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一次讲述人的个性发展的课堂上,我照样留了一点时间让学生提问。此时,有学生说:对于人,好像主要是研究其共性,一些哲学也是这样的,为何要强调人的个性及其发展呢?我答:也有一些哲学是研究人与人是如何不同的,并非所有哲学都是在研究人与人如何相同。还有一些学问是专门研究某某为何只是某某而不是别人。例如,有些人研究鲁迅,有些人研究胡适,研究鲁迅为何是鲁迅,胡适为何是胡适,而并非别人,这种研究就在研究他们为何与众不同。世界上只有一个达芬奇,只有一个牛顿,只有一个莎士比亚,只有一个马克思,只有一个孔圣人,只有一个蔡元培……他们可…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新文学天穹的两位巨星,鲁迅和胡适是互为镜像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同一营垒中的革命战士到分道扬镳,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后来,鲁迅思想开始"向左转",逐渐成为左翼文艺运动的精神领袖;胡适却不断向自由主义思想靠拢,终于成为蒋介石的重要"诤臣"。实际上,他们在政治立场和文化态度方面的迥异选择,是由于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造成的。鲁迅和胡适都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智者,肆意抬高或贬损其中一方,都是一种非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胡适同是二十世纪两位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巨人,可我们注意到,他们在政治层面上的建设上亦有着独到的建树,他们都有着强烈而持久的参政意识,不同的是,鲁迅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政治的反思与批判,胡适则注重现实制度的改良与建设。  相似文献   

4.
胡适与鲁迅,注定是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在20世纪前半叶复杂的的历史坐标上,他们早已被符号化。如果能把鲁迅和胡适放在更大的历史尺度来看,在他们的文本之外,从他们的人生轨迹和中国动荡历史的关系,来看待这两个人物的选择,他们的影响,可能我们会获得许多新的感受。有时候,我会想。我们对国民党的历史,胡适与国民党政权的  相似文献   

5.
和同时代的人一样,我的少年时代也是从读鲁迅开始的,鲁迅已率先占据了我们的心灵,部分地化入了我们的血液之中。这些年来,关于鲁迅与胡适,已出过不少书、发表过不少文章,争论之激烈,恐怕超过了两位知识分子生前。对于这两位我都曾喜欢过、现在依然喜欢的人物,我个人心底里也免不了把他们俩进行对比。我想,鲁迅是神,特别是时代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迅和胡适的"和"是统一在其现代文化理念上的"和",而他们的"不同"则是在"和"的前提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具体的文化方法和策略的差异上。鲁迅与胡适的"和而不同"恰好说明他们作为觉醒了的"真的人",在确立了现代文化理念之后,其主体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这确保了五四新文学在其后的继承与发展中并没有被定于一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渡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完满,但他们毕竟显现出特殊的文化变化体征,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与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渡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完满,但他们毕竟显现出特殊的文化变化体征,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与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个性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的提倡和发扬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最大的成功。在这场思想大革命中,启蒙思想家们都高举个性主义的旗帜呼唤国人的"个性",但他们的理论观点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本文主要梳理了鲁迅、胡适以及创造社作家的"个性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0.
胡适与傅斯年一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在他们交往中,傅斯年始终都愿为胡适效力,但也只有他敢直面批评胡适。在学术方面,他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行政办事方面,胡适却远不如傅斯年。他们都不愿参加国民党政府,愿在政府外做"诤友",但最终都黯然离开大陆。  相似文献   

11.
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始于唐。书院不是国家规定的一种教育制度,而是民间人士自发创造的学校教育模式,书院的名称也因此极不固定,"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存在着互用、通用的情况。徐梓先生在《元代书院研究》中认为唐代的东佳书堂已有书院之实,但尚无书院之名,从而否定了作为教学机构的书院起源于唐代的观点。从"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名称的互用、通用来看,这一说法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2.
汤溢泽的两篇“钱评”,存在假“无偶像”与真“偶像霸权”的弊端,步入了用西方文化价值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化的误区。文学评论者固然应有批判精神,但更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心态,不负责任的“捧杀”与“棒杀”,乃是评论的大敌。  相似文献   

13.
吴趼人与梁启超关系钩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趼人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向被视为由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代表作.吴氏的不少小说,也是在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杂志上开始连载.从有关史料看,吴趼人不仅于1904年在日本招待过梁启超,而且他的小说<胡宝玉>从题目、构思以至章节设计与梁启超的<李鸿章>均有相似之处,明显受到梁的影响,二人从行迹到心迹遇合说明吴趼人的小说创作是对梁启超维新理想的呼应.  相似文献   

14.
“德先生”与“赛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德先生”号召民主,“赛先生”号召科学。诞生于几十年后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宣传科学、号召民主,不仅与代表传统文化的“孔先生”有着不解之缘,也与“德先生”与“赛先生”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晓庄,实践生活教育的理论,探求教育救国的道路。陶行知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隐逸文人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中吸取营养,其人格魅力感召后世,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对中国传统隐士人格精神的接受,对于当代教师人格教育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卞孝萱先生<元稹年谱>认为,元稹与襞淑元和十一年在涪州结婚,吴伟斌先生对此提出了异议,其<元稹裴淑结婚时间地点略考>认为,元、裴元和十年冬在兴元结婚.实际上,吴先生纠正了卞先生的部分失误,但在考订过程中有更多的失误.元、裴真正的结婚时间应是元和十年五月,地点应是涪州.  相似文献   

17.
经过我们8个多月的查访,初步断定:北师大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以下简称师大本),整理者为收藏并校补己卯本的陶洙(心如)先生,师大本上的一些朱笔批语为周绍良先生补录.师大本的整理时间,通过两个参照点(即周汝昌先生1949至1952年间将甲戌本的录副本借给陶洙;另据周绍良先生回忆,陶洙1952或1953年时,将自己整理的庚辰本卖给了现在的中国书店)可以推断为1949至1953年之间.  相似文献   

18.
"Looking for Mr.Green"is a famous short story written by the renowned Nobel Prize winner Saul Bellow.Grebe,the main character in"Looking for Mr.Green",confronts many difficulties in delivering relief checks to the residents who were in need in the South Side of Chicago.With the analysis of Mr.Grebe and his finding Mr.Green,this paper will take Grebe’s looking for hope in his life as the main reason for his chase.What Grebe does represents the predicament of Americans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life during the depression time.  相似文献   

19.
试论陈望道的"大修辞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陈望道先生两个时期不同的“修辞学研究对象论”的比较论析中,阐明了望老修辞学思想的两度飞跃,论析了望老的“大修辞学”观点与吕叔湘、张志公的“辞章学”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