裂成罗马公教会(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会(东正教会),遂逐渐形成两个体系的  相似文献   

11.
近代,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广泛进行传教活动,地处西北的甘肃也接受到来自西方的基督"福音"。但是,因为交通不便、语言障碍、民族宗教复杂、人口稀少、西方传教士活动局限等因素,甘肃的基督教传播缓慢、教徒数目少,并未像传教士们预想的那样,教会事业会一片繁盛。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以后,循道公会、内地会等基督教组织,在滇黔川边广泛传播。其中循道公会的信徒达6万之众。参与基督教传播的,是一批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浪潮下来华的出身于英国社会下层和少数民族族群的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可以称之为英国“康沃尔少数民族”。在劳动阶级和少数民族族群出身的圣经基督教教会传教士群体的历史活动中,明显地表现出了自发的阶级性和民族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燕 《毕节学院学报》2012,(11):123-128
白苗是黔西北苗族众多支系之一,以其尚白的传统,头顶巨大的牛角形木梳而在黔西北苗族各支系中独树一帜,区别于苗族其他支系,成为其社会身份的标志;黔西北白苗服饰是一种原生态的、古朴的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其服饰艺术急需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黔东南苗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的习惯法规范体系。至清代,习惯法成为苗疆地区维持苗民内部的社会组织秩序及其运转的主要力量。鼓社、议榔和理老作为苗族社会的三大支柱,并在习惯法的执行机制中扮演关键性角色。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苗族习惯法也是苗疆地区山地耕猎性经济文化类型的集中反映,苗族原始宗教、禁忌、生态环境、社会风俗等因素对其习惯法的生成、发展和适用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者研究西方传教士在华的历史需要注意到,西方传教士的行为和思想方式不仅受到中国社会和文化因素的重大影响,也受制于他们的西方背景,包括当时西方的思想文化源流、西方教会自身发展的阶段性、西方修会的组织和灵修生活特点。我们对西方传教士的一些看法受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非基督教思想的很深影响,所以我们的传教史研究也需要关注西方教会史和修道传统研究中的学说史和文化史。也就是说,全球史的视野有助于传教史研究的深化。本文主要以近代早期耶稣会的情况为例。  相似文献   

16.
石头与玻璃的平衡--试论哥特式教堂玻璃花窗的宗教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信仰是哥特式教堂艺术风格的灵魂。哥特式教堂为了这种信仰而建造,为了这种信仰而存在。石材与玻璃在教堂的整体结构中构成了一种和谐,石头和玻璃的材质美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教堂的形式美,形式美又寓意了基督教信仰。信仰与材质,信仰与建筑构成了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7.
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苗族先民为生存而不断奋斗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灾难一直是民歌中的主题思想,反映着苗民在条件恶劣情况下的斗争历程,表现苗民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8.
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苗族先民为生存而不断奋斗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灾难一直是民歌中的主题思想,反映着苗民在条件恶劣情况下的斗争历程,表现苗民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东人达 《重庆师专学报》2002,21(1):17-24,76
近现代循道公会在黔滇川多民族地区传播的历史背景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柏格理等传教士出身于英国社会下层;西南各族群众身受的剥削和压迫;苗族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对此进行综合分析,是取得正确认识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宁波是外国传教士在华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而"兴办医院,治病救人"是传教士接近中国社会下层阶级的有效办法。为此,由传教士创办的医院在宁波接踵而起。宁波华美医院是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在宁波开办的教会医院,是美国浸礼会在宁波传播基督教的重要基地。该院自创办以来适应中国国情与地方社会特点,同时得到了教会组织以及地方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成为近代宁波最有影响力的公共医疗机构。不仅为提高近代宁波人的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而且推动了近代宁波人对西医乃至西方文明的认同与接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