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清代人对袭人形象的理解和阐释是《红楼梦》接受史的第一环节,直接影响后来的人们对作品的理解与接受。他们的阐释中表现出强烈的主体心态和时代影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清人对钗黛形象的理解与改造主要存在于有关《红楼梦》的续书、戏曲和子弟书当中,这些作品对原著中的钗黛形象的理解和改造表现出乐观与悲观两种倾向,对《红楼梦》这种的接受状况渊源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丰富和发展了清代后期的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3.
题咏为清代才媛最为普遍的红楼接受模式。这种模式灵活运用于各种场合、各种不同的时空情境,表达她们对《红楼梦》各种议题的所感所思。清代才媛的红楼接受,是文学与生活交织的型态,聚焦于《红楼梦》原著的题咏,无疑是缘自才媛自身现实生活体验的有感而发;聚焦于才媛生活的题咏,亦显然是深受《红楼梦》原著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现实延伸。清代才媛的红楼接受既有较为充分的自足性亦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清代才媛的红楼题咏与主流(男性)社会的红楼题咏形成对话关系,得到更为丰富多元且别具性别意涵的表述与发展。不仅体现红楼接受的文学/学术意义,还更体现了清代现实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脂砚斋等人作为有着特殊身份、最早的《红楼梦》接受者,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认识与阐释较为深刻、全面,能独树一帜,其中有言人所未言的灼见。脂批认为《红楼梦》主题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情,二是伤时骂世。脂批对《红楼梦》主题的接受与阐释对后世读者的接受及红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红楼梦》接受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方言问题,是造成对《红楼梦》与清代官话关系不同理解的根源。本文在全面研究《红楼梦》中所见现代汉语方言的基础上,参照《燕京妇语》和《广应官话》,探讨北京话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红楼梦》的语言体式,认为它代表了清代官话系统。  相似文献   

6.
清代评论家对《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评价褒贬不一。脂砚斋在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并没有厚此薄彼,评点派关注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品德,题咏派以赏玩心理评价林黛玉和薛宝钗。他们对林黛玉、薛宝钗形象的评价可以用读者期待视野理论进行分析。读者期待视野受到时代背景、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影响评论家对林黛玉、薛宝钗形象关注点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胥吏在清代社会普遍存在。《红楼梦》描写的胥吏形象多而生动:他们挟持主官、包揽词讼、贪赃枉法。薛蟠致人死亡案中,胥吏的形象更是被作者揭露得淋漓尽致。胥吏形象的刻画,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具有明显的铺垫作用,同时,胥吏形象的刻画,将爱情掩盖下的《红楼梦》的政治主题、社会主题彰显出来,是《红楼梦》群像刻画的成功体现。  相似文献   

8.
戏剧作为一种通俗的文艺样式,在《红楼梦》由小说文本向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的传播过程申所起作用十分巨大。但众多的清代“红楼戏”中,清代“红楼”第一戏创作与流传至今却未有定论。清代道光年间泰州人仲振奎《红楼梦传奇》,作为清代红楼戏曲的“开山之作”,推动了《红楼梦》在全社会范围的传播进程,促进了“红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朱天奇 《考试周刊》2013,(22):33-34
《红楼梦》是我国清代作家曹雪芹在18世纪中叶创作的鸿篇巨制,《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品,两部作品在刻画人物性格和人物结局时,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都描写了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红楼梦》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之间;《呼啸山庄》是希斯克利夫,埃德加和凯瑟琳之间。而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冲突,恰好体现人类社会中的正统与异端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评点研究是接受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红楼梦》评点家中最著名的是以王希廉、张新之、姚燮为代表的八大评点家,八家评点内容不同、特色各异。在接受与阐释视阈内看八家评点,它们是在趋圆的"道论"中以"向善"为终极追求目标,同时体现出重感悟轻逻辑的"集体前理解"以及"苦读"文本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红楼说唱艺术以民间特有的存在和表现方式为小说《红楼梦》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存的红楼说唱作品中,改编者对小说文本的接受有一种简单化倾向,不过从中仍然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红楼梦》的某种接受观念和态度。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红楼梦》、《镜花缘》女性观从朦胧期走向自觉期,再向明朗化方向发展,女性意识逐步深化。而且又同出于清代名家之手,这些紧密联系值得人们去思索。  相似文献   

13.
据《红楼梦》改编而来的戏曲称为"红楼戏"。清代"红楼戏"中写"黛玉葬花"戏的戏曲作品较多且在数量上占一定的优势。本文主要以《红楼梦戏曲集》中的"黛玉葬花"戏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清代"黛玉葬花"戏对小说《红楼梦》的改编,从而分析清代"黛玉葬花"戏改编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王希廉是《红楼梦》评点艺术审美鉴赏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人物形象和读者阅读接受心理都提出很好的见解,对中国小说理论建设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佛学角度分析读者对《红楼梦》的解读和接受方式,大体可归纳为三种。因为解读和接受方式不同,所观照到的景象不同,读者从中接受的思想内容也不同,读者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16.
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忠实于作者,忠实于读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容易被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研究霍译《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言和性格,旨在说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及人物性格在译入语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品评《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也”——《红楼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金马玉堂的悲剧世界,然在多层朦胧的悲凉之雾下,《红楼梦》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在小说创作时期清代的诸多世情文化,尤其以暗含深刻的贾家这个官僚本位的家庭为背景,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代表,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清代官场文化图。清代的官场文化与宝黛钗爱情悲剧相互映射,形成了一组奇妙的映照。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撰书与批书过程同时进行,早期亲友评点的传播是以抄本为主的人际传播,至1791年以"程甲本"为代表的活字印刷本出现后,其传播进入批量印刷的大众传播阶段。评点、续书、曲艺、图画、信笺等与普通人生活相关的传播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红楼梦》在清代世俗文化生活中的普及,其传播范围涵盖清代社会各阶层。虽然《红楼梦》在清代便畅销于市,但其传播过程却伴随着官方禁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运用接受美学研究文学翻译,并在分析《红楼梦》杨译本习语翻译的基础上,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过程。译者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必须站在读者的角度审视译文,对潜在读者的可能期待视野进行预测,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审美情趣等。  相似文献   

20.
在曾雪芹的笔下,《红楼梦》中的每一个“配角”人物“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光彩。”他们是构成整部小说“立体美”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的命运或许是悲怆的,但他们的存在恰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生活现实。《红楼梦》“配角”艺术的成功,提醒读者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之后方能真正解得“其中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