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法学实践性教学的当事人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直接参与现实法律问题的处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法律的违宪审查、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政府信息的公开、公益性行政诉讼。该教学模式具有"学生参与的真实主动性"、"教学内容的公益性"、"教学效果的全方位性"等特点,并融理论研究、实践操作、关注民生于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职业技术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 I-C)、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水平调查表、十条目大五人格量表(TIPI-C)对500名在校师范生的共情能力、人格、教师身份认同进行了调查,并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格对师范生共情能力和教师身份认同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师范生共情能力与教师身份认同呈正相关;外向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人格在师范生共情能力和教师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陆季春 《文教资料》2010,(24):237-238,68
当前,我国高职文秘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核心思想是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作为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具有学生身份、教育资源的双重性、工作与学习的交替性等特征。将"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文秘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突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文秘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阎真、张者、邱华栋等作家的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体现出"三维语境",即历史语境、空间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维语境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建构具有巨大作用:不断变革的历史语境为建构知识分子身份提供深刻的历史背景;归属怎样的空间关系是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他们从"立法者"的角色向"阐释者"的角色转变,文化已然成为商品,作为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具有"文化资本家"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多年以来,高校一直把大学语文课程局限在语言文字学范畴,这与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性课程的身份是不符的。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性课程,其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这一目标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字"、"文学审美"和"中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递进完成。  相似文献   

6.
"题画诗",特别是"诗画合一"艺术品中的"题画诗"在中国的产生和繁盛,与中国诗、画艺术的民族性、独特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注重"感悟"的思维方式有关,也与中国画的作者身份、绘画工具、艺术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7.
对著名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如何获得"世界性"问题的讨论,其实离不开对博尔赫斯在获得"世界性"的过程中作家身份建构问题的探讨。博尔赫斯的独特生活经历和文化处境造成了他感情倾向中对西班牙文和英文的两难选择,这种两难选择表象的背后则反映出了他身份定位的焦虑。在博尔赫斯通过想象来构建他的文学世界的过程中,博尔赫斯把自己当作了西方文化的继承者,同时把写作视角放在对世界文化的整体观照之上,站在西方立场上对异质文化进行了归化性的改造。博尔赫斯以这种融入体系内的策略来摆脱现实语境中的话语劣势,进而充实了自己的"世界性"的作家身份,消解了对自身身份定位的焦虑。因此,博尔赫斯的"世界性"是基于西方文化体系之上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8.
宗族制度下对于共同祖先的祭祀,就是对于共同族源的认同。明清时期流行的祭祀始迁之祖,使人们的祖籍第一次变得明晰而具体可感了。对祖籍的认同过程,是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宗祠的建立,使宗族成员间的"天赋的联结"获得了一种具体的、形象的符号形式。在宗祠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完成性身份认同得到了回答。同时,宗族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族化活动,又决定了宗族成员"只能成为谁"、"会成为谁"的过程性认同。  相似文献   

9.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信仰的文化基础。校园文化共同体是与特殊身份利益关联的文化共同体,是师生、师师、生生之间交往的场域。其文化结构是知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结合,以知识精英为主导;其文化模式是权利和身份责任的结合,以身份责任为主导;其文化类型是熟人社会和新文化的结合,以新文化类型为主导。由于校园文化不可能封闭在"象牙塔"之中...  相似文献   

10.
《漂泊者》的作者布莱恩?卡斯特罗及其主人公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人公对"身份认同"从起初迷惑、执著,到最后顿悟、超越,不再沉迷于身份的认定。和自己创作的主人公身份经历相似,作者对"身份"也持挑战和否定态度。可见,作者是想通过主人公表达自己的对传统文化身份的挑战和不屑,确立了自己的后殖民主义身份观。  相似文献   

11.
心理契约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是双方相互责任的期望与彼此义务的认知,是影响员工对于组织的态度和行为的决定因素。本文通过引入心理契约理论,明晰高校师资队伍的特点,探索如何利用心理契约理论构建良好的高校师资队伍,从而提高师资管理水平,提升高校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入手,提出心理契约为高校后勤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心理契约是后勤员工与学校及学校后勤管理部门之间非正式的、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心理约定,它可以有效激发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后勤的管理水平,是规章制度的重要补充。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引导后勤员工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激励员工积极实现自我价值,逐步构建管理者与后勤员工的心理契约。  相似文献   

13.
根据员工心理契约的特点,选取了影响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具体指标,然后与BP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相结合,设计了一种用于评价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对企业员工进行了心理契约的评价研究。将神经网络的方法运用于员工心理契约的评价工作中,排除了以往对员工心理契约评价的主观性,从而使评价工作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14.
探索教师心理契约变化问题对于寻求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成功的微观基础有积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教师心理契约与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改革中将会出现教师心理契约失衡与重构的问题,讨论了通过学校组织与教师个体两方面努力实现教师心理契约重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Studie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s part of organisation-individual agreements have become important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determines views, about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f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staff and managers in faculties of education in Turkey. A total of 442 employees at 11 state universities in Turkey were included in the research.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ventory' an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Measures', designed by Rousseau were utilis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data-gathering tool. After the adaptation work, the scale consisted of 68 items under three sections and seven subsca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cademic staff and executives considered that their university carried out its obligations towards the staff at a 'moderate' level, whereas the non-academic staff considered it 'insufficient'. The academic and the non-academic staff considered that the employees carried out their tasks at a 'maximum' level, whereas the executives considered it 'moderate'.  相似文献   

16.
心理契约是员工与组织之间责任和承诺的一种期望,它给成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开拓了新视角。文章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及特征出发,结合成人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分析了成人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给成人高校造成的影响,并针对如何进行成人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助心理契约的基本理论,剖析了民办高校与职业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并考证了心理契约关系在管理过程中的表现。为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一致而产生预期的管理结果,实现共同愿景,文章提出了建立与维系这种独特心理契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阐述心理契约内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在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运用心理契约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适宜的心理契约、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重视教学管理人员职业生涯管理、营造和谐的组织文化氛围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人格障碍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人格障碍表现出不同特点,且呈上升趋势。这不仅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给社会、学校及家庭带来了不稳定因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人格障碍的表现及成因的分析,可采取改变其认知系统等矫正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阐述卢梭心理契约特征模型的基础上,介绍了心理契约违背时个人的不同行为反应模式,并以此为工具,分析了高校教师在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点与心理契约模式的定位,最后提出了运用心理契约对高校教师进行有效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