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作为当代中国人一种心理情感的表现方式具有民族性.民族民间音乐是流行音乐创作的源泉;流行音乐创作在追求艺术的民族性的同时也要兼顾时代性。优秀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吸收、借鉴表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丰富多彩的多民族特色。经典的流行音乐成功地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借用、改编、化用,使其焕发出时代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将民歌改编为合唱已经成为国内合唱创作及演出活动中比较主流的一种形态。将我国传统的原生态民歌素材与多声部合唱艺术结合起来,不仅能达到更好地传承民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而且能使原生态民歌更加丰富、更具艺术表现力。因此,在民歌改编合唱的过程中,必然要运用丰富的技法,使民歌具有合唱的特点,如和声、复调的运用,调性的变换,结构的扩充等,从而丰富民歌的音乐形象。本文基于刘晓耕的两首代表作品,论述民歌改编合唱的技法运用。  相似文献   

3.
鉴于音乐、诗歌这两种艺术与文学形式同语境与情感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歌曲自其诞生以来就成为最受欢迎的一种切合语境、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歌曲、情感表达与环境联系紧密而不可分割。以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歌曲表演艺术改编作品为研究对象,探索歌曲、语境与情感表达三者关系有利于了解文学与艺术相结合背景下情感与语境符号的叙事规律。  相似文献   

4.
如何使古老的文学名著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这是我国艺术界包括影视编导在内煞费苦心的文化课题。把我国北朝民歌《木兰辞》、迪斯尼改编的商业动画电影《木兰I》、2009年上映的马楚成版的《花木兰》为比较文本,通过符号学理论对三者的叙事符号和意义生产进行解读,我们认为《木兰辞》体现出为当时统治阶级和男权社会所认可的思想才能够千古流传;《木兰I》的内容灌注了以个体本位的西方文化核心,使原故事焕发出了新的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实现了意义再生产,使原文本经由改编成为了"美国电影";《花木兰》虽然增加了很多元素,情节也复杂了许多,但由于文化观念的保守和时代精神的欠缺,没有实现意义再生产。  相似文献   

5.
民歌教学在音乐风格层出不穷的今天,面临着很大的冲击,面对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痴迷与对中国经典民歌的麻木,作为音乐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生机盎然的民歌教学课堂,以激发学生演唱民歌的兴趣,并利用民歌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因为民歌是最好的材料,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热爱民间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拓宽教材、利用大众媒体,为民歌教学课堂输入新的血液、师生共同参与实践三个方面,让学生真正感受民歌之美,让我们的民歌深深地扎根于学生心中.  相似文献   

6.
流行音乐,由于其方便快捷等特点而成为当今大众的宠儿,30多年里,中国传统音乐观念和音乐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其中,精华被奉为经典成为"庙堂"之音,余下的则随同岁月退得无影无踪,本文将从21世纪后中国流行音乐的体裁分类来看其发展及前景。  相似文献   

7.
《湘南学院学报》2021,(4):49-54
"红色经典"小说曾创下了"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的辉煌。如今,延续和传承着这份红色情绪记忆,在市场和影视改编的强力推动下,"新红色"小说创作也丰富纷繁。"新红色"小说延承了"红色经典"以描写革命斗争为题材的特色,其中战争和革命的描写是小说的主旋律。但是,由于当代历史文化语境的重构,以及作者没有亲历过战场等客观条件限制,"新红色"小说以地理文化叙事为基础,其衍生出的话语形式和情感表现,对文本多层次的展开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与"战争叙事"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立场。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以《红旗谱》为代表的红色经典作品中存在的国家历史叙事和民间叙事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红色经典文本在当下语境的改编中存在的定位偏差和文化启示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海燕 《考试周刊》2013,(89):175-175
把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有效结合起来。能服务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流行音乐吸收了曲艺因素,如地域化的民风民歌、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以及传统的调式调性等,另一方面传统音乐借鉴了流行音乐的文化特质,在吸收、融化和调和中创新。解决两者的矛盾冲突。让中学生的音乐课堂美妙丰富起来,有两个方法:第一是教学时间上的结合,即在一节课时安排上的结合;第二是教学内容上的结合。只有把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结舍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丰富多彩。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为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积累。  相似文献   

10.
从“流行音乐不准进课堂”到“引什么样的流行音乐进课堂”这对于流行音乐来说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举措。目前,理论界对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讨论转到了引什么样的流行音乐进课堂,如何引,引入后如何教学等一系列的问题上。课题组专门谋划了《走进流行音乐文化》专题,通过从爵士音乐寻根溯源、挖掘经典流行音乐现实意义、弘扬本土文化和对“偶像崇拜”现象以理性的启迪和情感教育四个途径,把握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尺度,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流行音乐背景下的中学音乐教学。  相似文献   

11.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矛盾的艺术,被人们讨论和研究,它贴近大众生活,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最自然的反应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所以音乐表达也更加质朴、随意。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下,衍变出一种独特演唱技法,并具有东方色彩的魅力,所以我们要明确传统音乐文化对流行音乐的重要意义,要拓宽传统音乐文化对流行音乐演唱技巧研究的丰富性认识,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进一步推动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在流行音乐中融合民族音乐元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元素的融入主要有戏曲、地方性民歌、民族器乐曲、五声调式以及少数民族音乐等。这种融合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创新和推动作用,但是随着这种音乐形式的增多,很多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例如对民族音乐改编的过于离谱、过于娱乐化,为了创造出古典民族的气氛而不顾音乐内容可以的使用,还有民族音乐元素使用过于口水化等,而这些问题在现在繁荣的流行音乐市场越来越明显,如果不能合理的利用反而会是原来的富有新变成一种世俗。  相似文献   

13.
流行歌曲对传统民歌的冲击,影响了传统民歌的命运与发展。为让传统民歌既保持原汁原味,可结合社会流行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把传统民歌对劳动人民的经典情感艺术积累逐步面向当今社会开放,从歌曲内容、传播方式、唱法技巧等方面与现代流行歌曲相结合,形成包容性、融合性、渗透性的音乐形式,实现传统民歌与流行歌曲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中较为重要的分支是民歌,民歌在世界音乐中是一块绚丽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里珍贵的智慧宝盒。本文将从高中音乐民歌鉴赏教学的现状入手,结合笔者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从遵循教学理念和研究民歌特点的角度出发,针对如何有效地提升民歌鉴赏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索,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我国文化精髓,从而使民歌鉴赏教学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肖虹 《文教资料》2013,(28):80-81
《孟姜女》是根据传统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成功改编的一首经典声乐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作曲家王志信众多脍炙人口的民歌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指的传统音乐文化是区别于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包括传统民族音乐在内历经时代更替而保留和传承下来的优秀的音乐文化典范。文章从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音乐文化关系构建入手,从"人"出发,从人的情感、情商、创新意识与能力、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培养等方面论及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功用,提出在当下创建城市文明的社会背景下,传统音乐文化应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放牛娃儿盼红军》钢琴曲是由但昭义改编自巴渠民歌《放牛娃儿盼红军》,民歌诞生是因为在当时革命时期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时候为了鼓舞当地农民创作的,当时根据巴地民族文化和音乐民歌来创作了大量歌曲来鼓舞宣传红军和共产党的政策,而《放牛娃儿盼红军》就是其中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后来经但昭义改编成钢琴变奏曲,虽然用的是西方变奏曲结构但是从情感表达和音乐特点都充分表现了巴地文化和情感特点。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有着数千年的积累,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劳动的情感体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基础音乐教育中,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为是"重中之重"。但现在,由于流行音乐充斥着整个文化市场,不论是在娱乐、生活还是教育中,使民族音乐受到了冷落,导致中小学生的民族意识日趋淡漠。所以,加强对中小学民族音乐的教育显  相似文献   

19.
在钢琴作品创作中,许多国家都有运用民歌元素创作的作品成为经典。东亚各国的民歌同属东方音乐,又有各自的特点,文章选取由中国、日本、韩国三首著名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进行对比,通过对作品的旋律、和声、节奏的分析,理解东亚民歌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形式特征与差异,找寻具有东方特点的音乐语汇,论证东亚钢琴音乐中“民歌元素”的种类对世界钢琴音乐领域的填充和表现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经典咏流传》是央视综合频道2018年推出的一档文化节目,它以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宗旨,邀请经典传唱人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文化+音乐"的独有安静气质,"和诗以歌"的艺术感召力,使《经典咏流传》在一众文化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之作。这档大型文化节目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相互交融,让上下五千年的诗词穿越时光长河,缔造了一场文化盛宴,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